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26199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了吗?胡德才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发起了关于“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也能给人启发,但对“戏剧面临的萎缩乃至消亡的必然命运”即当代戏剧正“走向终结”的宣判及其论证却没有说服力。朱寿桐先生在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一文中提出:“在电子文明时代立体传媒的包围和裹挟之下,戏剧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其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其走向穷途末路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因而也自然就获得了等待终结的命运。”朱先生所说的戏剧的优势指的是“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等三个方面,而他的结论正是从分析戏剧的这三个优势的丧失而得出的。然而实际上,戏剧作为一种“活的艺术”,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活的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戏剧的独特优势并没有像朱寿桐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众多立体传媒的包围下”失去。何况,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还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现状也都证明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否定了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命题,但并不意味着当代戏剧没有危机。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关于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戏剧观争鸣,到近年来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发起“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罗怀臻先生提出“重建中国戏剧”的口号、戏剧学家董健先生指陈“当代戏剧精神的萎缩”,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以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戏剧自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危机。但正如上文所说,新媒体形式的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来自外部的挑战固然使戏剧面临危机,但事实证明,戏剧并没有因此遭遇人们早就预言的厄运。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当代戏剧观念的偏狭、戏剧精神的萎缩、戏剧文学性的衰微、对戏剧物质层面的片面追求以及戏剧管理体制的僵化、营运机制的缺陷等,这些已被有识之士论及的方面正是当代戏剧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所在。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具体地说,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总之,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虽然当今时代还不是一个产生了伟大戏剧的时代,却是一个在创作和演出方面、在先锋实验戏剧方面和在重演经典名著方面活动频繁且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一个时期。”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本文有删改)1.关于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内容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观点,这个观点能给人启发。B.朱寿桐先生认为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他的观点是分析“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等三个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而得出的。C.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一部分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于是自然而然地走向终结。D.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解析:A项,“提出了的观点”错,原文是“发起了关于的讨论”;“这个观点”应为“提出的某些观点”。C项,“一部分文化市场”错,原文是“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D项,强加因果关系,且原文是“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代戏剧没有走向终结,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B.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C.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戏剧自然面临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普及的挑战和危机,但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D.戏剧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戏剧自身,此外,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解析:D项,“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错,原文为“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这一独特优势表明戏剧最受观众欢迎。B.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这一切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C.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D.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两位美国学者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戏剧最受观众欢迎”的内容。B项,颠倒关系,原文是“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还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D项,张冠李戴,“两位美国学者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错误,原文是“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盂。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二)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B.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C.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D.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解析:这段文字的停顿应为:“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答案:B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易春秋是古代“五经”中的三经,其余两经是大学和中庸。B.“训诂”,即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的含义。后来发展为一种专门的学问。C.“白衣”,意思同“布衣”,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D.“两千石”,是汉代的官秩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因此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解析:A项,“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答案:A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骃十三岁便能通晓诗易春秋,博学多才,通晓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于写文章。B.崔骃呈上四巡颂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青睐,予以破格提拔。C.窦太后掌朝后,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窦宪要谦恭崇德,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永泽恩惠。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解析:B项,“予以破格提拔”有误,文中的信息是“适欲官之,会帝崩”。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2)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关键点:“或”,有的人;“讥”,劝说;“玄静”,清净而无为;“以”,介词,因为;“失实”,失去现实的利益;“固”和“守”,都是坚守;“卒”,最终;“祚”,福分;“垂”,传递。参考答案:(1)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2)在内心凭借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凭借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参考译文: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崔骃十三岁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擅长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到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钻研典籍为业,不遑做官之事。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开始遵循古礼,巡视四方山岳。崔骃呈上四巡颂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向来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窦宪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但我没有见过。”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啊。请试着见他。”崔骃由此问候窦宪。窦宪来不及穿戴拖着鞋子赶到门口迎接,笑着对崔骃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怎能先来接近我呢?”于是请他进来奉为座上客。不多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好在窦宪家,皇帝听说后想要召见他。窦宪劝谏皇帝,认为不宜与平民相见。皇帝领悟道:“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见面!”正想请他做官,恰巧皇帝驾崩。窦太后掌朝,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他说:“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长君、少君以淳厚贤淑守道,成名在先日;安丰侯窦融(窦宪的祖父)以佐命大德,显赫于中兴之时。在内心以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以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备。所以君子福大却更加恐惧,爵位高而更加谦恭。看远近,低头抬头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不懈怠不荒废。这样,就享有百福,流传无穷。”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窦宪府尊贵权重,掾属三十人,都是从前的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只有崔骃没有做过官且年少,提拔在其中。窦宪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劝谏他,等到出击匈奴时,窦宪在道路上更加不守法度。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切中要害。窦宪不能容忍,逐渐疏远了他,因为知道崔骃是高第出身,让他出为长岑县长。崔骃自认为被疏远,不得志,于是不上任而回家。(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89题。采桑子宋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注:金觥:大酒杯。8.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解析:词的上片有写景“月白风清”,可考虑情与景的关系;有“十年前”和“老去”,可考虑对比手法。参考答案:“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词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上片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的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9.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诗人的情感可以从关键词句中揣摩。“鬓华虽改心无改”就是体会词人情感的关键语句。参考答案:“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的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强大气势的两句是:“,。”(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寄钱白旭初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递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她们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个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递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递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成刚回信说,乡邮递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他工资不低,说好每个月寄200元的,用不完娘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紧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了。他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只好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2 400元。二十多天后,成刚收到一张2 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后百思不得其解,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我寄,要不我一分也不要。一天,成刚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长沙打工的老乡,成刚在招待老乡吃饭时,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乡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以平淡朴素的语言叙述了母亲丧夫后孤单一人的生活及其内心的情感寄托,刻画了一个母慈子孝的温馨生活片段,凸显了深沉的母爱对主人公的强烈震撼。B.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亲人的信息,于是乡邮递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而许多留守老人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C.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寄来的2 400元钱,高兴得睡不着觉,是因为她看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钦羡,觉得儿子能力强、本事大,让她在村里长了脸。D.母亲过去总是不让儿子寄钱回去,父亲去世后儿子要每个月寄200元生活费,母亲却说乡下开销不大,只要求寄100元,充分体现了在母亲那博大、宽广的心怀中记挂的总是儿子,唯一没有容纳的,常常就是她自己。E.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可是,丈夫去世,儿子远在他乡,孤身一人,又生活在十分偏僻的乡下,成刚的母亲是不可能真的十分快乐的。解析:B项,“而许多留守老人们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理解不合文意。C项,让母亲高兴的是儿子对她的记挂和孝顺。E项,“不可能真的十分快乐”错。答案:选A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选CE不给分。(2)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母亲不愿意去长沙生活,不让儿子多给钱,对邮递员到村中的热切期盼等事件中看出,“母亲”是一个对生活要求极低,关心孩子、乐观慈爱的形象。参考答案:勤俭朴实,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对物质要求很低;坚强执着,有自己的主见,一个人独自在乡下生活;乐观慈爱,孤单却很快乐,心不在钱上,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儿子身上。(3)作品安排了母亲三次给儿子写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此题考查小说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寄钱,是母子间亲情的传递,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媒介。儿子两次寄钱,母亲三次回信,是作品情节的主要部分,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俭朴、慈爱的性格特征等。参考答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儿子两次寄钱,母亲三次回信,是作品情节的主要部分;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母亲俭朴、慈爱的性格特征;强化了主题,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4)“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8分)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这句话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母亲并不在意儿子寄给她多少钱,而在意儿子的行踪,在意儿子时常与自己的联系。符合这层意思即可。参考答案:“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相对儿女而言,金钱、物质不是父母所关心的,作品中让人挥之不去的无疑便是那位平常又慈爱的母亲的那颗滚烫的心,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是全身心的。母亲在意的不是儿子寄钱的数量,而在意一年能享受12次儿子给她寄钱的快乐;母亲在意的是儿子能够经常跟她联系,因为她牵挂儿子的行踪,牵挂儿子的平安;儿子给年迈的母亲寄钱,固然是履行赡养的义务,更是孝心,是回报和感恩,同时母亲也需要儿子情感的关怀。(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不能脱离原文泛泛而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的豪情,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施雅风带领队员们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登上1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做详细考察。考察队共考察了10个冰川区,33个冰川群,120多个冰川组,900多条大小冰川。在施雅风主持下,写了一份13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自此,中国人开始了自主探索冰川的历程,施雅风成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施雅风还主持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对冰川物理特征要素及从冰川到河流直到渗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转化及消失规律等进行观察研究。1964年,他率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考察,希夏邦马峰海拔8 012米,是世界范围内14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在施雅风之前,还没有人登上过。希夏邦马峰考察为日后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后来,年近70的施雅风还环绕半个地球,到达建在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考察站,进行为期15天的南极冰川考察。研究冰川不能局限于冰川,应该将寒区特有的现象冰川、积雪、冻土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施雅风的提议下,中科院在兰州设立冰川、积雪、冻土方面的综合研究所,施雅风主抓业务。当时,他的妻儿都在北京,他的工作关系也在北京,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举家迁到兰州。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最难克服的就是冻土,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进行青藏铁路西大滩到昆仑山垭口段的冻土考察,为日后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除了冻土,施雅风又涉猎一个新领域,那就是泥石流。他亲任西南泥石流考察队队长,对成昆铁路通过西昌泥石流区域进行考察,先后考察了六条河流的泥石流,对成昆铁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这条铁路再也没有受到过泥石流的侵害。1980年,施雅风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这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李四光早在1931年就提出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当时引发很多人质疑。1937年,李四光撰写专著冰期之庐山对自己多年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此说不容置疑,他的观点被不少人接受和支持,此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地质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抗战期间,李四光对鄂西、湘西、川东、贵阳等地考察,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学派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推广得很快,李四光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少人对李四光的观点不赞同,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经过对庐山的考察,施雅风公开撰文庐山真有第四纪冰川吗?,又联合许多专家学者,对南起广西,北至大兴安岭,西至西螺髻山,包括庐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考察,最终结论是中国东部地区除了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李四光所说的中低山地却没有。施雅风和其他三十多个研究者合作撰写了60万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施雅风还主持“全球变暖与中国自然灾害趋势研究”的课题,“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这是他一贯的主张,施雅风从来不是一个埋首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牢记肩上责任的科学家。他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后,用这笔奖金资助甘肃省康乐县景谷乡的一所小学建教学楼,在家乡的中学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施雅风一直关注社会改革,在他看来,经济改革大的方向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贫富差距、资源紧缺、道德滑坡等问题;他对贪污腐败的蔓延忧心忡忡,曾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风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中国各山系冰川目录的编制工作,率先提出中国现代冰川类型划分标准。“创”和“闯”是施雅风的同事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魅力的科学家,他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国际冰川主席莫瑞先生表达了他对施雅风的敬仰。(摘编自高明勇施雅风传)相关链接:施雅风(1918xx),中国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曾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冰川概论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等。(摘自辞海第六版)1970年,我的老师竺可桢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东亚大陆气候冬天少雪,夏季温度高而多雨,除去高山之外,第四纪冰川很不易成立,与西欧、北美东部完全是两种情况。”(摘自施雅风口述自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施雅风填补了学术空白,把冰川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B.施雅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举家迁到兰州;在将近70高龄时还对南极冰川进行考察:这些表明施雅风对冰川事业的由衷热爱。C.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对青藏铁路沿线实地考察,攻克了铁路建设中冻土这一难题,为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D.施雅风撰文质疑李四光的观点,并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最终认定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这和竺可桢先生的支持分不开。E.施雅风致力于冰川考察和研究,将冰川资源化为水资源,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西北干旱情况,而且拓宽了冰川资源的利用范围。解析:C项,“攻克了铁路建设中冻土这一难题”错误,原文中说“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进行青藏铁路西大滩到昆仑山垭口段的冻土考察,为日后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D项,“最终认定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不合理,原文说“最终结论是中国东部地区除了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李四光所说的中低山地却没有”。E项,“改变了西北干旱情况”错误,原文中无此信息。答案:AB(2)施雅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6分)解析:作答本题主要根据文章第4段的内容,文中的信息有“李四光早在1931年就提出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当时引发很多人质疑”“他的观点被不少人接受和支持”“一个学派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推广得很快,李四光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等。敢于在如此情况下提出这样的新观点,这无疑表明了施雅风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科学严谨的科研精神。参考答案:李四光提出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虽曾被质疑,但后来被不少人接受和支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第四纪冰川学派形成,研究工作快速推广。表现了施雅风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3)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施雅风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解析:施雅风的社会责任感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倒数第2段。文中写“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这是他一贯的主张”;写他用奖金资助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资助寒门学子等;写他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整合概括这些信息即可。参考答案:主张科学研究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牢记责任,关心教育,多次捐资助学;关注社会改革,客观看待改革得失,联合多位院士上书中央。(4)施雅风的“创”和“闯”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解析:探究施雅风的“创”和“闯”,首先要明白“创”和“闯”的含义。“创”是指他的首举精神,如“施雅风成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在施雅风的提议下,中科院在兰州设立冰川、积雪、冻土方面的综合研究所”,“除了冻土,施雅风又涉猎一个新领域,那就是泥石流”。“闯”是指施雅风的工作精神和科研精神,文中写他多次冒险勇攀高原山峰实地考察,质疑李四光的观点等。参考答案: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开辟了研究新领域,推动了冻土和泥石流的研究;不畏艰险,多次勇闯高原山峰进行科学考察;敢于挑战权威,修正了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雾霾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对付雾霾不能够,民间要有积极行动,政府更应做出更多的担当。(2)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转变观念,不能老是,守在身边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走出去,主动迎接种种挑战。(3)尽管有的人、并不以穷为苦,但是穷人家如果遇有债主上门,那就不好受了。A.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B.乐天知命听天由命安分守己C.听天由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D.听天由命安分守己乐天知命解析:“听天由命”,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指碰机会或听其自然。“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根据语境,选D项。答案:D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电视剧花千骨中的“杀阡陌”是一个桀骜不驯、破坏力极大却率直坦诚的人,观众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浓厚的兴趣。B.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其繁荣与形成必将深刻影响中国西部地区自唐代以来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C.在那个民族斗争云谲波诡的时代里,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常常在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D.“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北京市民对它的热情依旧不减。解析:A项,结构混乱,应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B项,“繁荣与形成”语序不当,应为“形成与繁荣”。C项,一面不能对两面,应在“激发”前加上“是否”。答案:D15.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3分)不管生活给我以什么,我都报之以微笑。给我以严寒,我就是一朵清新俏丽的红梅;给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轻盈活泼的小溪;。A.给我以风雨,我就是一弯旖旎绚丽的彩虹B.给我以狂风,我就是一波汹涌澎湃的巨浪C.给我以考验,我就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斗士D.给我以阳光,我就是一只轻舞呢喃的燕子解析:注意这里的要求是“表达效果最好”。从文段来看,“什么”在此意味着逆境。B项扣住了逆境,但没扣住“微笑”;C项不仅犯了与B项同样的错误,还没有把握形象化的写法;D项扣住了“微笑”,但没扣住“逆境”,更重要的是两句话没有内在的联系。答案:A16.(xx陕西宝鸡质检)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解析:处根据前面的“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应该是对争议的反对。处应该是与“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构成排比,而且内容上不重复。处根据后面一下子能接受的创新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再结合前面“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可以肯定地说”,应该是填写创新肯定会带来争议。参考答案:就皱眉存疑(或“就想着否定”)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或“必然是对专家权威的挑战”)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或“创新必然带来争议”)17.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古村落衰落、消失现象日益加剧。湖北省在建设秀美湖北的同时加强了对古村落的保护。请你用简要的文字描述下面一幅宣传画的内容,并拟写一条宣传语。(6分)内容简介:(3分)宣传语:(3分)解析:描述画面内容要抓住画面的构图要素并选取恰当的说明顺序。从画面看,是一双手托举着宁静安详的传统民居。其宣传语要结合活动的主题,紧扣“保护传统村落”这个中心拟写。参考答案:内容简介:一双有力的大手高高托举起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在人们的呵护中显得十分祥和静谧。宣传语示例:守护秀美村落,留存文明记忆。建设灵秀湖北,呵护传统村落。留住古村文明之根,建设精神家园之魂。美丽乡村幸福路,传统村落觅乡愁。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高级香料。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原来,有一种树叫沉香,但它并不直接产生沉香。为了得到沉香,人们必须在沉香树上划开缺口,让树脂顺着伤口溢出,覆盖在伤口表层,不久,伤口处便结成一层厚厚的痂,过一段时间把痂取下,就是沉香。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指向单一,易于审题立意,可采用由果溯因、由物及人法。沉香是怎样产生的?沉香树并不直接产生沉香,需要被划出缺口,流出树脂,结成覆盖伤口的厚痂,过段时间把痂取下,就是沉香。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有成就的人生,也需要生活的划伤,品尝过痛苦的滋味。据此可以立意行文。例文:人生的缺口,生命的勋章沈经鑫沉香树被划开缺口后,形成一道痂,这道痂就是沉香树的勋章它成了名贵的高级香料。一如人生,人生也有缺口,也会有痂。不幸和磨难不可避免,但受伤未必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它可以铸成生命的勋章。史铁生一生可谓被不幸的黑暗笼罩着。他年轻时瘫痪,后来又患上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周3次的透析,累计1 000多次的针刺,让他的血管几乎变成了蚯蚓状。命运对他而言,不能不用“残酷”一词来形容。然而他却用笔超越生命的困境,书写对生命的热爱。他写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不幸,结成了厚厚的痂,成就了他生命的勋章!如果世界没有光亮,如果人生划出缺口,那就用坚忍为生命创造出不一般的精彩,一如史铁生的顽强。也许很多人羡慕“断臂钢琴王子”刘伟,可谁又曾体会得到他为了实现梦想在黑暗世界里挣扎的苦楚?十岁的一场意外伤害让他失去了双臂,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在泳坛上劈波斩浪。然而命运又一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不能再游泳了。纵使黑暗紧紧追随,他也一直寻找光明。他自学钢琴,仅用一年即可弹奏出相当于钢琴7级水平的钢琴曲,一首梦中的婚礼感动了千万人。磨难,结成了厚厚的痂,成就了他生命的勋章!倘若生活没有退路,倘若人生划出缺口,那就保留对生命的本真,用本真为生命演绎活着的精彩,一如刘伟的坚韧。雨果说:“心里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这条“巨龙”在纪德身上翻腾,于是有了窄门的成功;这条“巨龙”在米开朗琪罗身上怒吼,于是有了不朽的哀悼基督;这条“巨龙”在曼德拉身上挣扎,于是有了南非的种族解放运动他们饱受苦刑,只为成就生命的勋章。“沉香是缺口的痂”,一如人生的缺口便是他们生命的勋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