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家庭观念主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940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家庭观念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家庭观念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家庭观念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家庭观念主题1(xx山东德州高三期末26)(22分)家族、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据明万历四十年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注: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1)概括材料一中“族约”内容的主要特点?这些“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6分) 材料二 (在19世纪的西欧)没有生产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父母一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当有了一个在新地方安居的机会时尤其如此。这种“空巢”家庭(指子女离家后父母独居的家庭)数量的增加是近来家庭发展的一个特征,并且是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 奥迈克尔米特罗尔、雷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西欧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发展特征,并简要说明其原因。(6分) 材料三 叶善镕负责这版族谱(1906年版)的编写。他详细叙述了自己留学日本十年的经历,以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琴自奏也,耜自耕杼,目织工自成器也,极之纤细呈新社会庄严璀璨之现象。”“何以故?”他反问道,“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而在1867年版的叶氏族谱倭仁序对传统家族制充满赞誉,认为它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 美周锡瑞叶一一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3)材料三中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四 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1116,巨野姚氏族谱序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使用;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可知“族约”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根据材料“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可知“族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圣谕六言”则体现了国家重视宗族关系管理;第二小问考查“族约”在当时有何作用,主要从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走出家外谋生”可知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从材料二“这种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可知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信息“19世纪的西欧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与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可知,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的产生、城市化的推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的变化。 (3)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此皆为国家主义的民族,而非家族主义的民族也”概括叶氏族谱前后两个版本序言中的家族观念的变化;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分析。 (4)注意紧扣“综合以上材料”,从一分为二角度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答案】(1)特点:宣扬教化,维护等级制度;强调伦理道德,体现儒家思想;重视宗族关系管理。(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约束族人言行,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2分) (2)特征:家庭结构:父母独居家庭数量增加;家庭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逐渐消失。(2分) 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劳动者进入工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若答启蒙思想的影响也可)。(4分,每点2分) (3)变化:前者强调传统家族制度,后者强调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2分) 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得到传播;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叶至镕本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对其产生影响。(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价值:族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分)但是族谱、家谱本身严谨性不够,存在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情况,有虚假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2分)2(xx山东滨州一模38)(24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8分) (4)综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3分)【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材料每一项对应一条内容,简单概括即可。第一条强调淡泊明志说明注重道德修养,第二条强调忠孝,第三条强调勤俭持家,第四条强调为官清廉,不能贪污腐败,第五条强调耕读传家。 (2)结合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考虑。 (3)晚清家书的创新从材料中总结,第一段看出,“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从左宗棠的话语中可以分析出晚清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反对传统的八股取士制度;从李鸿章的言语中看出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和关注世界文明,以及其中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 (4)评价类问题注重两面性,注重“扬弃”,创新性的继承传统思想。【答案】(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5分) (2)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3)形式上革新: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 内容上革新: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6分) (4)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3分)3(xx浙江金华十校一模38)(26分)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新”的具体内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4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从材料一中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概括出重视道德修养,从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可概括出灌输忠孝观念,从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概括出提倡节俭治家,从包拯包拯集“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概括出为官切勿贪腐,从张英恒产琐言“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概括出重视耕读传家;第二小问因素,结合第一小问中家训体现的思想和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总结影响因素。 (2)第一小问方面,从“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知晚清家训的“革新”主要表现是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第二小问内容,从“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可总结内容是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从“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可知内容是重视工商业发展,从晚清时局和材料人物经历可知内容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3)家训属于古代思想文化,故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待,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答案】(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4分,答出4点即可) 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儒家传统文化;宗法观念。(8分,答出4点即可) (2)方面:(1分)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 内容:(1分)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2分)重视工商业发展;(2分)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2分) (3)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4(xx安徽蚌埠三模36)(26分)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乃在于商鞅变法仁义不施,风俗败坏。他举例说:商鞅变法使得商人的儿子长大了就分家产自立门户,穷人的儿子长大了就被招赘住到岳家。 整理自汉书贾谊传。 材料二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我国某地农村1936年和1981年的家庭类型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注: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的子女所构成的生活单位;联合家庭指儿女成婚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单亲家庭指配偶中有一方死亡或者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女;附属家庭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多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亲属)。 (1)材料一主要涉及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客观评价该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该地区近代以来家庭类型的主要发展趋势,并从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说明。(14分)【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商鞅变法;家庭观念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中“风度败坏”“分家产,自立门户”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旨在改变社会旧习俗,强力推行个体小农家庭政策;第二小问中评价,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措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进行评价。 (2)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二图表中“1936年”“1981年”从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大小变化进行归纳可知,不完整家庭减少(或家庭结构日趋完整);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或家庭逐渐演变减少);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材料二中调查表从“单亲家庭和附属家庭减少、联合家庭趋于完善、不完整家庭以及核心家庭的变化”来作答可知,单亲家庭和附属家庭比例减少,联合家庭增加说明家庭形式趋向于完整,不完整家庭减少;核心家庭比例增加并成为主要家庭形式,说明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第三小问原因,结合表格中时间“1981年”以及所学从“新中国成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宗法观念影响”的角度阐释,新中国成立,战乱结束,社会稳定,核心家庭和联合家庭成为主流;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取得巨大成就,单亲家庭比例减少;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的宗法观念依然影响着中国当下的家庭结构。【答案】(1)措施:改变社会风俗,强行推进个体小家庭政策。(2分) 评价:积极:移风易俗;保证国家租税收入和赋役政策;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崛起。(8分) 消极:淡化了血缘亲情。(2分) (2)趋势:不完整家庭减少(或家庭结构日趋完整);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或家庭逐渐演变减少)。(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表现:单亲家庭和附属家庭比例减少,联合家庭增加说明家庭形式趋向于完整,不完整家庭减少;核心家庭比例增加并成为主要家庭形式,说明独立性家庭成为主流。(4分) 成因:新中国成立,战乱结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宗法观念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家庭结构。(6分,答出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