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周测卷(十六)种群和群落(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1582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周测卷(十六)种群和群落(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周测卷(十六)种群和群落(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周测卷(十六)种群和群落(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周测卷(十六)种群和群落(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淀粉、淀粉酶先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掩盖C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用于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D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2.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期间种群蚜种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D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3.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下图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B.据图分析对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据图分析可知,破坏程度:最轻,次之,最重4.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 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甲100.128乙100.15丙100.128A 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B 计数操作时,应先往计数室滴满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后再镜检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D 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需要重复实验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7.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8.右图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狼和兔 B.狼和红狐 C.兔和鼠 D.昆虫和青草9.图一中甲.乙.丙.丁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四个物种,其种群密度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图二表示死亡数量.生殖数量与某种群数量大小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二中的曲线2可表示丙种群从浅海区到深海区生殖数变化B.甲.乙.丙.丁4个种群中乙最可能是生产者C.图二中的曲线1可表示甲种群从浅海区迁移到深海区的变化D.图二中的P点可表示丁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的种群数量10.下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量降低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11.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12.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13.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14.艾拉尔海岛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生物甲迁入该岛后2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以下正确的是 ( ) A.在前10年内,环境阻力小,甲种群数量不断上升,成型增长B.在第1012年内,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甲种群数量暴增,随后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是该岛对种群甲的最大容纳量D.自然状况下,为长期获得较高产量,应使种群甲的数量不低于15.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16.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17.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B.图乙中ab段上升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相同 C.由丙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D.图丁中a曲线表示小鼠,b曲线表示青蛙18.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黄杉的三个种群龄级(以胸径的大小表示)的取样调查图,其中种群A为自然状态,种群B.C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B.种群A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减弱1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20.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21.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一定区域内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图,其中K0表示野兔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野兔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其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甲图分析,野兔的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值(表示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的变化情况是_。野兔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0值的原因主要是_等种间关系所导致的。(2)乙图中若某种天敌为狼,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 _ 。(3)乙图中所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如果由于人为因素发生火灾致整个草原化为一片灰烬,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_ _(填“是”或“不是”)群落演替,较长一段时间后,在废墟上又会出现一些生物,这种演替属于_ _。(4)乙图中C属于_ _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_。(5)若A中能量为1.5109kJ,B中能量为1.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野兔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_。22.有一位生态学家,对5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种1.种2代表不同的物种;A.B代表不同的生物群落;表中的数据表示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单位:个体数100/m2)生物群落种1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种9种10A090040003020000B0220240200210100102000C7002005050000000D560400400000000E5512343050800100请对上述数据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5个生物群落中,当同时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你认为受影响最小的是 。(2)结合上面的信息,在建立人工生态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 的植物种类;适当增加种植树种,其目的是 。考虑不同植物生长占据的不同空间,以增加群落 结构的复杂程度。(3)在生态系统中,种群的增长通常呈 曲线。(4)群落是指 ,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 为基础(5)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_。(6)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23.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甲 乙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要低,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那么其中来自雷鸟和植物的能量分别为 KJ和 KJ。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同化总量(106J)储存能量(106J)呼吸消耗(106J)A900200700B1001585C15213D18612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xx万卷周测(十六)答案解析一 、选择题1.【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光合色素的提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先将淀粉、淀粉酶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黑藻成熟叶,看不到染色体的原因主要是黑藻是真核生物,其成熟叶片细胞中不能形成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不能用标志重捕法,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2.【答案】D【解析】棉蚜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所以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抗药基因才能保存下来,会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B正确;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C正确;由于棉蚜个体小,运动范围小,所以调查棉蚜种群数量最好采用样方法,D错误3.【答案】B【解析】从图可知”J”型曲线的作用是对照作用,A正确;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到达K值之后,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或变化有关,破坏程度越小,种群数量保有量越大,当种群数量趋于0或环境容纳量很小时,说明该地域已不适合该生物生存,需进行迁地保护,B错误;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C正确;据图分析, 破坏程度:最轻,次之,最重.D正确.4.【答案】C 【解析】该实验中有温度和培养液两个变量,A错误;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B错误;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不可能都经历了“J”形增长,C正确;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错误。5.【答案】D解析:比较表格中增长速率的变化为先增大后减小,可以推知,该种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型,故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故年龄组成不是衰退型,故B错误;研究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故C错误;表格中第8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环境容纳量的1/2,故D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兰花的花矩顶端贮存花蜜,只有具有细长口器的蛾才能吸食花蜜,而兰花传播花粉也离不开细长口器的蛾,两者之间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蛾的口器长短由基因控制的,不会随着取食花蜜而越变越长,D错误,因此答案为C。7.【答案】D8.【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种间关系的综合考查。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因为共用相同的资源而竞争激烈,本题中“狼和红狐”.“兔和鼠”处于同一营养级,排除了A和D,再考虑到狼和红狐还有各自的食物来源,因此竞争程度应小于兔和鼠的竞争。9.【答案】C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态,属于识记水平,中等难度。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11.【答案】C【解析】由食物网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2.3.4.5共4个营养级。12.【答案】C13.【答案】C 14.【答案】B15.【答案】A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物种是种群的总和,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种群和物种的基因频率都在变化中。种群的基因库不如物种的基因库丰富。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C【解析】从图中分析可知,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使得B.C种群各龄级的数量发生了变化。种群A中各龄级数量不同,幼年个体居多,属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增多。人为干扰后,低龄级黄杉数量增加。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低龄黄杉占主要地位,种群为增长型,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强。19.【答案】B【解析】如果研究温度对酵母茵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则从图中可以看出B组的酵母茵数量最多,所以B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20.【答案】D【解析】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二 、填空题21.【解析】 从甲图的数量变化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处于相对稳定阶段,属于S型增长;ac段其种群增长的值逐渐减小;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捕食者的影响,还生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的种间竞争的影响,还受兔体内的寄生虫的影响等;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火灾前后草原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乙图中C为兔的粪便中能量,属于草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是野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野兔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2.4108/1.5109=16%【思路点拨】根据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分析。22.(1)B (2)适于本地区生长 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分) 空间 (3)S (4)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 (5)水平结构 (6)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3. 捕食 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200 3600(或100) 分解者 900 18% 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