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8153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2经过两年多“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此事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应加以保护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名人故居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总是应时而变的ABC D3习近平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亚洲安全观。“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核是中国的“和”文化。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思想始终是先进文化传统思想深刻影响我国外交实践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传统文化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A BC D 4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为应坚持文化创新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A BC D 5.“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对传统文化要全面继承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A BC D6新旧“二十四孝”内容的对比,说明()立足民族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不同时代对“孝”文化理解不同对“孝”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A BC D7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A BC D8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这主要表明()A文化活动离不开特定物质载体B现代文化具有塑造人的积极作用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共享的功能D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9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从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A BC D 10村落,作为我国乡村文化载体,孕育过中国优秀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摇篮,承载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历史和脉络,是中国文化的见证人。当我们毁灭村落时,也许埋在下面的还有文化脊梁和精神的家园。这警示我们()A必须保护一切村落文化B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C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D村落文化的消失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值得可惜11近年来,国内“国学热”日益升温,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孔子热”“中华文化热”,越来越多的人探讨中华儒家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的时代价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下列对儒学的认识正确的是()A用外来文化改造儒学,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B儒学中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C儒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D要辩证地看待儒学,在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2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了。这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A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B文化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C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推动文化创新D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日渐融合二、非选择题1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2)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理、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优良传统,不仅对每个人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还进一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今天,民主、平等、和谐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家风中重男轻女、重读书轻商务等封建思想已不合时宜。为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已成为家风传承中不可回避的话题。(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为形成良好家风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 案1选A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2选A错误,名人故居应加以保护,不应以城市发展为借口拆除。错误,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不是应时而变的。3选B“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核是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体现了传统思想对中国外交实践的深刻影响;“和”文化演变为今天的新亚洲安全观,体现了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故正确;错在“始终”上;观点不科学,只有优秀的、能够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4选C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5选A材料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坚持正确的原则。错误。6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新旧“二十四孝”的对比,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没有说明民族性,排除。选C项。7选A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说法错误。8选D材料体现的是网络的出现对读书方式的影响,因此,D项符合题意。9选A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问题,不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不选。10选C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项观点错误,应排除。11选D儒学属于传统文化,对其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符合题意;A中“用外来文化改造儒学”的表述是错误的;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说法错误;实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C亦错误。12选A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答案为A;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错误;C、D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13解析:第(1)问是辨析类试题,要求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即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要继承,但不是全面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2)问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要辩证分析乡村文化,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加以保护,而不能任其消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而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部传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只有保护好本地本民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中既要继承、保持和发扬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还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14解析:第(1)问考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意义,回答时要注意发散思维,从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建设等角度分析说明。第(2)问注意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提出建议。 答案:(1)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决定着家风必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家风作为传统文化,需要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为家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充满活力,焕发生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为家风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家长要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