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改革主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4561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改革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改革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改革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经济改革主题1(xx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8)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革命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后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先后进行了哪些尝试?(2分) (2)20世纪3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请简述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3分) (3)20世纪50年代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谓描绘的未来社会中国共产党进行积极而成功的探索,也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请各举一例?(2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又做出怎样的新抉择?(1分) (4)结合上述问题,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此题问尝试,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回答即可。 (2)此题问表现,注意应该集中于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3)第一小问举例,结合中国50年代的成就和挫折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抉择,结合90年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回答即可。 (4)此题问认识,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可。【答案】(1)尝试: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2分) (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3分) (3)成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任答一点即给1分); 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任答一点即给1分); 抉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 (4)认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创新理论(2分)2(xx安徽皖北协作区一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险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的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于是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在考察近170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时,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将各个政治流派的主张对立起来,譬如保守派这样,洋务派那样,维新派这样,革命派那样,国民党这样,共产党那样,似乎他们从来是经纬对立,界限分明。可是我翻阅研究各派主张,发现在一些根本性的立场上,相近之处远远大于相异之处。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及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小变”与“全变”的含义及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17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个政治流派主张的相似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8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争等方面考虑作答;第二小问作用,主要是经济上增加国家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人民的剥削加重了。 (2)第一小问,“小变”主要指洋务运动单独学习西方科技,“全变”指的是全面学习西方;第二小问影响,主要是对分析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考虑作答。 (3)第一小问相似之处,主要从改革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改革的地位,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改革内容、作用等回答即可。【答案】(1)条件:政治上,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间财富。(或商人集团崛起,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性产业);思想上,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军事上,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对凝聚民心起了作用。(任答3点得6分) 作用: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与民争利、物价上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小变”: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全变”:既变革政治制度,又引进先进技术。(4分) 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中国近代化开始,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没有实现民族独立;(4分)明治维新使日本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也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4分) (3)相似:维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原则;抵御外敌,强盛国家的强国原则;发展国营事业、节制民间资本的国有经济优先原则。(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地位:改革贯穿古今中外社会发展进程,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3(xx江苏徐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6)(10分)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分)【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重农抑商”政策;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模式,结合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可以判断出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可以理解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头白不出门;第三小问观念,依据材料一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可知是重农轻商的观念。 (2)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第二小问条件,依据材料二中“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可知有利的条件是外资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总结出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两组片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象;第二小问目标,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分) 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分,任答一点即可) 观念:重农抑商。(1分) (2)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分) 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的诱导。(3分) (3)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有制经济并存。(2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4(xx湖南益阳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前服务业已经存在,但是从事服务业的只有极少数专业生产者,或更寻常地它是多数社会成年人的兼职活动。工作从手工作坊移向工厂和办公室,于是产生了同样的专业化和分离过程,如更多工作制度化,更多的男女被吸收进全日制的职业中,像教育、甚至医药那种服务业,过去只限于家庭中进行,此时日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了。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二 大不列颠各部门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01 75550 5430 10320 1811 10750 6250 13110 1821 7600 9300 12200 1831 7950 11710 13340 1841 7990 15550 19690 摘自财经政治资讯2001年第2期 材料三 英国1938年至1984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及其比例表 产 业 1938年 1948年 1984年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就业人数(万人) 占全部就业人数% 第一产业 949 53 1123 56 34 169 第二产业 8716 491 9739 489 7215 332 第三产业 9098 456 9048 455 1415 652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四 1944年英国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根据法令的规定,年龄从5岁到16岁的孩子接受全日制教育。目前英国有38000所中小学,1100多万孩子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从公共基金得到免费教育。 1948年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英国居民从国民保健系统取得的医疗一般都是免费的,包括就诊、药品和住院。1984年卫生保健部门的就业人数1342万人,占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员总数的62%,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英国的商业部门包括国内和国外贸易,还有旅馆、餐饮和修理部门。1948年,商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是2354万人,到1984年增加到3342万人,增加了近一百万人,就业人数1984年比1948年增加了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8年起,英国的无形贸易都是顺差,无形贸易的构成包括旅游收入、运输费用、保险收入、贷款利息、投资利润及侨民汇款等项劳务收入。 英国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经常由这些部门开始。但英国的经济危机程度,与同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而较轻。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佩琨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指出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1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利弊。(7分)【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阶段,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材料一可以得出其特点是就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由材料二可以得出国民收入的比重迅速增加,主要原因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阶段特征角度考虑;第二阶段,由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看出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由材料三所给数据可以看出,第二阶段特点是第三产业徘徊不前,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步落后的角度来回答;第三阶段,由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得出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特点由材料三可以得出,从业人员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原因从材料四所涉及的社会福利方面,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角度考虑。 (2)根据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利弊两个方面考虑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革命兴起后。(1分)特点是就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所占国民收入比重快速增加。(2分)主要原因:一是君主立宪制建立与发展,政治稳定;二是工业革命推进,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三是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3分)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前。(1分)特点是第三产业徘徊不前。(2分)主要原因一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家不愿更新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技术,把资本主要投资国外;二是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依靠殖民地利润而忽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3分) 第三阶段是1948年后(或科技革命后)。(1分)特点是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二产业人数的总和,成为国家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2分)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重视教育,建立医疗保健制度等;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三是科技革命后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3分) (2)利: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2分)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分) 弊: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国家福利政策的支撑,而国家福利的大力推行又往往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5(xx陕西宝鸡二模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19世纪上半期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据材料一,从工业化动力和工业化道路两方面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6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苏联客观上带来了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中苏问题的共同原因。(8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9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工业化动力方面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动力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可知英美工业化动力是市场自发推进,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工业化道路方面的不同,英美方面结合必修二中工业革命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中斯大林模式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这句话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问题,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60年代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分析即可,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跃进的历史影响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共同原因,结合苏、中两国在60年代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的弊端分析即可。 (4)第一小问趋势,结合图表中中国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同苏联粮食产量的曲线走向进行比较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方面结合必修二改革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析即可,苏联方面结合必修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分析即可。【答案】(1)工业化动力:英美:市场自发推进,苏联:国家主导开展五年计划。 工业化道路:英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两次工业革命。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6分) (2)带来: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人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使苏联加速了工业化进程。(2分) (3)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下降;(2分)苏联出现农业危机。(2分) 原因: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领导人改革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4分) (4)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3分)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3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3分)6(xx四川资阳三模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熙宁五年(1072)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 “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 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在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年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6分)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3分)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6分)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2分)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3分)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6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赫鲁晓夫改革;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可知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市场稳定物价;第二小问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积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据材料一“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和“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对稳定物价,规范商业有一定作用,消极方面据材料一“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可知市易官吏滥用权利趁机敛财,据材料一“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可知政府与民争利影响私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2)第一小问图示,要求图示或者表格化,需要抓住信息对象和项目,据材料二可知第一项三个时间节点,即1830年、1860年和1900年,第二项三个国家,即英国、中国和美国,第三项“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图示可以是纵向柱状图和横向柱状图,按材料信息绘制即可;第二小问标题,据材料二和第一小问可知材料主题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产品占世界产量份额(%)的变化”,也可以将时间加入,即18301900年;第三小问影响因素考查调动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二时间1830年、1860年和1900年和材料二主题“英美中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变化”可知该时期为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二数据变化可知影响因素涉及英美产品份额的增长和中国产品份额的下降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考角度涉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经济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美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近代化程度低,政治方面英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对外掠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对新科技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比英国更为充分,发展也更快,中国对科技重视和利用的程度和条件远远不及英美。 (3)第一小问含义,据材料三“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和“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结合”的含义是根据中国国情来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列举史实,抓住设问有两个要求,即“限于1956年”和“政治史实”,结合必修一专题四的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巩固各民族团结,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共八大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健全国家法制,有法可依、必依。 (4)本小问抓住思考角度“生产关系变革”,据材料三“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和“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可知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据材料三“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和“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可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最后进行小结,角度一从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角度二从生产关系和农民积极性的角度可知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答案】(1)特点: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市场稳定物价。(2分)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缓解财政危机;对稳定物价,规范商业有一定作用;市易官吏滥用权利趁机敛财;政府与民争利影响私营商业发展和人民生活。(4分) (2)图表:(图、表任一均可,2分)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95 199 185 美国 24 72 236 中国 298 197 62 标题:英美中三国产品占世界产量份额(%)的变化(18301900年)(可以不要时间)(1分) 因素:政治:英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对外掠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了经济发展。 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美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中国仍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近代化程度低。 对新科技的重视和利用程度: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比英国更为充分,发展也更快;中国对科技重视和利用的程度和条件远远不及英美。(6分)(答出思想观念也可得分) (3)含义:根据中国国情来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2分) 史实:巩固各民族团结;同各民主党派关系上,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共八大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健全国家法制,有法可依、必依。(3分) (4)解读:材料表明,义务交售制逐步废除、农产品价格提高,调整了国家与农庄、农民利益分配,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增强农庄的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改革不彻底,影响了改革成效。(4分) 以上内容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分)7(xx江苏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四模22)(12分)规则是构成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提出“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因此世人尊他为“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严重严峻挑战。 上述材料均摘自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材料四 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指出一、二中的经济政策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对美国的不同影响。(4分)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观点:“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8分)【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本小问不同影响,据材料一“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克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据材料二“主张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减缓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也是美国经济“滞胀”出现的重要原因。 (2)本小问论述,需要抓住论述对象“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首先要抓住时代及时代特征,其次要注意抓住规则的具体内容,论述时还要抓住论述的角度,即生产力的的进步,最后论述需要用史实说明,史实很重要,如材料一,材料一“政府应最少地介入经济领域,即使介入,也是暂时的和迫不得已的”可知规则为自由资本主义,特定时代为工业革命,史实为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后,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束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然后组合成一段话即可,再如材料二,据材料二“主张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解决失业问题”可知规则为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定时代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为私人垄断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大萧条”的出现,然后组合成一段话即可,再如材料三,据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遭到严重严峻挑战”可知规则为“混合经济”出现,特定时代为70年代出现“滞胀”,史实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然后组合成一段话即可,再如材料四,据材料四“1992年,邓小平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可知规则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定时代为90年代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史实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苏东剧变,然后组合成一段话即可。【答案】(1)影响: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没有克服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分) 材料二中的经济政策,实施罗斯福新政,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减缓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也是美国经济“滞胀”出现的重要原因。(2分) (2) 论述的角度:生产力的进步,(即特定的时代) 论证及论据 论点:规则都是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后,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束缚,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自由主义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私人垄断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大萧条”的出现 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70年代出现“滞胀”后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 “混合经济”出现; 90年代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苏东剧变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xx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23)在20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大的改革成功地处理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如何把钱从囤积户攥紧的手里拿出来,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政府想到了舆论这一利器。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如果市民在(1933年)2月1日后提取过黄金,而下星期一没有按约定将其退回,银行将把他们的名字公布于众。这一措施立竿见影,人们掀开床垫,撬开铁罐和私藏的盒子,取出里面的黄金,在银行前排起长队。星期六晚,联邦储备银行收回了3亿黄金和黄金券,储备足以再印75亿美元新钞。13500家银行(占全国34%)恢复营业,证券交易所的铜锣也再度敲响,纽约股价陡增15%政府下的这服药确实够猛,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势头,避免了后患无穷。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即使这些都不考虑(实际必须考虑),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因而中央计划不可能代替市场的功能,不可能模仿出逼真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2分) (2)运用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以“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现代化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可知其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首先从如何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关系方面阐明观点,然后结合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高度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以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史实来论证观点即可。【答案】(1)实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分) (2) 观点 论证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的关系能够促进现代化的发展。(2分)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发俄国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1分) 新经济政策引进市场机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得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1分) 在西方陷于经济大危机的同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分) 经济大危机之前英国奉行自由主义,胡佛固守着自由放任没能挽救美国经济。(1分)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低谷。(1分)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弊端。(1分) 中国改革开放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已经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级(或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加入WTO,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等)。(1分) 9(xx安徽淮南一模37)(28分)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10分)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12分)【考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 (2)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二“在30年代的时候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缓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所以“新模式”的含义是国家干预经济;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有: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 (3)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材料三的观点,即“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在论证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即可,可列举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史实进行论述。【答案】(1)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 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任答三点即可)(6分) (2)含义: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8分,任答四点即可) (3)(12分)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 10(xx天津武清三模13)(20分)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4分)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6分) (4)简要说明美苏体制给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4分)【考点】“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可知苏联战后初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美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利弊分析,“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美国市场经济体制利好之处是高度的自由市场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弊病之处在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苏联模式利好之处在于国家掌控一切生产要素,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苏联体制弊病在于后期计划体制易陷入平均主义,市场竞争不足导致效率低下。 (2)战后美国政府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 (3)中共借鉴苏联发展模式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农业上推行集体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上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美苏经济体制各有利弊,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共产党人形成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抓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4分)【答案】(1)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2分) 美国:利:竞争机制,社会生产效率高。弊: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公平相对缺失。 苏联:利:社会相对公平,初期工业化速度快。弊:后期计划体制易陷人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4分,利弊各2分。美苏任选其一作答) (2)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计1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4分) (3)影响:农业: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工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6分,任答两个方面) (4)启示:汲取了两者的利弊经验与教训,形成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4分)11(xx贵州黔东南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此外,1933年美国还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 种植防护林。 材料二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有。”有数字显示,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而在1992年当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128。此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及其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1992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举措。(7分)【考点】“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改革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一中“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 种植防护林”得出社会救济的特点是以工代赈;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扩大就业,稳定统治秩序,刺激消费,据材料中“建水坝”“种植防护林”等信息得出有利于改善环境。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式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二中 “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二中“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得出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材料二中“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 “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信息得出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所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题目要求是1992年以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1992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十五大进一步完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等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以工代赈:(2分) 影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改善环境,造福后世。(3分)(以上五点中答出两点,给3分) (2)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答出三点,给6分) (3)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12(xx江苏扬州高一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