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资源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842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资源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资源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资源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备课资源人教版课前预习预习卡1 认读汉字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削(xio)(亦读xu)默许(m)祈祷(q do)降服(xin)辖制(xi)搓(cu)讥诮(qio)预习卡2 理解词语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辖制:管束。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孤僻:孤独怪僻。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游说:古代叫做“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叫做游说。此处指凭口才劝说别里科夫。五等文官:当时俄国的中级文官。歹毒:阴险狠毒。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讥诮:冷言冷语地嘲讽。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疾病和事故。忧郁:愁闷。预习卡3 走近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托尔斯泰赞美他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散文中的普希金”。契诃夫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6年父亲破产后,靠做家庭教师和投稿的微薄收入继续求学。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多年,广泛接触了社会现实。1890年他到流放犯人的库页岛考察,更进一步认识到俄国沙皇统治的罪恶和人民生活的疾苦,这对他日后的创作带来良好的影响。契诃夫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创作,一生共创作了47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十几个剧本,其中大多数是短篇小说,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而登上世界文学高峰的人。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都是轰动世界的杰作。契诃夫的大部分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专制最野蛮、最残酷的时期,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契诃夫对俄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十分关心,满怀激愤地写下了大量批判俄国现状的作品。这些作品揭露和鞭挞了地主贵族的腐化愚蠢,统治阶级奴才的专横无耻,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狡诈,市侩阶层的庸俗无聊。与此同时,它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广大劳动者的悲惨遭遇和一代新人对未来的向往。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属于讽刺性作品,幽默含蓄、真实深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契诃夫的创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简练朴素,深沉含蓄。他善于在有限的篇幅里熔铸丰富的内容,用简洁的笔触勾画出完整鲜明的典型形象。题材大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真实自然,含而不露,发人深思。契诃夫作品中的笑,随着他对生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从轻松的笑到含泪的笑、辛辣的笑以至带着鞭子的笑,形成了他幽默、讽刺的独特风格。契诃夫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他痛恨沙皇专制制度,反对黑暗反动势力。他曾在1900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可是在1902年,当沙皇政府下令取消高尔基的名誉院士资格的时候,他立即和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一同发表声明,放弃院士资格,以示抗议。契诃夫对中国人民怀有美好的感情,关心中国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曾约高尔基一同访问中国,但终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而未能遂愿。契诃夫的作品在我国很早就有影响,正如巴金所说:“中国的读者热爱契诃夫,因为他们曾经感觉到契诃夫的作品好像就是为他们写的,而且描写他们中间发生的事情。”鲁迅也曾经翻译和介绍过契诃夫的作品。解放后契诃夫的作品在我国仍深受读者的欢迎。预习卡4 阅读与思考1.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2.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是什么?课文析读契诃夫走向俄国文坛的时候,俄国那些蜚声全球的小说家们,诸如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将传统小说发挥到极致,似乎后来者很难有所作为了。然而,契诃夫却以自己深刻的文风赢得了声誉。契诃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他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独创。他有独立于他人的全新的东西:即叙事与描写艺术的惊人简洁,戏剧式的人物设计,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首先看契诃夫的叙事与描写的简洁艺术。契诃夫的小说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叙事与描写达到了惊人的简洁。他的小说遣词造句高度凝练,肖像描写惜墨如今,场景描绘朴实明快。契诃夫的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头绪少,不枝蔓,充分展示了短篇小说叙述干净利落的魅力。高尔基在谈到小说的叙述时自愧不如,他告诫文学青年:“要向契诃夫学习,他才是没有多余字句的作家。”(高尔基文学书简)的确如此,就俄国作家而论,契诃夫写得简洁是独一无二的,俄国作家那种层层铺排、巨细无遗的“梳理式”描写法契诃夫是敬而远之的。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简洁”对于小说叙事是最重要的思想。他说:“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致阿苏沃林)“简练是才能的姐妹。”(致亚契诃夫)这是他一生努力遵循的写作原则,也是他一生文学实践的写照。纵观契诃夫的小说,他总能做到以一当十,以简胜繁,他总能充分驾驭每一个词的丰富内涵,娴熟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意蕴,精确把握每一句对话的话外之音所以他的小说能够立刻给读者以鲜明和强烈的印象,“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致马高尔基)。就小说叙述而言,无论是“一般描写”还是“风景描写”,契诃夫都反对“陈腔滥调”。(致亚席尔凯维奇)比如在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契诃夫反对像俄国的其他作家那样用许多形容词来详尽地描绘人的相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主要借助于对主人公的行动、言语和思想的描绘来表现人物。肖像描写总是轻描淡抹,有时甚至略去。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仅仅对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着力描写,而对他的肖像只字不提,这样能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至于在场景描绘方面,契诃夫也反对冗长,主张小说中那些与主题和人物性格关联甚少的“多余的场景”应该无情地删掉。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契诃夫同样强调简洁与精练。他告诫高尔基:风景描写要“节制”“紧凑一点、简练一点才好,有这么两三行也就成了”。(致玛高尔基)这样,小说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沉闷。契诃夫的简洁与精练完全是时时考虑到读者的欣赏,处处着眼于小说的艺术效果的。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关于套中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一句场景描写。而小说中关于月色的精练的描绘(在中学课本里被删去),一方面是为故事的讲述者制造一种狩猎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用美好、皎洁的月色来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恶与黑暗。再看契诃夫小说中的戏剧式的人物设计。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安排与设计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征。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契诃夫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不同性格的人物,置于冲突的境地,从而将每个人物映衬得更加鲜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往往集中笔墨刻画一两个人物,有时会出现更多的人物,但是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人物。而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契诃夫定义为“大月亮”与“小星星”的关系。(契诃夫论文学)作为“小星星”的次要人物必须围绕着“大月亮”转动,必须起从属与配角的作用,以便达到与主角形成对比、衬托的效果。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人物的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主要人物别里科夫的保守、顽固、反动的性格特征恰恰在与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姐弟性格的反衬中得以完成。契诃夫通过主人公与华连卡的恋爱把双方对立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华连卡的美丽、活泼、开朗、大方让他着迷,甚至要向她求婚;但是另一方面,华连卡的爱说爱笑,奔放的性子,古怪的思想,又处处与别里科夫“套子”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切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害怕,最后,当生活向他迫近时,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更加警惕:“可别闹出什么乱子”,于是最终他越发地缩进他那套子里去了。而华连卡的弟弟柯瓦连科则完全与别里科夫相对立。他是一个勇敢、进步、爱好自由思想的人,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人”,他不仅讨厌与别里科夫这样“进谗言的人”相处,而且不能忍受别里科夫习气所统治的学校空气。小说中他是以别里科夫的对立面以一个揭露者的身份出现的。双方冲突的结果是“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别里科夫永远地躺在那个套子式的棺材里,再也没有走出来。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人物:讲述者“我”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对谈者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也具有戏剧效果:他们既是关于别里科夫趣闻的构成者,又是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特别是伊凡伊凡尼奇所发出的“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洪亮的呼声尖锐地对立出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套子式的习气的必然灭亡。三看契诃夫小说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从作家高超的叙述中暗示出来的。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种大于表面描写的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这与契诃夫在写作时主张省去许多细节有关。契诃夫绝不将话说得过白,他总是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他说:“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最好不要说透,只要叙述就行。”(契诃夫论文学)这种叙述必须是暗含着小说的主旨,流露出作家对社会与现实的主观判断与评价,以便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想象与思考。契诃夫坚决反对将小说变成作家主观思想的传声筒。他认为,主观态度是可怕的,弄不好会将小说整体艺术性破坏,“文学家应该跟化学家一样的客观,他应该丢开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态度”,(致玛基塞列娃)应该自然流露并由读者参与。他自己写作时就充分信赖读者,“认为小说里没有写出来的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书信选)所以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平静现实的平静揭示来反映出骇人听闻的实质。在这平静的叙述背后,读者既能听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与抗议,也能产生自己的思考。契诃夫不像果戈理那样直接描写沙皇政府的暴政,贵族地主、官吏的巧取豪夺和穷凶极恶;也不像托尔斯泰那样暴露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触目惊心的问题;他的小说甚至连情节都淡化了。但是就在这淡化的情节中,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里却深蕴着当时俄国时代风貌和复杂的危机。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堕落,小市民的庸俗与无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与警犬心理无一不反映出来。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抨击,对反对势力的厌憎,对俄国未来新生活的向往等主观态度,都是通过对人物和对事物的描写来叙述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对待别里科夫的反动、顽固、仇视一切新事物的性格特征,作家紧扣他生活中的种种怪事加以表现。主要是三层套子:外表的、内心的、禁锢别人的。这三层套子一层比一层深入。第一层是外貌的,第二层是心理特征的,第三层是影响外界的。这样作家就从外到内,从影响到危害,全方位地展现了套子性格的可笑、可憎与可怕,表明了作家对别里科夫之流的否定。而小说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也存在着三种力度的否定,反映出人们对新生活不同程度上的向往。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既爱怜又恼怒,对“套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未来生活也就无所谓向往;柯瓦连科和故事的讲述者布尔金尽管“讨厌他”,认为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他们仅限于憎恨一个别里科夫,而不是别里科夫习气,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建立在消极地躲避别里科夫之流之上;真正对别里科夫习气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彻底反抗的是故事的听讲者伊凡伊凡尼奇,听完这则故事之后,他彻夜难眠,发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到契诃夫的是非取向。 课文整理4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整理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开端:准备结婚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高潮:交锋结局:婚事告吹 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 赵桂莲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算是比较长的,但也不过一万字多一点。其故事也不复杂。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学里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名叫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而最可怕的是,渐渐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别里科夫死了,死的非常具有戏剧性:学校里新来了一位史地教师,从乌克兰来的,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石子一样把死水一潭的沉闷生活搅起了涟漪。乌克兰是俄国的南方,那里气候宜人,总是阳光灿烂,那里的人的性格也受了那种地理环境的影响,豪爽、快乐、活泼,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华连卡身上。小说中是这样形容她的:她简直就像蜜饯水果,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是唱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她就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了;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不哭不笑的心情是没有的这样的快乐甚至也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在众人的怂恿下他甚至打算向华连卡求婚了,不过也仅仅是打算罢了:结婚以后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他给吓住了,尤其让他害怕的是华连卡姐弟两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认为他们为人师表竟然骑着自行车穿街而过简直不成体统,以华连卡这样的活泼性情,说不定以后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于是他来到华连卡弟弟那里,告诉他这不应该那不应该,这不对那不对,最后被这个火暴脾气的弟弟揪着脖领子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而这恰巧被华连卡看到了。别里科夫又怕又羞,过了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别里科夫就这样极具戏剧性地死去了。学校以及城里的人以为就此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了,而悲哀的是,这种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头呢?它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在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这就是根源所在,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这样的例子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比比皆是:变色龙中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的不同而瞬息万变的态度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丧失人格尊严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一个官员之死中的小官吏仅因为在戏院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液喷到前面一个大人物将军的头上,而因此变得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尽管将军并不在意。他却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那情景简直让人不忍卒读。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的猥琐这些都堪称契诃夫创作中的经典。契诃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在表现同一个主题:奴性和奴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心理。契诃夫也许是俄罗斯第一位作家,认识到金钱、官职、权威和权力都不过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惧。恐惧使得“装在套子里的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契诃夫1892年完成的小说恐惧来理解。这部名为恐惧的小说,可以说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绝好诠释,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对什么都怕,而原因呢?无非是天天费尽心机欺骗自己和别人,而且自己并不觉得。我想象到我一直到死都摆脱不了这种虚伪,就心里害怕。我们往往不公道,对人造谣中伤,破坏彼此的生活,把我们的全部力量都浪费在我们不需要的而且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聊事情上。我怕人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我不明白人为了什么缘故要生活下去。”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就像兽医伊万伊万内奇说的:“问题就在这儿。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极其拥挤的城里,写些不必要的公文,老是玩纸牌儿,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至于我们在懒汉、无端找麻烦的家伙和愚蠢而闲散的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也听人家说各种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一种套子?”的确,想方设法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尽量不出头露面,过着与大多数人同样的生活,这确实可使人相安无事地终其一生,但却残害了多少心灵,甚至扼杀了多少天才啊!这样的生活怎么会不让人烦闷呢?长此以往,这样的生活培养了人的惰性、懒散和无聊。作为深刻洞察俄罗斯人心理特性和民族劣根性的伟大作家,契诃夫除了倾力表现俄国人的奴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他还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表现俄国人的无聊和烦闷。这是他创作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应该是契诃夫写这篇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这部小说的最强音,也是他写作同类小说的宗旨。如果说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大师,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官吏、穷人等),对他们寄托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那么,到了契诃夫这里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举出的几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算是“小人物”,但作家笔端流露出的指责却远远多于同情,是批判,批判他们本身的软弱无能,指责他们不知自尊,在有权有势者面前卑躬屈膝。所以说契诃夫表现的不是“小人物”,而是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因为在契诃夫的心目中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小人物”,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在给友人的信中契诃夫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发现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中的医生阿斯特洛夫说过的话代表了作家本人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人身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面孔、衣服、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好的。”如果说契诃夫塑造的奴性十足的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如果说契诃夫最终也没有塑造出那样一个“在明媚的早晨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自由人”的人物形象,那只能说明时代决定了这一点。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俄罗斯的农奴制度虽然在契诃夫降生的第二年就废除了,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契诃夫与他的前任们面临的是一些不同的人物,生活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多关注的是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弱点。当把普通人的这种弱点放在俄罗斯民族历史大背景上来考察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带有了更高度的概括性。他把这种种的弱点甚至丑陋展示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警醒:你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弱点,你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缩手缩脚、什么都怕的“套中人”,你离美好的理想有多远。与前人相比,契诃夫不仅在表现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他“创造了全新的书写形式”。这首先体现在他改变了文学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说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为主,但是他却放弃了传统的、细腻的肖像描写,在他那里最详细的肖像描写也没有超过十几行的,因此他的作品总的风格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代替肖像描写的是比喻,是对服饰的典型细节的表现,如“套中人”别里科夫:在这里作家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的物件,像雨鞋、伞、眼镜、帽子、各种小套子和房间的摆设,却唯独没有面部描写。但是在几乎没有涉及外貌的情况下契诃夫却细致而准确地展示了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即恐惧。别里科夫是一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警觉的人的形象。关于省略肖像描写或很少肖像描写,契诃夫本人说过这样的话:“描摹寻常的外貌恐怕多此一举,彼得堡不是西班牙”言外之意是说:在阳光灿烂的西班牙海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爱情的喜悦或者忧伤,那里的人面孔上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是丰富多变的,值得一写的。可是在彼得堡,在像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那样的外省小城市里,受恐惧控制的人们千方百计地磨去自己的棱角,力求与别人保持一致,那样万人一面的外表又有什么必要去浪费笔墨呢?就像契诃夫研究专家分析的那样,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契诃夫的创作虽然是以俄国生活为背景,以夸张和讽刺的笔触表现的是俄国人的劣根性,但细细读来,他的作品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他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尊严,要消灭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灵的纯洁。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契诃夫是“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价值在于,他的创作不仅让任何一个俄国人明白,感到贴切,而且让每一个人明白并且感到贴切,这是主要的。”而这也就是契诃夫创作的真正意义和永恒价值。契诃夫的艺术风格及其作品契诃夫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早在他涉足文坛不久,就以“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和高超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作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基于此,他创作了契诃夫式的独特艺术风格:善于创作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无论是他初期的那些描写阴暗或灰色生活的小说,还是他晚期写的那些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作品(包括小说和剧作)都具有这样的风格。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尽一切力量制造浓郁的抒情气氛,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褒、贬、哀、乐之情于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的剧作除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剧本海鸥和樱桃园就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范本。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出身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经营的杂货铺在1876年破产后,他被迫靠半工半读刻苦读书继续求学。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79)后,在实习和行医过程中,接触了平民生活,意外地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素材。契诃夫为维持生活走上了创作道路。开始创作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三世即位,执行恢复贵族地主的全部权利、打击革命者、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政策的时候,面对现实他不得不先后采用“契洪特”“没有脾脏的人”和“卢佛”等笔名发表作品,先后曾给闹钟观察断片等好几个幽默杂志撰稿,出于速成,创作题材之多、数量惊人,从18831885年创作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有百篇之多,1885年一年内多产达129篇,其中多为适应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口味的笑料和趣事。契诃夫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契洪特写过许多契诃夫不喜欢的作品。”但其中的优秀作品,则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格调幽默而辛辣。如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1883年)、嘲笑见风转舵的奴才(变色龙1884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的短篇脍炙人口。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先后写出反映劳动者疾苦的短篇(苦恼万卡均写于1886年);描绘和歌颂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农民命运和表达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中篇(草原1888年);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等习气的(命名日1888年,公爵夫人1889年)作品等。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著名的有第六病室(1892年)、带阁楼的房子(1886年)、套中人和姚内奇(均写于1898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与此同时,契诃夫还着手创作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著名的剧本有海鸥(1896年)万尼亚舅舅(1897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年)等。文脉梳理1.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全国,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诃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2.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从“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至“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主要描述别里科夫的外表并介绍他的怪僻的个性。契诃夫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塑造了顽固保守的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别里科夫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师,是一个性情孤僻、思想保守、与世隔绝、躲避现实的可笑而又可悲的人物。作品一开始,就对别里科夫的肖像作了极其概括的描写: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这段夸张的描写,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肖像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了。别里科夫有这么些怪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呢?作家不仅对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作了简要的勾勒,而且还对他的内在思想作了扼要的评述:“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这一评述,又把“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突出地强调出来了。由此可见,别里科夫在日常生活中,一心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坚决和外界隔绝,他在思想上“老是歌颂过去”。这样,作家就把别里科夫生动而又具体地介绍给我们了。第二部分,从“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在这一部分,作家又通过几个主要的典型事例的描写,让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又插进了别里科夫几乎结婚的一段故事,这就更加突出了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把情节逐渐推向高潮,使主题更加深化、更加鲜明。学校里,突然来了一个新的史地教员密哈益沙维奇柯瓦连科和他的姐姐华连卡。他们姐弟热爱生活,性格开朗、活泼、勇敢,尤其华连卡,活蹦乱跳,又说、又笑、又唱,给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学校的校长和同事们撮合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卡结婚,他们全力以赴想把别里科夫从套子里拖出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别里科夫虽然也想结婚,但他不能丢掉自己的套鞋和雨伞,更不能从套子里爬出来。作家巧妙地把别里科夫置于与姐弟性格的对比中加以描写。别里科夫想恋爱而又怕别人议论这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想结婚而又怕担负婚后的义务和责任。当他看见一张画有他自己与华连卡挽臂散步的漫画时,吓得“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说话时嘴唇都发抖了。总之,他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心惊肉跳、畏缩怯懦。别里科夫和他们姐弟之间不论从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意识上都格格不入。柯瓦连科姐弟,泼辣热情,敢想、敢说、敢做,追求自由,冲击旧框框。但别里科夫却龟缩在套子里,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唯唯诺诺。这与柯瓦连科姐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别里科夫对他们姐弟的言谈、举止都很不习惯,因而他们之间的关系终于破裂。他看不惯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出门,拿着书在街上走来走去,更看不惯他们姐弟骑自行车到城郊去旅游。尤其是个姑娘骑着自行车,在别里科夫眼里,不仅是可怕的,而且也太不成体统了。因为这是政府告示万万不准许的。他们的婚事也就此告吹了。别里科夫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到处碰壁,烦恼的事件一个接一个而来,他心神不定,开始生起病了。虽然有病在身,他仍然支撑着到柯瓦连科姐弟家串门。一方面解释那张漫画与他毫无关系,完全是不怀好意的家伙的恶意攻击,表白自己的举动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另一方面对柯瓦连科姐弟提出“劝告”,说一个青年教师骑自行车是绝对不合时宜的。他的理由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的上述认识,反映了他头脑中的封建主义保守思想。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作家深刻地揭露了“套子式”的思想对一切进步思想的禁锢,使整个俄国犹如装在一个套子里。作家在小说中,虽然没有给我们指出通向未来的生活道路,但也写出了柯瓦连科姐弟的勇敢进取精神。当别里科夫指责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时,柯瓦连科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当别里科夫说他不尊敬上司(上级)时,他说:“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还说:“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当别里科夫要把谈话的内容报告校长时,柯瓦连科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就把别里科夫推下楼去了。柯瓦连科的姐姐的“哈哈哈”大笑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一切,包括他的婚事和他的人间生活。姐弟的一“推”一“笑”,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形成鲜明的对比,隐约地预示着新生的东西必将能战胜腐朽的东西。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至末尾。主要写了别里科夫的必然灭亡的命运。别里科夫忧郁成疾,终于呜呼哀哉了。他的死,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别里科夫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俄国19世纪9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产生的。人们虽埋送葬了别里科夫,“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说明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他的“套子式”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小说中的“我”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结尾含蓄、深刻、余味无穷。别里科夫是死了,但是“别里科夫式”的人物并没有绝种,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习题对话一、这道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进而了解主题。第一问别林科夫生活中的套子是“雨鞋”“雨伞”等,思想的套子是他所教的“希腊语言”。第二问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躲在他的“套子”里。想象一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在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这样的性格,是自身原因还是社会原因,是教育的因素还是性格的悲剧等等。应从“维护旧制度”这一基点考虑。二、这道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重点让学生注意别里科夫想要结婚,最后又死于婚姻失败这一悲剧的内涵。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果别里科夫结婚了,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婚姻是否会改变他的性格?等等。三、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虽然别里科夫死了,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四、这道题主要让学生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这个大的范畴来思考小说提出的问题。阅读方略小说的特征多视角,多侧面地透视生活:视角,在小说中就是指叙述角度,它是作家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透视点,它展示出作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视角的选择运用,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显示生活的意义和感情体验,有很大的作用。视角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体现作家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发现和创造。小说是一种广阔自由的艺术,它的视角运用极其灵活多变,作家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自传式地加以表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它可以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来叙述,也可以从次要人物的观察点上来写,它可以灵活地转换人物的叙述角度,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揭示各自的内心活动,还可以直接观照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不同的视角,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外观角。叙述者(作家或观察者)以“全知全能”的身份、眼光进行叙述和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构造情节。外视角叙述者处于超脱的位置上,站在客观立场,不参与情节活动,具有较强的客观色彩;这是小说的传统视角。二是内视角。这是以作品中某个人物的眼光、心境观察生活,叙述事件,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内视角使小说在展示人物心灵上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内倾性特点的现代小说,就惯用这种内心视角,展开人物潜意识活动。从视角的特点看,外视角近于史诗、叙事诗的观察方式,内视角近于戏剧的视点艺术;外视角适于故事的叙述,内视角长于人物心理刻画,现代小说多是把内、外视角结合运用,复合交叉,相辅相成,仿佛是多面镜子,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加以映照,多侧面、立体化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女主人公安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邂逅,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小说从两个人物的内心视角中,互相映照,交叉感应,渥伦斯基感受到安娜“有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而从安娜的视点中又写出了渥伦斯基的迷人的风度。两个人一见倾心,情绪互相渗透,彼此交流,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都起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安娜回到彼得堡一下火车,看到她丈夫的面孔,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异地发现那双撑住他的圆帽边缘的耳朵,“呵哟!他的耳朵怎么那种样子呢?”这句内心独白正是从她的视角上对卡列宁的反应和审美评价。她对人物的观察出现了变形感受,由此表现出安娜内心的变化。这种内视角的表现与作家从外视角上,对从彼得堡到莫斯科俄国上流社会的透视互相结合,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美文品赏放弃的智慧(xx年湖南考生满分作文)中华民族素以助人为乐为美德,以团结才是力量为信仰,祖祖辈辈,人们深信不疑。正如登山者遇上了风雪,在危难时刻又遇上了另一位冻僵的陌生人,内心深处一阵翻江倒海,登山者毅然脱下手套,帮那人按摩,以助人为乐。陌生人苏醒后,又与登山者团结一心,步出险境。然而,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会遵循这个传统的标准模式来发展的。很可能登山者在按摩过程中,陌生人尚未苏醒而他自己也被冻僵了;很可能陌生人在能活动之后抢走他的装备,自己走出险境。中国不是还流传着“农夫与蛇”的寓言吗?人总是有劣根性的。如果你以为我在批驳当今的人心唯恶论,那么你错了。我只是想说,勇往直前固然可喜,但兵法上还有一计叫做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我想起了另一个发生在暴风雪中的故事:父子四人在残冬上山打猎,忽遇暴风雪。于是急忙往山下走。四人衣着都较为单薄,不堪严寒。不久,父亲支撑不住了。他将棉袄披在大儿身上,嘱咐他带两个弟弟下山,好好照顾母亲。然而大儿不肯走,甚至将自己的衣物裹在父亲身上,以图救醒父亲。天气愈加恶劣,最终,儿子们发现父亲已没了气息,才肯哭泣着穿上衣服继续走。不久,大儿也没了力气,悲剧又一次重演。直到最后,一家四个男丁没有一个走出大山,留下了孤苦无依的母亲,还有村民的感叹:他们本可以有人能活下来的啊!他们盲目地守卫亲情,将生命耗费在守卫的时间里。他们不懂得放弃的智慧,不明白有失亦会有得,最终他们谁也救不了,还是不得不弃下。如果他们能早一点放弃守卫,哪怕只是早一点,也许他们的境况就会有所不同,也许可怜的母亲最少还会有一个儿子相依为命!然而很可惜,他们没有放弃。中华民族褒扬的是血浓于水,团结力量大。炎黄子孙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这造就的又何止那位母亲的悲哀?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放弃不是怯懦,而是储备力量的勇气、蓄势再发的智慧!勇敢的人们啊,在心灵的抉择时,在助人为乐勇往直前的同时,别忘了另一种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选择,叫放弃!点评:本文反弹琵琶,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对“以助人为乐为美德,以团结才是力量为信仰”这一传统观点大胆质疑,进行深入探索,并列举了父子四人盲目守卫亲情,将生命耗费在守卫的时间里,不懂得放弃,最终没有一个人活下来的例子,在文章结尾处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得出新结论:在心灵的抉择时,在助人为乐勇往直前的同时,别忘了另一种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选择,叫放弃。类文荐读法律门前 卡夫卡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阅读提示:法律门前(译在法的门前)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长篇小说审判中神父讲的一个寓言,1915年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单独发表。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这些人费尽周折也走不出社会为他们设置的那个魔圈。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而这两者,对“乡下人”来说,又都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乡下人”只能孤独痛苦地等待,直至死亡。这篇小说在实质上是悲观的,但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积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