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848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新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农业刀耕火种文艺壁画、陶器绘画手工业丝织、彩陶技术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商业出现早期商业交换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农业井田制文艺甲骨文、金文手工业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商业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农业井田制文艺礼乐文化诗经中的大部分手工业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商业商贸频繁、骨贝、铜贝出现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商鞅变法出现郡县制农业铁犁牛耕、都江堰等思想百家争鸣手工业人工冶铁、淬火工艺科技司南商业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文艺楚辞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秦代(前221前207年)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商业“市”的管理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崇尚法家,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小篆隶书产生西汉(前206公元9年)汉承秦制设立“中朝”设刺史以监察地方察举制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手工业纺织技术发达、丝国、铁业官营制度科技造纸术产生商业商运活跃、丝绸之路文艺汉赋东汉(25220年)沿用西汉政治制度察举制注重孝廉农业一牛挽犁出现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手工业水排商业商运活跃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九品中正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农业北魏推行均田制思想道教、佛教盛行手工业灌钢法科技抱朴子、火药商业“草市”出现文艺王羲之、顾恺之三、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上多有建树,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创立了科举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隋代(581618年)创立科举制开凿京杭大运河“三教合一”唐代(618907年)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农业出现曲辕犁、筒车思想儒学复兴运动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瓷、北白瓷的格局科技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商业柜坊、飞钱文艺文人画、唐诗、词、书法艺术步入盛世宋代(9601279年)二府三司制王安石变法农业出现水转翻车,形成稻麦轮作的两熟制文艺宋词;行书四大家手工业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五大官窑思想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商业海运发达;交子出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科技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文艺风俗画、宋词繁荣元代(12711368年)行省制、“腹里”、宣政院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广泛种植科技王祯:转轮排字盘郭守敬:授时历手工业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元青花瓷文艺书法:赵孟文学:元曲、话本小说商业海运发达四、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明代(13681644年)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农业大兴水利思想王守仁、李贽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科技铜活字商业商帮、会馆出现,对外贸易受限文艺小说西游记等清前期(16161840年)康熙帝捍卫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农业重视河防、海塘建设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反君主专制思想手工业粉彩瓷器商业商业区相当繁华,但对外贸易受限文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五、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罗马泽被后世的政治文化遗产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工商业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古代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6世纪)十二铜表法制定,罗马成文法诞生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重要思想成就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本内容,神权与王权结合,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秦国统一全国后,逐步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其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从汉至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具体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并逐步发展到顶峰。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封建”的原始含义,即“封”土而“建”国。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所说的“封建”,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递进的五大社会形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此处“西周贵族集团”不可误认为是“西周社会”,因为从整个西周社会看还有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史论术语填后背诵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疆域管理的一种行政制度。它利用血缘关系实行分封,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在周王室衰微后造成分裂割据。西周的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上君臣隶属关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完全对等。“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史论术语填后背诵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核心是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秦朝中央官制的完备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B“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封建子弟之制”即分封制。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2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解析:选D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D项正确。 3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B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C传承孝道,增加汉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D共建精神家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解析:选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清明公祭黄帝陵体现了对祖先的追慕,体现了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A奴隶主贵族B战国的“平民”C封建地主阶级 D西周的“国人”解析:选A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是说(尧)能处理好家族成员之间的事情,“百姓百官”其中“百姓”就是指百官,“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说明百姓就是贵族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贵族,“百姓兆民”中“百姓”和“兆民”相对,“百姓”指贵族和官员,“兆民”指人民,指由百官来统领百姓。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宗法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阶层随之衰落,才和平民无异,故A项正确。5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解析:选C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史料一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二(西周)国家政权是由“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选自张荫麟的中国史纲 史料三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教你读史史料一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体现了“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史料二中“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表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史料三体现了商周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抓住关键词“因于”体会其含义。史论形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主题二 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料一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史料二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以上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划线部分三公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体现了秦朝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是“权力三分”。史料二中九卿的职责,反映了“国”与“家”的关系。划线部分说明了秦朝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的特征。史料三中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皆受命于皇帝”等归纳得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特点。史论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2)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且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一个人手中。(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抛弃了宗法关系,促进了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1分封制的实质史料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探究史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史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史料中“本大而末少”是指限制诸侯势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2宗法制的影响史料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红楼梦第九十回探究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提示史料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表现在: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3郡县制史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探究根据史料,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示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史料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秦始皇探究根据史料,分析秦代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提示加强了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一、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认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形成条件(1)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2)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2确立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郡县直接向中央负责,三公九卿向皇帝负责,从而保证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实现。4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官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收入来源来源于他的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制产生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题组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xx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 D山东解题提示:定时空:西周时期。抓关键:抓住题眼“周礼” “雅言”, “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镐京在今西安附近。答案:C2(xx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题提示:关键信息:“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即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答案:A3(xx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题提示:回答词:影响。关键信息:“宗法制”“不能”。答案:D4(xx海南高考)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解题提示:定时空:西周。抓关键:“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答案:B题组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xx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解题提示:定时空:秦朝。抓关键:“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答案:A6(xx四川高考)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题提示:明考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知识回扣:从秦汉到清,地方的自主性因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削弱。答案:C7(xx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解题提示:抓关键:“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等信息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答案:B8(xx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解题提示:定时空:秦朝。抓关键: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喻意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答案:C对应学生用书配套卷“课时跟踪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将统治神秘化B巩固君主统治C宣扬鬼神学说 D宣扬君权神授解析:选BA项为表面现象,B项为根本目的,C项是表现,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2(xx浙江六市联考)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子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也是“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是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解析:选C女子出嫁后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传子不传女”,都反映出以父系血缘关系作为继承的依据,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3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这是因为宗法制度()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A BC D解析:选D宗法制度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宗法制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故正确;在宗法制度下,依据血缘关系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秩序,故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维护西周政权,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故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4(xx广东实验中学月考)下列表述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解析:选C从“立七十一国”“齐鲁”“诸侯述职”等信息即可判断A、B、D三项均与分封制有关。“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即秦朝的郡县制。5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解析:选A材料说明西周统治扩大到五服,故A项正确。6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鲁国国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走向瓦解,故A项正确。7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这体现出君权的特点是()A专制独裁 B至高无上C世袭罔替 D天人合一解析:选A依据“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君权的专制性与独断性,故选A项。8“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在这里,作者的意图主要是()A承认宗法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政治秩序B肯定中央集权制有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C认可中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D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解析:选B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能长时间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主要得益于“优良的政治制度”,所以解答本题应该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入手,认识到中央集权制对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9“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行其大公”C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D反对实行君主制解析:选A材料意思是秦始皇以私心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这是天假借其私心来推行郡县制之大公,这是神在冥冥中推动的。在这种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颇相矛盾的现象背后,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支配力量在起作用。10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B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C为征服岭南而修筑D为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而修筑解析:选B从材料中“自九原抵甘泉”可知,这里的通道是为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故B项正确;秦朝为统治“西南夷”而开辟了“五尺道”,为征服岭南而修筑了灵渠,故A、C两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11(xx安庆模拟)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解析:选A“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说明改朝换代时玉玺重要象征性不能保证皇位世袭,也不能防止篡权。1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如厩苑律规定: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考核领先的,饲牛者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如果牛因劳累过度而腰围减瘦,每减瘦一寸,主事者要受到笞打10下的惩罚。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秦朝法律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秦朝时已经有保护动物的意识秦朝法律受到百姓的广泛认可秦朝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农业生产A BC D解析:选B从材料中对于评比耕牛的详细规定,可知体现出秦朝法律细致严密的特点,故正确;从秦律中对耕牛的保护可知当时政府注重农业生产,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材料二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12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8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1)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欲治其国,必先齐家”等。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小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答案:(1)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2)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肯定:是。理由如下: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否定:不是。理由如下: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天下。(答是或不是一项即可,但须说明理由)(3)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利弊?(12分)解析:本题要求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利弊,首先应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本身的优点与弊端,最后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答案: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于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于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君主专制的演进(1)“大人世及以为礼”: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史论术语填后背诵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特征是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同时也是实现皇权专制的重要手段。古代中国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但二者的地位有很大差别。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地位巩固,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矛盾与趋势: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间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评价: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史论术语填后背诵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至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君权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明成祖设内阁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内阁体制取代丞相体制,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是明清时期政治中枢权力机构变化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皇权的空前加强。 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三公九卿时的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了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2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解析:选B“名若不正”“任若不久”“三岁一易”说明中央为扼制地方官专权的野心和地方势力的抬头,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故B项正确。3“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当今“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解析:选D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反映的是察举制;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4“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官位级别,隋唐时期六部隶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属丞相),到明代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六部官品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主题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皇权逐渐强化。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这些接近君主的近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 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机要, 形成新的辅政集团。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几乎始终存在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教你读史史料共四段话,每一段话的最后一句是其核心。第一段的主旨是“相权”和“皇权”的消长演变,说明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第二段的主旨是中枢权力的转移,反映出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第三段的主旨是宰相职位的变化,说明宰相设置由实位向虚位转化。第四段的主旨是相权权力特点,反映了既分权又集中的特点。史论形成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 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4)宰相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史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三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是指“推恩令”。史料二反映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表明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于中央。史料三反映了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说明元朝推行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史论形成汉至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基本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主题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史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史料二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省略号前为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省略号后为选官标准“出身”。史料二中“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史料三中处信息表明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科举考试。 史论形成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依据史料,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朝内阁的职责史料(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主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据史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提示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3元朝行省制史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史料二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常责令各行省“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元典章卷四朝纲一政纪外省不许泛滥咨禀探究据史料和所学,元朝行省的权力构成的特点是什么?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提示特点: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行省具有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意义:有利于地方充分发挥自主权;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4科举制史料一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二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探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及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标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来选拔人才。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2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3官僚政治: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以及对官员的监察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二、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