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6545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第五册第17讲李杜诗五首教案人教版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内容精要(一)课文探究杨柳与离别诗词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伤感。“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张广祥网)(二)题意诠释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峨嵋山月歌是年青的李白告别峨嵋山,出蜀而开始为前程奔走时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洛阳。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三)重点难点1、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如何理解?诗中的那君,是月。有人认为是指一位友人的,是谬说。前面毫无铺垫,后面忽然跳出一个人来,是何章法?峨嵋山月歌,始终不可离月。一夜船行,渝州在望。然而天亮了,月落了。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遗憾!不过,遗憾而已,不是悲伤。2、峨嵋山月歌中写了几个地名?这样写有何妙处?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五个地名: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样写描绘出一幅千里图画,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在夜色中顺流而下,迎着江风,向着目标,何等轻快,又何等豪迈!但是,那倒影落在江心的半轮秋月,一直在脉脉送行,情长如此,谁能不以情相报?故园的情丝始终牵系着游子。然而游子之游实在是去履行重大的人生义务,相形之下,这缕缕情丝便显得似有如无了。3、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全国高考试题)“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4、春夜洛城闻笛是如何扣住“闻”字来写的?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5、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6、旅夜书怀前四句所写景意境阔远,景色极美,与下文抒情有何关系?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7、登岳阳楼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迎考支招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答题模板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解题思路: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情与景所营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答题步骤:所写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答题模板:全诗写了景物,这些景物(特点),营造了气氛,表达了情感。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随堂检测1、客至颈联中是如何对仗的?请具体谈谈。答_2、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用得最好?请具体谈谈。答_3、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各有说法。你认为哪个好?答_4、峨嵋山月歌的“峨嵋山月半轮秋”的“秋”字用得好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技巧,哪句能让我们想起诸葛亮?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答_6、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所蕴涵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_阅读杜甫的登楼,回答下列问题。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注: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7、首诗首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_8、首诗哪两句让我们想起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答_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10、春夜洛城闻笛中哪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1盘飧-樽酒、市远-家贫、无-只、兼味-旧醅2垂、涌,“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巨大的银幕从天上挂下来;“涌”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将圆月静止在水中,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在浮动。写出了极为壮阔的景象。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3各有千秋。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4“半轮秋”不说是半轮月,除了避免与前面的月重复外,也是另有深意。月只半轮,并不美满,可说是残缺。半轮二字加在秋字上,更造成秋也残缺之感。这就透出世事难全的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见得沉重。5“卧龙跃马终黄土”。(1)作用一说: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2)作用二说: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6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7、反衬的表现手法,“花近高楼”与“万方多难”形成反衬,以乐景写衰情。8、用典的句子“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9、表达了热爱山川社稷之情,抒发济世无奈之叹。(这首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慨遥深,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10、“散入春风满洛城”是夸张,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洛城,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极力渲染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