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827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I)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6分) 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到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惮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A.鼎鼐 ( ) B.圆箍 (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A.左到旁门 B.惮智竭力 (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2分)A.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B. 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2.下列加点成语或俗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A.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闯过了红灯。B.穿上时装的妹妹,容光焕发,趾高气扬,愈发让人喜爱。C.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D.荷,因其风姿绰约、品格高洁,历来为人们所喜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大风车在河边缓缓地慢慢转动。B. 春天的石榴园,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时节C. 我们只有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D. 通过这次历险,让鲁滨逊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提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战地黄花分外香”句中“黄花”在这里指菊花。B.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C.“电梯业中从政府的质监局到维修的商家猫腻重重,出事故是必然的”句中“猫腻”是指见不得人的做法。D.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源远流长,故事的主人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5.语文综合实践:(8分)某校组织“走进名著世界大闯关”比赛活动,活动即将开始。主持人: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故事。(1)第一关:请你从上面的文字中选择两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字)来揭示寓言的作用。把你觉得最合适的两个词语是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主持人:我们现在常用的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2)第二关:请列举一个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并简述故事大意。(2分)主持人: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的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3)第三关:阅读选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写出2条寓意或看法。(4分)农夫与他的儿子们有个农夫生命垂危,此时此刻,希望告诉儿子们一个秘密,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我的孩子们,我就快死了;所以我想让你们知道,在我的葡萄园里埋藏着珍宝,你们自己去把它挖出来吧!”儿子们认定财宝埋在地下,为了找到它们,就用铁铲和钉耙反反复复地翻遍了整片葡萄园,然而什么都没有找到。但是经过了彻底的挖掘,葡萄却有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二、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8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选文第一段中连用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2分)7.你如何看待“我”问“怪哉”遭拒绝一事?(2分)8.选文最后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分)9.“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即“公余、饭余、茶余”,是希望学生们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考取功名。后来改成“三味”,取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寿老先生改名的用意是什么?(2分)(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14分)这是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叶柄附近依旧深绿,但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它顽强地挂在离地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这是最后一片叶子,”乔安西说,“我还以为晚上它准会掉。我听见了风声。今天它会掉的,我的死期也就来了。”这一天慢慢过去了,天色尽管已暗了下来,她们还是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牢牢趴在墙上。后来,夜幕降临,北风又紧,雨敲打着窗户,也从矮矮的荷兰式屋檐上倾泻而下。天刚亮,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藤叶还在。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后来她叫唤休易,休易正在翻动煤气炉上鸡汤里的鸡。乔安西说:“休易,我太不应该。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你这就给我盛点鸡汤来,还有牛奶,牛奶里搁点葡萄酒-等等!先拿面小镜子来,再把几个枕头垫到我身边,让我坐起来看你烧菜。”过了一小时,她说:“休易,我希望以后能去画那不勒斯湾。”下午医生来了。医生刚走,休易找个借口跑进走廊。“有五成希望。”医生握住休易的手,说,“只要护理得好,就能战胜疾病。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肯定也是个画画的。又是肺炎。他年纪大,体质弱,病又来势凶,已经没有了希望,但今天还是要送医院,医院的条件好些。”第二天,医生对休易说,“她脱离了危险期。你们胜利了。剩下的事是营养和护理。”这天下午,休易坐到乔安西躺的床上,织着条根本用不着的蓝色羊毛披肩,已经无忧无虑。织着织着,她伸出只手连人带枕头搂着乔安西。“有件事告诉你,小宝贝。”她说,“贝尔曼先生得肺炎今天死在医院。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房间发现他难受得要命,衣服、鞋子全湿了,摸起来冰凉。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又发现楼梯搬动了地方,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扔着,一块调色板上调了绿颜料和黄颜料。现在你看窗外,乖乖。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唉,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在墙上又画了一片。”10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1)它顽强地挂在离地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2分)(2)天刚亮,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2分)11. “我希望以后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这句话反映了乔安西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12.贝尔曼画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是怎么样处理这一情节的?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4分)13. 有同学在分析贝尔曼的形象时认为:贝尔曼一生一事无成。其依据是贝尔曼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贝尔曼真的是一生一事无成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牵挂 一天清晨,从梦中醒来惊出了一身冷汗。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天空飘着细雨,我回老家去,父亲说头痛得厉害。我吓坏了,忙用摩托车带他去医院,并且一路上默默祈祷但愿这只是一个梦,父亲肯定不会有事! 之所以会做这个梦,是因为父亲当时刚下岗在家, _ A _。那几日,小弟要结婚,家中正在装修房子。父亲平日就爱喝两口,加上心中不舒畅和麻烦事, _ B _也是在所难免。而父亲的高血压,又每每让我放心不下。 醒来后,仍然_C_。把梦中的事告诉妻子,妻笑我心也太小了,会有什么事?话虽这么说,还是_D_。早饭后,马上往家中打了个电话,正是父亲接的,听到父亲的声音,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支吾了几句,放下电话,心里格外轻松。 事后想是否如妻所说,自己的心未免太小太细了呢?整日牵挂这,牵挂那的,是否太女人气了呢?转念一想,不觉哑然失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心小又有何妨?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让你牵挂,或者知道有人在牵挂着自己,不同样是一种幸福吗? 我想起去年春节前的一件事。那天,天格外冷。因为放了寒假,睡了个懒觉,快到9点了,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父亲。父亲搓着手,劈头就问,怎么没人接电话。我说电话在客厅里,卧室门又关得严实,睡得死没听到。父亲缓缓地说,电话半天没人接,担心你们怕是煤气中毒,就赶过来看看,没事就好。说完就走了。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一片朦胧。 这就是牵挂。它是干渴中的一汪清泉,冬日里的一轮暖阳,滋润、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它是世间美好的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爱。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人世间因为有了这份牵挂才美丽,生命也因了这份牵挂而精彩呢。14.请选择正确的词语,把序号填入文中A、B、C、D处。(4分) 备选词语: 忐忑不安 心情郁闷 心有余悸 借酒浇愁 A_; B_; C_ ;D_1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写的两件事。(4分)_16. 第段中划线的“劈头就问”和“缓缓地说”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你必须做出选择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17.文中有多处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心情。请指出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4分)(1)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2)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18.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对这一结局的暗示。(4分)19.文中有几处鲜明的对比,请至少找出两组。(4分)20.阅读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写出两点。(4分)三、作文。(50分)21.请以“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A.ni B.g(每个1分,共2分)(2)A.道 B.殚(每个1分,共2分)(3)A.这里指诡计。B. 玄妙的装置。(每个1分,共2分)2.B(2分)3.C(2分)4.D(2分)5.(1)讽刺 劝诫(每个1分,共2分)(2)如:守株待兔。(1分)战国时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死树上: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再撞死的兔子。(1分)(3)寓意或看法:勤劳致富;善于教育;生活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共4分)6.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依恋与无奈的感情。(2分)7.从“我”的角度来看,表现了“我”生性天真和兴趣广泛;从先生的角度看,表现了先生的为人极严厉;从教育的角度看,反映了旧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抑和时孩子志趣的束缚。(答出1点,即可得2分)8.对先生所谓“渊博的宿儒”的讽刺,对先生敷衍回答的不满。(2分)9.用意是告诫学生读书不要单纯去追求名利,要善于发现读书的乐趣。(2)10(1)它生动地写出了最后一片叶子顽强生存的情态,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点燃了乔安西生的欲望之火。(2分)(2)写出了乔安西急于看看藤叶是否还在的急切心情。11. 说明她已从绝望中走出来,对未来生活又有了无限憧憬。(2分)12.作者虚写这一情节,没有实写(2分),可以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2分)13. 不是的。因为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其他的画无法比拟的真正的“惊人之作”,贝尔曼用生命实现了他的愿望。14.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 D忐忑不安(各1分)15.一个是作者因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2分)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2分)16.“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2分)“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2分)17.(1)写出了他在家长压制下,被迫学琴的委屈和无奈。(2分)(2)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形象的写出了他获得自由的冲动和高兴。(2分)18.(1)他不喜欢拉琴,都是父母压迫的。(2)他拉琴只有技术,没有感情。(每个2分,共4分)19.(1)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2)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对比。(3)家长的热情和他的不情愿形成鲜明的对比。(4)拉现成曲目的毫无感情与拉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历程的投入向对比。(答出两组即可,每组2分,共4分)20.(1)教育孩子应该考虑孩子的爱好(感受);(2)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3)艺术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4)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出恰当的选择。(答出两点即可,每个2分,共4分)2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