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481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教学重点:同上123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到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过秦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鸿门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到例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到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2、不远万里 (认为远)3. 鱼肉百姓 (以为鱼肉。)4、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绿)5、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其它小组同学质疑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xx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 “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二)实词词义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xx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其他例句略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A项“竟” 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生乙:(第二小组补充)4、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5、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 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第二课时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成语:唯利是图生乙:1、例至例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例至例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3、例至例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是”提宾。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4、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5、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补充知识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 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笑”。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解析:“被”表被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5、句意表被动。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蒙后省。 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中,您才进去”。 对话省。 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称谓)(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B、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内容) 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 2、省略谓语 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 蒙下文省。 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 动词宾语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 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 介词宾语省略。 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 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 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虽大风浪不鸣之也 狗尾续于貂 五、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具告以事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生乎吾前 六、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七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