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0708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五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 12 种群和群落突破训练1.(xx北京西城统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是种群特有的特征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2.(xx乌鲁木齐二模)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A.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多少划分,A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错误。3.(xx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概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4.(xx苏北四市二模)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C)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5.(xx河南洛阳二模)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C)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第12年时增长速率为1.2,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大约是K/2,即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正确;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6.(xx山东潍坊模拟)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D)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解析:只有当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才能形成森林,否则只能形成草原或灌木丛;群落演替过程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大鱼和小鱼属于同一物种,大鱼吃小鱼属于种间斗争;群落向着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7.(xx广东惠州三模)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D)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8.在实验室里,将甲、乙两种单细胞生物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1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用同样的培养液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若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图1中的曲线不会发生变化B.从图1可以看出这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都不受自身密度的限制C.若把这两种生物放在自然界的同一环境下,一般不会出现图2结果D.从图2可以推知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竞争强度的变化是由强到弱解析:增加或减少容器中培养液的量,相当于资源和空间增加或减少,图1中的曲线中存活个体数一定会发生变化,A错误;图1中当种群密度增加时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因此两种生物单独培养时种群的增长均受自身密度的限制,B错误。自然界的环境下的营养结构复杂,甲、乙两种群受天敌、食物、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不会出现实验条件下物种在竞争中灭亡的情况,C正确。图2中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错误。9. (xx山东济南一模)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的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种内斗争最剧烈解析:由图分析可知,曲线a、b交叉点前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交叉点后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b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高,A项错误。对曲线a进行分析,种群密度越大,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B项正确。对曲线b进行分析,种群密度为d左右时存活率最大,由此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保持在d左右最好,C项错误。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剧烈,由此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不是种内斗争最剧烈的时刻,D项错误。10.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C.与曲线相比,曲线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t解析: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决定的,A正确。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B正确。曲线与曲线相比田鼠种群密度低,其原因是曲线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为猛禽提供更多的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更大,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致呈“S”型增长,D正确。11.(xx大同质检)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2)草原上,鼠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3)图中A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B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曲线所示该种群在前年呈“J”型增长,在第120年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年,在第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图B中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图B中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是。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2)对于体型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3)据图A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5年的值大于1且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呈“J”型增长。若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多;若小于1,则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第120年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在第1020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由图B分析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0,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甲、乙两种群都呈“S”型增长。乙种群在t5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此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1)随机取样(2)标志重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5101020“S”t5增长型12.(xx甘肃庆阳模拟)如图1是科考队调查某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木、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填“增加”“减少”或“不变”)。(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在bc段,物种逐渐消失,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三个物种的种间关系为,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结构。(3)科考队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能的环境因素有(最少列举2个)。解析:(1)弃耕的农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所经历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加。(2)图1中,各物种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在bc段,物种逐渐消失,物种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种较能耐受弱光条件,由图可知三个植物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同时体现出该群落具有垂直结构。(3)图2所示曲线各点中,a点斜率最大,表示动物种群增长最快;若d点以后,该动物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直至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了,可能的环境因素有气候变化、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等。答案:(1)次生增加(2)随机取样物种能耐受弱光,物种不能耐受弱光竞争垂直(3)a气候变化、食物减少、天敌增加等13.(xx内蒙古包头测试)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究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本研究中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可见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A群落21.535.519.5B群落22.523.816.25C群落2231.5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成下图。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解析:(1)依题意“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 5 m5 m,而调查草本层时最小样方面积为1 m1 m”,可见选取样方的大小依植物类型而定,设计最小样方面积的原则是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2)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表中数据显示,三个群落中A群落的丰富度最高。且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都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图示显示,馨香木兰植株的个体数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减小,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因此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属于增长型。馨香木兰植株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种间关系为竞争,馨香木兰在竞争中不占优势而生长受阻。答案:(1)保证在最小面积内基本上能反映组成群落的物种数量情况(合理即可)(2)A群落灌木乔木(3)种群数量增长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