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7451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演讲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同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教学设计】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行为表现和作用后果不同。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时期生产力水平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类活动环境问题采猎文明时期低下且发展缓慢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关系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文明时期很大提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工业文明时期极大地发展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征服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1)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环境问题的内容和表现也在不断变化。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2)从上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例如,18世纪以来先后出现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人地协调论等,就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P90 教材图表图6。1 朝拜太阳神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此图反映出在采猎文明时期,人们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不能解释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将其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神。图6。2 弋射、收获 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的情景。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这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已经过着寄居的生活,并开始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P91 案例探究 玛雅文明的消失 本则案例以具体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使我们获得对人地关系的感性认识,并提醒我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环境。P92 活动参与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却隐藏着重大的环境问题。(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地面不均匀沉降。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破坏地表生态系统平衡。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污染空气。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废石污染。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隐患。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饵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及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3)建设城市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2(1)图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反映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图6。6“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2)原始的刀耕火种主要是砍伐森林和烧荒之后获得小块平整的土地,种植作物;工业社会时期对人类土地利用的范围和强度都增加了。原始的刀耕火种,尽管对自然景观有所破坏,但由于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能够恢复。但这种迁移农业的生产方式如果是在热带雨林地区,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的大规模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3)如果生活在乡村,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污染;毁林开荒、滥垦滥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如果生活在城市,看到的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工业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引发的生态破坏问题。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从而使人类与环境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P93 读图思考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会破坏水利,使水产减少;开垦草场导致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这些影响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不能消除。4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不但解决不了原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地区环境污染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P95 图6。11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本图以未注记国家、大洲、大洋等名称的世界政区图做底图,注记了全球各地区重要的环境问题案例。阅读该图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正确认识世界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位置,树立正确的空间概念。(2)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的特点,如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多环境污染问题,人口稀疏区、经济欠发达区多生态破坏问题等。(3)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分析其原因。(4)分析图中案例,说明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P95 读图思考1 发达国家多环境污染问题,如加利福尼亚的大气污染、原苏联的工业污染和核辐射污染、北海和地中海工业和生活污染等。发展中国家多生态破坏问题,如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渡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南侵;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等。2 环境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均有分布,有些问题已影响到了全球,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可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等。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人类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因此,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行为,迫切需要寻找一条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向。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内涵要点作用内容和要求关系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物。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须的资金和技术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入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P96 教材图表 6。12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 本图采用动向线(箭头)将以人为主体,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科技、管理调控等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也表示了复合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进、信息传递等功能。读图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型;(2)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等);(3)总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的决策不应当损害后代人维持和改善生活标准的能力,要符合环境的承载力);(4)人是区域发展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人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管理和调控、科学技术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人的管理调控”是该系统的中枢神经。(5)结合图下小字部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P98 活动参与1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1)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发展的可持续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2)可持续发展肯定了各国的发展权。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打破贫困加剧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3)可持续发展从伦理角度强调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必须保证后代人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前提。2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3 (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2)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3)错误,它违背了持续性原则。(4)正确,符合共同性原则。(5)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6)正确,符合公平性原则。 (7)正确,符合持续性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