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一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必修一.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0049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一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一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一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专题一 君主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 必修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里,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从汉至元的历史时空中去筛选史实说明这一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上。“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四个栏目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过程,主要阶段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二、难点:君主专制政体的评价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挥的作用的分析与把握。【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复习:第二节内容导入:利用三幅图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画像导入。 秦始皇以来,上述三位皇帝在改革中央机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创新。讲授新课一、君权的建立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皇帝”制度是如何创立的?有何特征?这一制度的弊端是什么?皇帝制度下的君臣关系实质是什么?(二)讲解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 弊端; 关系实质 活动探究:P13学习思考: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别黑白而定一尊”: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二、君权与相权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如何?二者如何发展演变的?结果怎样?(二)讲解1“君”“相”矛盾。为什么会产生“君”“相”矛盾? 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中书门下;“参加政事”(副丞相)。分散相权3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可以补充:明太祖时正式废除宰相制度。活动探究: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三、监察体制(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三目,思考:古代监察制度是如何演变的?请评价这一制度。(二)讲解1、我国古代的监察,主要是君主对官吏的监察。监察机构的发达、完备,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机构及职能也愈来愈强化。2、演变:君主对官吏的监察,始于战国。最初,君主用自己的秘书御史监察中央和地方的官吏。秦朝设御史府,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佐贰,兼掌秘书与监察之职。汉武帝时创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汉代以后,历代都有监察机构,如御史台、都察院。监察制度逐渐走向健全。3、评价:完备的监察制度,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引导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四、选官制度 (一)指导学生阅读第四目,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评价科举制。你认为科举制对今天还有没有影响?(二)讲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1世官制。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2察举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与两汉察举相比,明显地前进了一步。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3、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评价:A 积极 B 消极活动探究: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五、地方管理制度(一)指导学生阅读第五目,思考:秦以后的历代王朝是如何管理地方的?行省制度的设置有什么历史意义?(二)讲解从秦汉至元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下: 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又在郡之上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明代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三级;清代有省、道、府、县四级。2、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3、评价:这样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4、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P16学习思考:元帝国的地方行政设置为什么在“行省”之外,又有“腹里”和“宣政院”? 秦至元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时代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道)二级制魏晋州、郡、县三级制隋郡、县二级制唐道、州(郡、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明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清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民国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现代省(直辖市)、市(地)、县(市)提升与解释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让渡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2、分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为了强化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影响:积极: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消极: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吏以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地方也难以对所辖地区实施有效的管理。小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作业】课后探究题: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板书设计】 创立:秦始皇 建立 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高度集权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弊端:皇帝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政治决策君权 君相关系:矛盾 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朝”制度与相权 发展演变 东汉:尚书台 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 变化:御史大夫、汉刺史、御史台、都察院走向健全 监察体制 评价:实际效能有限 世官制:世卿世禄先秦 察举制:推荐任命两汉。含义、评价 选官制度 演变九品中正制:凭据品级魏晋 科举制:考试选官隋唐以后。评价 郡县制度:秦汉唐宋 地方制度 行省制:创建、内容、职权、演变、意义【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