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留得清气满乾坤—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560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留得清气满乾坤—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留得清气满乾坤—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留得清气满乾坤—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留得清气满乾坤写人记事散文阅读学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姜异新 1912年春天,32岁的鲁迅与这个蹒跚走进现代的城市相遇了。北京接纳鲁迅,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重建的需要。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在总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大力提倡美育。这给从日本归国后不久正在寻找出路的鲁迅,无疑是提供了看似绝妙的发展环境。 鲁迅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等事务。实际上,鲁迅所领导的部门,就是当时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他积极投入到各项文化建设事业当中去,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比如,考察天坛、先农坛,将其开辟为公园;参与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的筹建;为北大设计校徽等等。1926年南下前,鲁迅在北京的主要身份一直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官员,并且是非常敬业的官员。然而,这占去鲁迅大部分精力的文化重建工作,最终却因上司昏庸,不得已而废弃终止了。如果没有女师大风潮乃至“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鲁迅在北京的仕途之路也许仍会继续下去吧,民国的文化重建工作也会因为有这样一位严谨的工作者而得以保留更多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政府无能,促使政治矛盾激化,当然也就使鲁迅的离京成为一种必然。 鲁迅一生中最黄金的年龄段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如果只是在昏庸的政府中做无名的科员,何时才能实现他最初认定的目标呢?正值壮年,充沛的精力、横溢的才华,以及对青年人的热情,促使他自然而然地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院校留下了授课和演讲的匆匆身影。为纪念北大成立27周年,鲁迅曾写下我观北大一文,热情赞扬道:“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除了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更与鲁迅同呼吸、共患难。当压迫学生的杨荫榆担任校长致使学校爆发学潮后,鲁迅毅然支持学生们的正义斗争,亲自拟稿,公开发布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揭露其封建家长式的统治。为此他被非法免去佥事职务,不断遭受通缉,不得不四处避难,乃至最后离开了北京。南下后的鲁迅曾经两次回京探亲,流传下著名的“北平五讲”。这些演讲充满着战斗精神,以“尖锐的词锋,似质朴而具有潜在的煽动力的感人的言说”在各个大学引起强烈的反响。 既然重建新文化秩序的热望在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权中无法得到支持,去学校兼课所传授的新思维方式又囿于象牙塔而传播有限,那么积极利用现代的印刷文化,去开拓广阔的批判空间,以发出新的不同于政府的“公共”声音,就显得势在必行。 从这一点来看,钱玄同的“希望”劝说恰逢其时,点燃了鲁迅似乎早已冰冷了的抱负之心。正是新青年杂志使他从生命的“蛰伏期”活跃起来,投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洪流之中,成长为旗手和主将的。中国新文学也终于有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自此,鲁迅开始了频繁的文学活动,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54篇,思想骨骼日益形成,逐渐聚拢和引领了众多青年作家,从事一种“遵命文学”“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这样,无声的民国北京蓦然勃兴起一个新文坛。这个新文坛围绕鲁迅参与编辑的期刊,形成了共同的文学理想,那就是真诚地面对自我的灵魂,大胆抨击传统和时弊,不遗余力地解构和修正现存文化秩序。 经过以上事实的罗列,我们发现,鲁迅在教育部的主管业务是保存祖国文化遗产,发展社会教育事业,因而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和现代意识投入到整理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去。作为文学活动家的他还积极参与文学社团建设,扶植年轻人。而作为创作地的北京,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滋养了鲁迅,成就了他创作生涯的辉煌期。 (选自文史天地,有删改)1.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对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的作用的解答要注意展开阐述,不要只停留在对其行文结构的作用的简单说明上。考生还需要对该段内容有恰到好处的把握。答案 在行文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对前两种身份进行了总结,又为下文对他的文学创作的描写起到了铺垫作用。2.联系全文,请简单概括鲁迅与“北京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对整篇文章有一定把握。这里说两者的关系,其实是说两者互相的影响:鲁迅对北京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北京文化对鲁迅有何影响?注意文中第段中的提示。答案 一方面作为鲁迅的创作地的北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成就了他的创作;另一方面鲁迅不仅为北京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还不遗余力地解构和修正了北京当时已有的文化秩序。3.文章的题目是“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通读全文后简要概括鲁迅在北京的“文化”身份有哪几种。(6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结构有一定把握。文中写了鲁迅在北京三个方面的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自然段,考生可从中筛选出三种文化身份。概括时还要结合第段与第段中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字。答案 新文化运动前后北京文化重建工作的重要干将。推翻封建制度的倡导者与北京学子的启蒙者。新文化运动激进刊物的创作者与文坛领袖。4.从鲁迅该阶段的经历中,你读出了鲁迅身上的哪些品格?(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具体地说是考查考生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探究类题目的时候,还是需要整体关注文本的。可以适当地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但是一定要符合作者的情感指向,符合文本透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答案 从鲁迅先生“重建北京文化”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积极认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从他从事教育工作时对学生的鼓励支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权、正道直行的品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5分老舍先生江曾祺 北京东城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按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叶浅予曾用白描画法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上,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就是后来纪录片里所拍摄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每年,老舍先生都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几次。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从老舍先生和夫人亲自莳弄花草以及叶浅予用 白描画法为老舍先生画的像,可以看出老舍先 生是爱花成性的。 B.“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屏画在老舍先生家里 挂的时间较久,是因为有很多人在文章中提到 过它。 C.因拍电影需要齐白石老人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 时,老人决绝地说:“没有!”从中可以看出 白石老人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D.作为市文联的领导,老舍先生平易近人,热情 好客,常把同仁约到家中聚会,还有意让大家 品尝地道的北京风味。 E.因为盲艺人表演的节目很逗,所以老舍先生提 议并组织他们演出,其目的是让他们的生活有 出路。 解析 B项前后不成因果。E项,不仅仅是为了让 他们的生活有出路,更重要的是不让他们的“玩 意儿”绝了,即保护文化遗产。 答案 B E6.“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老舍先生“首先是属于北京人的”?(4分)解析 题干中加引号的句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考生应立刻想到该句为总结性句子。依次向上,就是答题区间了。考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回答。分析文章结构是准确筛选信息的前提,可以保证筛选得全面。答案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关注北京市民生活,替北京人民说话。老舍先生关心民间艺人,保护北京的民俗文化。老舍先生能烧制一手地道的北京菜,并把传统饮食文化介绍给同仁。7.文章题为“老舍先生”,但作者却用了不少笔墨写齐白石老人。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6分)解析 作者写齐白石一定不是废笔、败笔,那就只能是对主要人物老舍的刻画起衬托作用,或是对主要人物的间接描写。爱重齐白石显然就是赞同其为人,敬重其人品。答案 写齐白石老人是为了从侧面描写老舍先生。写白石老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品质,能使人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艺术意趣和为人。对白石老人的敬重、理解和关心,为文坛增添了一段佳话。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8分)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 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角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果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罢。”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8.文章两次写到“出乎我的意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乎我的意外”的原因。(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从“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和本段结尾一句中“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可以看出,作者在读叶圣陶小说时,印象中的叶应该是“少年文人”,而刘延陵却说是“一位老先生哩”,很明显在这里形成反差。根据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我”认为“老先生”叶圣陶应该是沉默寡言、不爱惹事的,所以作者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他居然“赞成”,这又是一个反差,这个反差也说明了叶对新生力量的支持。答案 第一次:根据叶圣陶的小说给“我”的印象,作者猜测他应该是一位少年才俊,可刘延陵竟说他是“老先生”;第二次:根据叶圣陶“老先生”的性格,“我”认为他不会同意“我”关于风潮的“强硬”的办法的,可他居然赞成了。9.文章开头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在文章结构上,本段起什么作用?(6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开头作者未直接写叶圣陶,而是通过刘延陵“一个老先生”的话给读者一个整体印象,而作者见了叶圣陶后,发现他“年纪并不老”,说明“老先生”之谓自不是针对其年龄而言,而是针对其朴实、沉默等特点而言,所以说是运用了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向读者作了一个整体的介绍。后面的文段就紧扣叶圣陶“老先生”的特点去叙说和描绘,并且在文章结尾再次说“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所以说它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且与结尾形成照应。答案 采用了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刘延陵的介绍和自己的亲见,作者对叶圣陶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结尾形成照应。10.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第一段结尾一句“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可概括出他“朴实”与“沉默”的特点,从他支持“我”的“强硬”办法和惟一一次的“发怒”可概括出他“支持进步”的特点,从他对“我”和朋友们的态度上可以概括他“和易”的特点,从他的怕孤独、离不开家人可看出他“天真”和“爱家”的特点。所有这些特点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刘延陵说的“老先生”,可见“老先生”的内涵是丰富的。答案 朴实、沉默寡言,支持进步,和易,天真、爱家。11.作为一篇传记文章,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4分)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传记的语言特点一般有二:一是简明朴实,二是生动活泼。很明显,本文属于前者,通篇文章语言都显得非常朴素自然。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时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这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旨的作用。考生只要掌握了传记语言的特点,就不难得出本题答案。答案 本文语言简明朴实、叙议结合。如“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等语言,如同人们的日常对话,显得简明朴实。“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等记叙后的议论性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歌颂人物品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18分) 留得清气满乾坤 冯骥才 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创作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那种风格一如白洋淀里的水光荷影,明亮透彻;后来便是他的散文随笔,也是一样的清新;其练达的文字,尤具古典文学的功力,仿佛荷叶上的颗颗露珠,晶莹闪亮。孙犁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自然居位甚高。那么,他身后给我们留下的除去作品本身,还有什么呢? 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那两间老式平房,一排书柜从中隔开,外边待客,里边起居。房子几乎没有什么装饰。方桌上一个圆圆的水仙盆,用清水养着十来枚各色的雨花石。那清澈而沉静的水与石头上不变的花纹,便是他个性的象征。记得他每收到外边寄来的刊物,则用裁刀在一边整齐裁开。取出刊物后,收起空信封,以便反过来再用。 他不爱热闹,自然更不善应酬,与人谈话时也是说话很少。他很少谈外国作家。当时我想,可能是“文革”才过不久,老人们心有余悸,尤慎于言吧!然而他从不苟合时污,不迎合权势,绝不写那种低眉折腰或是为虎作伥的文字,这在那个充斥着政治淫威的时代是极难做到的。由此看来,不正是一种坚硬的骨气支持他这个外表懦弱的知识分子周身不染地度过了那风雨十年吗? 他不喜欢世俗的纷争与打扰,他甚至更喜欢寂寞一些,逢事则必退避三舍。但是他又不会对社会的症结视而不见,往往写出一纸言辞犀利的檄文;他既出世又入世。前者出于他的天性,后者出于他的社会良心。而其前者应视做为人高洁,不落俗;其后者则是他思想原则上的黑白分明,刚正不阿。 孙犁先生的处世是有距离感的,他的作品中的美也是讲究距离感的。即便是他写那些抗战时代的小说,对自己十分投入的生活,也保持一种审美的距离。审美距离的最终成果是审美的升华,这也是他那些名篇今天还很迷人的关键。同时,距离使他冷静,深入,不被激情误导,所以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不媚俗,看似很淡而实际很深。他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征服人。他如此自信地写作,是因为他为人的真实、透彻与纯粹。 他的生活与写作始终在自己的“人文绿地”里。从未有过大红大紫,鼓乐喧天,众星捧月,骑龙驾虎。他活得安静,自我,孤独,从容。他活在任何圈外,甚至在文坛外。离开文坛却不离开文学,这才是他选择的一种活法。别人都知道他怕人打扰而与他拉开距离。他与外部的联系主要依靠信件而非电话。但评价一个作家的生活最终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他终生守住自己的个性,也就守住了自己的文学。孙犁的寂寞才是彻底的、不打折扣的、真正的寂寞,不是拿清高作为卖点的假寂寞或者伪寂寞。他拿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的天性与个性,最终才完成了自己。 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空间。孙犁是当代文坛特立独行的“惟一”。他是不可模仿也无法模仿的,这便是他至高的价值。也许我们的理论界过于钟情于种种舶来的新潮,对孙犁的空间远远没有开掘。而且,在今天市场化中充满世故与故事的油腻腻的文坛艺坛中,由于孙犁这种为人为文的存在,使我们觉得清气犹在,呼吸起来,沁人心脾。 文学的一代先贤去了,历史的巨手把一个文学时代一下子翻了过去。这一代人中有多少昔日的才俊与文豪,都已化为一片虚幻。站在历史的面前,我们深深感到无奈与茫然。谁也无法把过去的时光拉回来。但历史也不会空空而去。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吗?我们因他们而骄傲。我们会珍惜他们留下的一切的。(有删改)12.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借王冕诗句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孙犁先 生的一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崇敬之情。 B.作者撷取孙犁养雨花石这一细节,主要表现孙 犁高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 C.孙犁的“寂寞”反映出他安静从容的生活态度 和不媚流俗、恬淡高洁的伟大人格。 D.孙犁的作品被人们热爱,在于它是一种审美的 升华,用生活本质的情感与美打动人。 E.作者将自己的满怀深情隐含于字里行间,因而 使文章含蓄隽永,横生曲折婉转之趣。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B项从 具体语境来看,这个细节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孙犁沉静性格的介绍。E项文章并非“含蓄隽永”“曲折婉转”。答案 B E13.根据全文内容,解说“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清气”的含义。(4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文作为纪念性的文章,主要谈了孙犁的文品与人品。所以考生答题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搜集素材,寻找关键词句。答案 孙犁其文:文风清新、文字练达;孙犁其人:一身正气、硬气,淡泊高洁。14.统观全文,概述“孙犁的一代”对于“我们”的特殊意义。(4分)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文章末尾提出这个问题:“孙犁的一代不是把美好的有特殊意义的东西留给了我们吗?”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则须回读全文,从“文学遗产”“人格魅力”等层面作答。答案 孙犁的一代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了纯洁的文风与高尚的人格,净化了文坛与我们的心灵15.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如何体现“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的?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将所学的荷花绽与课外选文联系起来赏析,理解冯骥才对孙犁作品的评价。答案 要点:作者对白洋淀自然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分析小说所体现的乡土感情和人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