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真情实感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782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真情实感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真情实感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真情实感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真情实感学案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事实告诉我们,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而行远”。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虽不着一“情”字,然词情采毕出,情味无穷;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词,虽未言一“愁”字,然谁不知词人的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词何以取得如此的艺术效果,其中之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要培养写作中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无病呻吟还比较突出。正如有人说的,如今作文,人事可以造假,思想可以造假,甚至情感也可以造假。造成“造假”的原因自然很多,有社会的,有学校的,有老师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如社会和学校向学生过多地灌输特定意识形态的东西,一味地强调要多唱颂歌、赞歌,明明是虚假的,也要粉饰颂赞。如封闭教学,封闭写作,沿用过去那套弃之不掉的闭门造车、面壁作文的方式方法。如老师牵手,学生制模,老师过多地给作文定框定调,而学生仅在设计好的模具上做工。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着阻碍着学生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表达,往严重处说,是扼杀和泯灭人的灵性和情感。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呢? 1.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用心感受生活”,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实感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些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作为我们教育者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去抒发自己的感情。 2.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如果要寻求写作境界的话,那么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 3.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 人们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却并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事实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倾心于他(她)而导致上当受骗。要知道,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传真”的,你千万别格外“叫真”。这事理用在作文活动中很有借鉴意义。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大家。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写作,可以促使你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体察再体察,感知再感知,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浅层次低层次的情绪上升为深层次高层次的情感。一位同学,参加了今年一作家社的西安夏令营活动,他初写日记,仅写些新奇、好玩、一路兴奋什么的;后来通过重新认识、体察和感知,进行多次地否决修正、深化和升华,终于撰写出有深层理念和高层情感的文章。如感受到西安古城那浓厚深沉的文化内蕴,如一路品味出新老作家那初难读懂的心品、气质和精神风采。【范文一】 踮起脚尖 xx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下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惟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地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玩,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答应。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地滑落。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的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柱(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点评】借助细节描写表现父母对“我”的无私、伟大的爱,感情真挚,感人至深。全文叙写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表现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此的感悟,切合题意。文章整体思路清晰,情感丰沛,有感染力。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显示了考生相当不错的素养和能力。文章开笔很简洁地推出一个具体情境,二、三自然段既是“生气”的注脚,也是后文的必要铺垫。父母回家“踮着脚尖向我走来”部分的描写符合“我”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述真实。铺写已然充足,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范文二】 残 梦 xx年山西卷高考满分作文 崩坍停止了,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尸骨,多少绿树被悲痛压抑着弯下了腰,又有多少生命的花朵在刹那间枯萎!和那生命之花一同逝去的,还有那苍白的、铅灰色的、暗淡了的梦。 孩子别哭,我们还有生命。当总理用沙哑的声音说出这样的话时,我的整颗心都碎了。是啊,我们不哭,我们要学会坚强,我们要用自己的灵魂承担起那些失去了生命和梦想的人们对这个民族的希望,帮他们圆梦。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抹去那些因悲痛而流出的泪水,用自己的心祝愿所有人都平安。 我把我的誓言和爱刻在蜡烛上,看它在温暖的光晕中如何安抚那一颗颗受伤流血的心灵。 不能放弃梦想,不能放弃生的希望!当恶魔的爪子伸向了无辜的人们时,一位中学教师用柔弱的身躯为四颗跃动的心撑起了一片绿荫,一位年轻的妈妈用她的乳头为孩子提供生命的乳汁。又有多少人将生命置之度外,在与死亡拼死搏斗的时候,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 这一切都在我的心灵深处开了花,让我学会坚强,让我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将生命的色彩奋力渲染,构筑我生命的梦。 传说中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们只能永远不停地飞,累了就睡在风里,只有一次落地的时候,那便是死的时候。我就是那只鸟,我不能睡去,我不愿因自己的熟睡而让自己的生命无所作为,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为那些死去的孩子们完成他们的梦想! 所有那些凋零了的生命之花,残缺了的梦,都在那一刻凝结成了永恒!梦和生命同在,它停在记忆的暖室里,有情感在滋养着。不,他们的梦和我们同在,我们的民族依旧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喧闹的色彩!唤醒沉睡的人们,告慰死者的亡灵,用民族的奋飞去安慰他们的“夭亡”!我们要用全民族的誓言和爱去召唤中华民族新的明天和未来。 一切都如铅灰色的残梦!生命易逝,世间沧海桑田。所有那些夭折了希望和梦想的人们啊,我们会珍存你们的梦想!我们会在祖国的大地上种下爱与团结的花朵。世界与我们同在!我们珍存同一个梦,用那双带着梦想的翅膀学会飞翔。 梦和生命同在,它在记忆的暖室里将永不凋零,所有残缺的梦,让我们用爱的花朵,为它们插上奋飞的翅膀。【点评】作者高尚的心灵因字里行间流溢的真挚情感而展露无遗,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抹去那些因悲痛而流出的泪水,用自己的心祝愿所有的人都平安。”“我要自己的双手去为那些死去的孩子们完成他们的梦想!” “我们要用全民族的誓言和爱去召唤中华民族新的明天和未来。” 读着这些话,我们被作者真诚的情怀、博大的爱心感动着、震撼着! 【新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生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的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义是:颜色;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上展开,而在本义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义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地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义过渡到释义,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地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地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地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佳作欣赏一】 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色的,而我们却在无意中为它着上了我们喜爱的颜色。着上了青色就是选择了希望、坚强,着上了红色就是选择了健康热情,着上了白色就是选择了神圣、纯洁,着上了紫色就是选择了高贵、典雅 深秋,监狱。 秋风萧瑟,秋天的夜晚甚是寒冷,无情的寒风狂裹着西伯那早已骨瘦如柴的身躯。西伯裹紧那早已破陋不堪的薄被子。寒冷的秋风更使他想起了远在西周的妻子和儿子,他们应该还好吧?纣王不会连他们也不放过吧?他俯着头慢慢思索着。事实已经把他推到了悬崖之上。只是因为自己的高傲,崇侯虎的谗言,纣王就把他关了十几年。是苟且地活着,还是离开这无情的世界,残暴的君王?“不,我不能死。”他想起了温柔的妻子和那顽皮的孩子,他在人生的岔路口为自己的人生着成了青色。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希望。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几十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是整个周王朝。 深秋,易水河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面对秦王的强暴,荆轲义无返顾地站了出来。易水河畔,“白衣冠”送别,在悲壮、凄怆的泪水中,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头也不回就走了。在这国家存亡的时刻,他选择了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换取国家的长存。他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红色,他选择了悲壮,选择了永恒。 江滨。 襄王的无情让屈原感到了人生的无奈。面容憔悴的他来到了江畔,君主的不辨忠奸,不识贤愚让他绝望了。面对自己无法报效祖国,无法与奸臣共处一朝的事实,屈原选择了离开那污浊的人世。“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投进了无情的江水,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了世人皆知的离骚。在生的最后,屈原为自己的人生着上了那种神圣的、纯洁的、不朽的白色。 山水间。 面对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事实,李白离开了皇宫,离开了翰林,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逍遥的生活。他选择了紫色的人生,选择了高贵和典雅。 生命原是无色的,需要我们着色,选择了什么样的颜色,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佳作欣赏二】 为生命着色 生命原是无颜色的,有人为它涂上黄色,因为黄色象征着光明与快乐;有人为它涂上金色,因为金色象征着华贵与辉煌;还有人为它涂上青色,因为青色象征着希望与坚强但是我为生命着上红色,并不单单是因为红色象征着激情与健康,还因为红色代表着奉献与牺牲。 我热爱生命,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在无数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中,瞿秋白可以算上一位响当的人物。一个文弱书生在党生死悬于一线时,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一面将大批的同志调往较安全的地区,另一方面将一部分同志转变为地下工作者。在那段日子里,白色恐怖盛行,国民党反动派更是对共产党施行所谓“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网一人”的政策,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瞿秋白将党从消失的边缘拉了回来。他是伟大的,他更是坚强的。当他被捕后,敌人以为这位共产党的头领会因为害怕用刑而将许多秘密和盘托出时,当他们还为此沾沾自喜时,他们不知道,在他们面前的这个文弱书生,在他们用刑时,他没有吐出一个字;在他们用枪指着他的脑袋时,他会高唱国际歌。 瞿秋白走了,但他的鲜血并不仅仅染红了敌人的屠刀,更染红了共产党的党旗,染红了中国革命史。党旗是红色的,因为它是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党史是红色的,因为它是先辈们用牺牲换来的。 我敬仰先辈们,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雷锋是历代青少年的楷模,雷锋精神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在战士家中有事时,他会将自己的津贴偷偷以战士的名义寄给他们家;在发现战士们的衣服、袜子磨出洞时他会一声不响地用针钱包将它们修补好;在战士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他总会跑来帮忙,并为此乐此不疲。 “我是一颗钉子,哪里需要我,我总会到哪里去。”正是靠着这种像火一般的“钉子精神”,雷锋被人们熟知并喜爱,而他的这种红色奉献精神,也必定会被人们继承和发扬。 我崇拜雷锋,所以我为生命着上红色。 生命是红色的,因为它在燃烧;生命是红色的,因为它在付出。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命是美丽的,而红色也是美丽的。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生命之色。 【佳作欣赏三】 为生命着色 当春柳在风雨中唤起重生,披满绿枝,苍翠欲滴,蓬勃的生机于是牵挂住了黄鹂的翅膀;当夏荷冲破淤泥的束缚,跃出水面,亭亭玉立,美丽和芳香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当朝阳绽放了笑靥,打破黑暗的沉寂,旭日东升,明媚的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绚丽的色彩 色彩,是的,人的一生需要一种色彩。春柳选择了重生的色彩,夏荷选择了跃出水面的色彩,阳光选择了明媚的色彩。曾几何时,我也曾羡慕过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来兮”的山园生活是他的色彩;我也曾羡慕过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笑对人生是他的色彩;我也曾羡慕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腔热忱是他的色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而我究竟属于哪一种呢? 我开始沉默,现实曾经给我带来了绚丽的色彩,而如今的我,只剩下一片昏暗,我无数次地失落过,我变得惧怕现实,现在的我,只带着一丝迷茫。 此刻,考场里很安静,像幽谷里的一株草,听得出它生长的声音,听着窗外零落的小雨,我找不到方向,我努力地在脑海里搜索给我方向的片段 我见到了苏秦,他向我诉说着自己的纵横沙场、合并天下的抱负,但少不了“悬梁刺股”;我见到了祖逖,他向我诉说着自己雄才大略、北伐报国的伟业,但少不了“闻鸡起舞”;我见到了曹雪芹,他向我诉说着红楼梦里的故事,但少不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我见到了顾城,他向我诉说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瞬间,我似乎找到了方向,我提起笔,开始了我的写作,我要找回属于我自己的色彩。 盖文王挶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他们都是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才找到了自己的色彩。 窗外,天空开始放睛,明媚的阳光在我心里燃起了一种色彩,它是充满生机的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需要一种色彩,那是奋斗的色彩。 【点评】从眼前景色的自然色彩引起人生色彩话题,从羡慕文人墨客引起自我的思索,最后在想象中追问到了自己的答案。全文起承转合,是很典型的作品。能结合课文中的人文素材,赋予色彩以比喻义,可见作者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