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理.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3633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理一、选择题1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2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传统礼乐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宗法制的消亡C. 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3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的独制”与西周的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A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B郡守由君主任免,县令由郡守任免C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D郡守由科举选拔,县令由郡守任免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5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6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7“其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材料中的“其”指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的联邦政府 C.法国的1875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8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其“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A. 直接民主 B. 人民民主 C. 法律至上 D. 分权制衡9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10俾斯麦奉行的信条是“只有皇帝和他的宰相才有权统治这个国家”。而到1890年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A.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B.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C. 皇帝和宰相共治天下 D. 宰相己经形同虚设11根据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议会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B.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C. 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D. 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12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C.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3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征 D. 开辟敌后战场14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151939年5月,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中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A. B. C. D. 16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A. B. C. D. 1718世纪以前,初级工业化开始后,西方国家大宗产品供治与大宗原材枓需求逐步增加,但此时中国在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表明中国A.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 C. 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D. 主导世界市场18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19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 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20“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1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其都城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23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能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丝织技术起源的是A记载有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C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蚕 D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24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官首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25能够证明我国明中后期纺织业领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是A丝织业领域纺织水平提高 B生产劳动者人数众多C实施了“一条鞭法”制度 D出现雇佣劳动力市场26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由此可以推断唐朝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27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8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A B C D29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 30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31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A重农抑商 B重商主义 C闭关锁国 D自由放任32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33南宋梦梁录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针盘”在欧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工业革命34“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迦马 D麦哲伦35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3617世纪西方殖民活动中,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是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37在1718世纪殖民霸权的角逐中,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体现“制度优势”的战争是A英西战争 B英法战争 C英荷战争 D普法战争38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在18世纪时,参与 “中程”贸易,获利最大的国家是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39我国学者参编的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的解释:“北美殖民地时期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萌芽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该贸易形式是A宗藩贸易 B朝贡贸易 C三角贸易 D自由贸易40美国著名汉学家彭慕兰在大分流一书中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在西欧对中国的胜出过程中,新大陆起的作用是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为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为手工工场提供大量劳动力A B C D41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A. B. C. D. 42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推动城市化进程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缩小城乡差距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43下列对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44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准确含义是 A东方落后于西方 B东方成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C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亚洲国家按西方的制度对社会进行改造45“欧美国家在进人20世纪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特别是繁重的家庭清洁工作大大减轻。”这主要是基于A蒸汽机的发明 B电气时代的到来 C网络购物的出现 D信息时代的出现4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A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 B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英国和中国 D欧洲国家和美洲国家47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工厂制度的形成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垄断组织的形成 D殖民体系的扩张48某中学开展了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艾克斯穿着人造纤维的衣服去拜访亲戚爱丽丝与鲍勃谈恋爱不用面对面地进行李克尔梅在远洋轮船包厢里订了上海的旅馆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A B C D4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断紧密,下面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无关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贝尔试电话 D.瓦特及其发明的蒸汽机50全球通史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A兴起于重工业 B发明多出自实践经验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高一级第一次月考卷历史(理科)参考答案1B 2D 3A 4B 5A 6D 7A 8D 9D 10B 11C 12D 13C 14A 15D 16B 17B 18B 19A 20D 21B 22D 23D 24D 25D 26B 27 28B 29C 30B 31C 32D 33C 34B 35A 36C 37B 38D 39C 40B 41D 42A 43C 44.C 45B 46A 47C 48B 49B 50C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今天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项;A、D与题干无关;分封制主要体现在对诸侯的分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可知周代用鼎制度是礼乐制度的体现,为维护宗法分封制,西周制定礼乐制度,但战国时期中山国有两套九鼎,说明礼乐制度已被破坏,从本质上反映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被破坏,其本质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材料主旨是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的实质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山国在战国时期地位较高,排除C;所以选D。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D。4B【解析】试题分析: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规律,材料所属现象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中央政府是不存在民主政治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材料现象的重复,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皇帝和丞相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6D【解析】【解析】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A项不对,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B项不对,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C项不对,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因此选D。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其历史发展的特色”中可以得出,这个事件是英国的“光荣革命”。所以答案选A。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亚当斯认为古代雅典之所以遭到毁灭,主要原因在于权力赋予大众后,没有了制约,因此亚当斯主张在美国应实行分权制衡。故答案为D项。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和人民民主,但亚当斯认为它们带来了很大危害,排除A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9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联邦制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故D正确。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过于片面,没有反映地方的权力,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故B排除。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错在“增强”,故C排除。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AC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皇帝威廉二世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中权倾一时的职务,这被说成是“丢弃德意志帝国的领航员”说明D项错误。11C【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法国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法国政体的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1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说明辛亥革命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是从此角度论述的,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未论述,排除。13C【解析】1934年开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和共产党的计划,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伟大传奇”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故选C;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A错;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D错;1927年10月,中国工农革命军开辟井冈山根据地,D错。14A【解析】材料中条约内容反映了英国人取得在通商口岸居住权,属于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的条款,故选A。15D【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说法均正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不全面,排除ABC项。16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B正确;A属于铁制农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属于农用动力革命,排除;C项只有铁犁,没有牛牵引,体现不出人们利用畜力,无法反映农用动力革命;D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使用人力,不属农用动力革命,排除D。1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在18世纪以前与其贸易中往往居于顺差地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一家一户的经营不需要大量的商品买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是一个方面,不能解释为什么进口货物少的原因;C选项不是本质上的原因;D选项说法错误。1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戽(汲)水”“高垄”分析可知诗中描述的是田地里农业灌溉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可知该工具需要依靠人力,而筒车则是依靠水力,排除C项。故本题选B项19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可见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A。BCD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2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有利于古代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体现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故D项正确。2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火药用于军事(唐未),其京都(长安)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等文字描述可知,这一时期为封建的社会的强盛时期唐朝,故选择B项,其他三项也随之排除。22D【解析】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由东汉的杜诗发明,故选D项。ABC与三项冶铁无关。不选ABC三项。2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1956年,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绢片、丝带、丝线,经鉴定原料为家蚕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距今4700多年,钱山漾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物见证,故本题选项D符合题意;A项不能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起源,故排除。B项是在西汉时期的,故排除。C项也不能证明起源,故排除。24D【解析】本题考查商周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消费,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选D。其他选型均不符合材料主要原因。排除。2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所以出现雇佣劳动力市场也就表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纺织水平提高并不能证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才能证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劳动者人数众多也不能证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才能证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实施了“一条鞭法”制度只是有利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不能证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6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等信息可知材料阐释的主旨是对坊市的管理,而不是强调法律的严苛,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等信息可判断出唐朝从立法角度来严格维护坊市制度,对坊市进行严格管理,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一直采取抑商制度,只是有所松弛,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习俗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27【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到了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但是造成这一情况的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一般来说,实行海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28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城市商业实行坊市分开,固定交易场所是“市”,故正确;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故正确;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故正确;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江南地区蓬勃兴起,不是全国,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正确,故B正确。组合错误,故C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29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得到土地后,要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从而增加了政府收入,政府是最终的受益者。地主的土地没有因为均田制的实行而有任何损失或者收益,由此可以排除AB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 30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反映了在集权国家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得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因此B项正确。其他各项都不符合题干所强调的商业“不得不抑”的含义,所以A、C、D三项均应排除。31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丧失了海外市场,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重农抑商,故A排除。当时中国没有实行重商主义,故B排除。自由放任政策,属于西方近代经济政策,故D排除。3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文字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均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属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史观视角。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不正确,排除;B项具有迷惑性,易误选,但题干图片仅涉及植物种类,无从体现植物品种之间的交流,无从体现“走向整体性”。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3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阴雨天船只航行依靠罗盘针指示方向。宋元时期,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故C项正确。其他都不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不符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3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根据所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本题应选B项。35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该学者强调早期殖民掠夺扩大了美洲与欧洲的差距,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美洲地区的贫穷落后,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A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客观上黄金和白银的流动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说法错误;美洲最早是意大利人哥伦布航行发现的,D项错误。所以选A36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荷兰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贩运世界各地的商品,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故C项正确。A项不是,排除。B项没有这个称号,故排除。D项也没有过这个称号,故排除。37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既有因“资本优势”而获胜的战争,也有因“制度优势而获胜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属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体现“制度优势”,故B正确。英西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A错误。英荷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产阶级制度,故C错误。普法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资产阶级制度,故D错误。38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18世纪参与“中程”的国家,根据所学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可以知道16世纪最典型的国家应该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则是荷兰,18世纪应该是英国实力最为强大,故选D。其它选项与时间不符,故排除。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3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符合材料中特点。故C项正确。40B【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故正确;西欧对美洲大陆的殖民掠夺,提供了西欧的工业原料来源,故正确;18世纪中叶的美洲大陆还处于一种原始落后的生产状态,并没有工业革命技术可言,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错误;西欧的殖民统治导致美洲土著居民锐减,劳动力极度匮乏,不存在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故B项正确。4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的最佳方法是排除法。说法错误,因为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已扩展到法、美等国,使用蒸汽机的不再都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也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说法错误,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故排除含有或的选项,选择D选项。42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其意思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A正确;BC两项的表述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不符合题意;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D。所以选A4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经过及影响的掌握情况。A、B、D项均正确,而C项错在范围“各国”,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44.【答案】C【解析】略4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繁重的家庭清洁工作大大减轻”可知是家庭电器产品的影响,这类产品来自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应用,B正确;蒸汽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网络购物和信息时代的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与材料不符,排除CD。所以选B46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读通读懂材料并能正确回答问题的能力。“世界城市”指的是工业化国家,而“世界农村”指的是为工业化国家提供原料和市场的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在亚非拉居住,故排除BCD,选A。47C【解析】题中两幅图片的寓意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大鱼吃小鱼和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两种现象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最早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垄断是自由竞争加剧的结果,垄断又加剧竞争并导致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故C项正确;殖民体系的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故D项错误。4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所述的事件分别是人造纤维电话汽船石油工业的发展,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全面。4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所以选B选项。A选项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选项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选项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5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革命的特点之一是科学和技术开始结合,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材料中“实验室”、“科学家”等信息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故C项正确;A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