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菩萨蛮其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2909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菩萨蛮其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菩萨蛮其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菩萨蛮其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10菩萨蛮其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xx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案】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名师点睛描写角度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其他人的表现之类的来反衬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清楚地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B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D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有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清楚地区分出来”说法不准确,文章第一段中说的是“似可区分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诗歌的起源区分出圣诗和俗诗两个不同的源头并分别加以探讨,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B文明早期的圣诗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C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皆因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D安德鲁兰认为: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他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意象与情感朱光潜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作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作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作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这又要回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老问题了。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霎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连贯。一般批评家常喜欢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像司空图所说的。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选自谈美,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意象与情感”的关系的一项是( )A诗经蒹葭分为三章,运用了意象和情节相结合的方法,每章只是改变了一些词语,比如“苍苍”“萋萋”“采采”和“为霜”“未晞”“未已”等,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B王昌龄的诗长信秋词通过描写班婕妤受汉成帝宠幸后谪居长信宫来慨叹宫女失宠之悲,诗人客观描述了班婕妤的遭遇,而并未掺杂个人情感,因而使诗歌的表情达意更加真实。C李白长相思诗中的“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两句把黄叶、白露、青苔等本来不相关的意象用“相思”的情感联结起来,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因所思之人迟迟不来而生发的悲凉。D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中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借曲终人杳和江上青峰,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答案】B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想和联想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而因情也可以生景。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同时存在。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通过“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通过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错误。文中说“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出于己”与“出于人”没有选项中表述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和情感联系密切而生生不息,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B文章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的生活中,诗歌本身是无穷无尽的。C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D文学作品都具有完整性,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如果不从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各意象就显得散漫零乱。【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