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特训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607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特训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特训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特训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限时特训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xx福州检测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解答此题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因为所述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故本题选择A项。2xx衢州质检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A项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故本题选A项。B项“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要有耐心、不厌倦,与题干理念不符;C项是孔子“仁”的政治思想,与题意无关;D项“述而不作”是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是指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均与题意不符。3xx“江淮十校”联考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以民为念,以德为本应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避世思想相符合,故B项正确;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4xx日照检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答案A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5xx江苏阜宁调研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D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在西汉社会经济恢复之后,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适应了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并在长安兴办太学,同时在官员选拔方面重视儒生的儒学修养,所以A、B、C三项说法正确,不选;汉代选官主要是察举制,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6xx德州质检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项。“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提能题组7xx内蒙古模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答案C解析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说法绝对且不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明了鲁国可能接受儒家思想,但不能说明其他各国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内在的逻辑为“子贡出”导致“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五国各有变。”故推知,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家未提及百家,故D项错误。8xx南昌市三校联考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D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异则乱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说明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以包容的态度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非强调思想专制。9xx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答案A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10xx大连质检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答案D解析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谴告之或警惧之”,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C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1xx双流月考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强调仁政,反对暴政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两者的共同点;是先秦儒家“法古”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思想保守,不符合汉代新时期的政治要求。故本题选择C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2xx河北枣强中学期中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萧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答案C解析太学是教育的发展表现之一,由“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可见太学教育与选官相结合。故C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6分)(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2分)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第(1)问,根据儒家在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政治的影响回答即可。14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6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8分)答案(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解析第(1)问,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措施回答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做法。第(2)问,据材料“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可知是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其适合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据材料“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可知限田和反对土地兼并,体现了“仁政”的治国理念。第(4)问,从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及其意义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