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考点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即时演练一、选择题1.(xx广东模拟)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以为是()A.军事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滞后C.政治腐败 D.思想观念陈旧解析:A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故A项正确;魏源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深入制度和思想方面,而其又属于统治阶级,故B、C、D三项排除。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解析:B经世致用是针对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提出的,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主张在维护封建体制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符合“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故B项正确;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时封建文化已打开了缺口,故C、D两项错误。3.(xx河南联考)“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国民革命期间解析:C维新派把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阶段推进到制度阶段,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因此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专制说”开始被国人认同并得到较大规模传播,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期间维护清朝的统治,不会认同这个观点,故A、B两项错误;国民革命期间认同此观点,但题目问的是“开始于”,故D项错误。4.(xx湖北摸底)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解析:B材料中的“多变”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中国社会变迁剧烈在思想领域的反映。5.一位学者谈到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道:“一些人以激烈的态度提出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口号然而有意思的是,喊这些口号的人,却偏偏仍在使用汉字、讲究书法、读线装书痴迷得紧!”该学者意在()A.抨击太平天国运动忽视文化教育B.批评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C.揭露辛亥革命阵营内部旧官僚的虚伪性D.揭露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者的矛盾心态解析:D材料中“一些人以激烈的态度提出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口号”实际上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者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激倾向,而“喊这些口号的人,却偏偏仍在使用汉字、讲究书法、读线装书痴迷得紧!”反映了这些学者本身又精通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6.(xx西安模拟)阅读下表,回答问题: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894年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1911年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解析:第(1)问要注意表中文字的表述形式,即史实加影响。依据时间“1894年和1911年”即可准确判断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与辛亥革命爆发,其影响在于前者加重民族危机,后者最终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第(2)问依据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可选定具体的组别。第(3)问从近代化角度分析,体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特点;同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中国从被迫接受转向主动选择的特点。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任选两组即可)(3)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即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即新文化运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