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3057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复习方法列表巧记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方法点拨: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目标落实: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趋势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两汉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宋朝设枢密院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前期设立军机处 三、知识要点(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 目的 A、武王建立周,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分封。 B、周公东征,为了稳定东方,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再次分封。内容 A、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B、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进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此处修改) 作用 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宗法制 含义: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小宗:次子、庶子的后裔。大宗率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作用: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高无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太尉:负责全国的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秦朝没设,秦始皇自掌。 地方制度: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2、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清)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西汉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全国分为13州,州做为监察区东汉尚书台中枢机构(光武帝)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初州县两级唐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北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路、州、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省的最早长官平章政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朝代中央地方明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创立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票拟权清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4、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四、知识深化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 (1)皇帝制:秦王赢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2)中央官制: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基本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自汉至元皇权的日益加强 (1)两汉: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汉武帝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建立“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时期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2)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的雏形。 (3)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两个机构合称“二府”。枢密使设置目的之一是分割宰相的军权。后来,又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5)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人中书省。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也是元朝的中央机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般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例如汉、唐等前期朝代都对发展社会经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加强就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政治稳定;反之地方割据势力就膨胀,国家分裂。例如西汉初的“中外朝”,隋唐时的“三省六部”,明太祖的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使国家政治稳定;而东汉末年、唐代末年等时期皇权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盛使国家分裂趋势明显。五、巩固提高1、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抵抗周部落进攻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答案:B解析:西周主要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答案:C解析: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葵丘会盟是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强调礼法,结合盟约内容,可得C项。3、 “大宗能帅小宗,小宗能帅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基本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正妻所生长子才能成为大宗,故的说法错误,排除就可。4、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 幽王荒淫无道 B 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答案:C解析:读懂材料意思是解题关键。从“周幽王大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周天子的权威,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5、我国古代文献中有“百世不迁之宗”的说明,这是指A、大宗的嫡长子 B、大宗的庶子 C、小宗的长子 D、小宗的次子答案:A解析:宗法规定“有百世不迁之宗”。意思是大宗的始祖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而能继承大宗的只有嫡长子。6、老舍的四世同堂描述了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而如今,核心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崩溃 B经济的发展C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 D法律的规定答案:D解析: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古代的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发展变化多是由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有关。家族关系的变化不是能够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的。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的内容强调君主看不到墙外的事物,听不到一里之外的声音,而君主的一些官吏应该知道近处和远处的状况,也就是说君主要加强对近处(中央)和远处(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因而答案为C。8、诗经大雅上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意思是说,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这段诗歌说明了A分封的目的 B分封对象的主体 C分封的依据 D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答案:D解析:材料涉及的内容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A、B、C三项都是D项的内容。9、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的文字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10、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就是要师古,而师古内容是学习商周时期的分封,才能维持天下和平。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郡尉不能拥有封地。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13、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答案:C解析: 题中信息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是在北宋时期。14、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答案:C 解析: 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也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而是奴隶制的产物,排除A、B,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D。15、秀才看榜图上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形式的一种选官制度。1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皇权不断加强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答案:C解析:从上述材料的君臣关系看,大臣的地位是越来越低,表明了皇权的不断加强。17、汉统治者吸取秦的教训,建立了太子制度,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对此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其原则继承了先秦宗法制 其确保了西汉初年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 是汉出现太后听政和宦官专权的一个制度原因 目的是为了保证帝位的传承,维护刘氏统治 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第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西汉初年的统治秩序主要是实行了郡国二制并行,而不是单纯的分封制,第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导致形成以太子、太后为主的势力集团,第四个选项是正确的,之所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是为了保证帝位能够在一家一姓中传递。18、北宋基本解决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 文官任州郡长官 转运使的设立 通判的设置 刺史制 三司使的设置A B C D 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设通判掌地方司法,第四个选项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五个选项是不正确的,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答案:B解析: 明朝之所以要废除丞相制度,是加强皇权的需要。在此之前,历朝都建立丞相制度,因此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不符合史实。20、右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 )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4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答案:A 解析:取名“大龙”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原因是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2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图一图二图三三三三 请回答:(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实行的政治制度,从所给图中就可以看出来,图一是周初分封制 ,图二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图三是元代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的制度,也就体现了在中央方面的君主与相权的矛盾,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也就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三种制度的影响,可联系所学知识,主要从积极方面来回答就可以。答案:(1)周初分封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度,元代行省制度(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3)分封制度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度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