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0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888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0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0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0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0故都的秋(第一课时)从容说课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秋”,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能映出“秋”的倩影。但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它们是经过了感情过滤以后的“结晶”。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主观感情的强化而受到扭曲、变形,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与秋风秋雨,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才毅然投入了战斗的洪流。学习这篇写于1934年的佳作,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进一步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学习本文,要指导学生美读。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的美味,最好是朗读。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体味文章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方法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比较赏析法。将本文与罗兰秋颂对比阅读,深刻把握结构及情感特点。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4.研究性阅读。如对“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喻体的本体的探讨。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制作CAI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和学生一起举例)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等等。佳句如: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解题出示投影:1.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解说:通过以上反复诵读,学生已基本上感受到了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并感知了内容,为理清思路奠定了基础)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理清文章思路。(1)提问:文章的文眼在哪里?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2)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3)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然后男、女生交替朗读作者所描写的景象。明确:作者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4)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这两段写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段主要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5)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然后教师出示投影(见下),师生对比评价。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蓝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分写(312) 衰弱的蝉声秋雨秋风枣子树总结(1314):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故都的秋2.具体研习(1)学生默读第12段,用原句概括这段议论性文字的内容,并讨论它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2)学生思考:文章的总起部分与总括部分有什么关系?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意境上,总括部分强化、升华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五、比较阅读阅读罗兰的秋颂,比较它和故都的秋在结构上的特点。出示投影(或印发给学生):秋 颂 罗 兰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的人眸子像秋,有的人风神像秋。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需参预,不必流连。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地一尘不染。“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识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明澈与洒脱。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选自现代散文精品)参考答案: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秋颂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第一,开篇即揭示文眼;“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给予秋天一种独特的审美定位,同时也为全文的论述做了很好的张本。第二,都选取了秋天景物中五个最具典型意义的画面(秋颂中有枫叶图、秋林落日图、秋云图、秋风图、秋水图)。第三,文中都有议论性文字,使文意由趣到理有了提升。六、课堂小结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严谨,浑然一体。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有关“秋晨静观”和“秋雨秋风”描写的段落。2.比较阅读老舍的想北平。(见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