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试题:考点跟踪突破18.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68039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试题:考点跟踪突破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试题:考点跟踪突破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试题:考点跟踪突破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试题:考点跟踪突破18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基础梳理1名句默写(1)解衣欲睡,_月色入户_,欣然起行。(2)_庭下如积水空明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庭下如积水空明,_水中藻、荇交横_,_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_何夜无月_?_何处无竹柏_?”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庭下如积水空明_,_水中藻、荇交横_,_盖竹柏影也_。2重点字词句梳理(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_考虑,想到_遂:_于是_译文:_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共同、一起_(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空明:_形容水的澄澈_划分节奏:A.庭下如积水空明庭下/如积水空明;B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译文:_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只是_闲人:_清闲的人_译文:_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3文本研读(1)依照示例,赏析下面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_(2)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_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_(3)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写月语句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描写方法_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_(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想要找到东西的急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_(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_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的竹柏影。_(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_4中心概括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作者对澄澈透明美妙的月色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在贬谪中虽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5写作特色叙事和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第一层叙事: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第三层议论抒情:惋惜无人赏月。安徽名师预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解衣欲睡(想要、打算)(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_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文章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_庭院皎洁的月光;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抒发了作者_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恬适的心情_。4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_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树林阴翳(遮盖)(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翻译下列语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_3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_抒情_和_议论_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的主旨。4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_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_5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_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的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三、(xx沈阳)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o),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遂至承天寺_于是,就_相与步于中庭_一起,共同_余告之故_缘故,原因_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B项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A中“过”分别为“经过”和“过错”的意思;C中“意”分别是“神情”和“情趣”的意思;D中“所以”分别表示“的原因”和“通过来,用来”的意思。故选B。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_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_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_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_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_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_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注释】猷:读yu。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剡(shn):县名,今浙江嵊县。就:拜访,访问。经宿:一整夜。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欣然起行欣然:_高兴(喜悦)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 念:_想到_相与步于中庭 步:_散步_经宿方至 方:_才、刚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于是便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造门不前而返。_到了(戴安道)家的门口,没有进去就回来了。3两段文字都是写深夜寻友,请比较两人的异同点。_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到自己的朋友。不同的是:【甲】文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而最终见到了。【乙】文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有相见。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大意的理解、分析能力。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作者访友的事,这是相同处。所不同的是甲文找到了朋友,与友同乐;而乙文的作者只注重过程,而最终没有与友人相见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