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6475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教版必修2第 一 课 时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荷塘月色了吗?生:读过了。师:很好!(板书课题)作为高中的一篇传统课文,现代民主主义战士、著名散文家朱佩弦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文笔优美、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品赏的佳作,今天我们就再来认真研读一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生:第4、5、6三个自然段。师: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再读一遍,并考虑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物?(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师:归纳得很好!(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一位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认为好就为她来点掌声!生:(鼓掌)生:好像节奏感还差一点。师:那就请你为大家再朗读一遍!(该同学表情朗读第4、5、6自然段后,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课文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生:(学生齐读第4、5、6自然段)师: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也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三个问题: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荷叶、荷花、荷香和荷叶下的流水来写的,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来写的,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那么,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生: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师:(板书:比喻 拟人)生: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请你举例说明。生:我认为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特别是师: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但是,你用“荷塘月色图”来概括这三段文字,恐怕不是最好的!谁的图画中能画出荷香呢?生:能呀!古人不是画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吗?(同学们鼓掌)师:那你怎么画?生:画上几只蜜蜂或者蝴蝶不就得了吗? 师:那请问:夜里蜜蜂、蝴蝶还在辛勤工作吗?(同学们大笑)即使我们牵就你一下,就算荷香能画出来,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和谐的旋律”等等,这些都是断然画不出来的。因此应该说,作者这里所描写的除了图画般的美妙之外,还要歌曲般的情韵,梦幻般的缥缈!如此看来,这些文字中还有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还没找出来,谁能告诉老师?生:以动写静。师:(板书:以动写静)很好!不过,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有两个非常美妙的句子,就是用通感造出来的,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师: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用于描写的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板书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那么,映衬、以动写静和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分别说一说。生:映衬的表达作用,老师刚才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师:(板书“映衬”的表达作用)很好!看来你听课是非常专注的,值得大家学习!你是否可以说说“通感”的表达作用?生:根据文中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我觉得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美妙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师:喔!“意象叠加”,“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说得太好了!(板书“通感”的表达作用)不过,我得请教一下,这是你看来的,还是你捉摸出来的?生:既看了,也捉摸了。(同学们大笑)师: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捉摸。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捉摸了”而鼓掌!生:(鼓掌)生:我觉得运用通感还能启迪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师:能不能具体欣赏一下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 生: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撩人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师:太好了!真是被你全捉摸透了!既然这样,能不能也试着仿写一两句运用通感的句子?请大家都动动笔写上一两句。(学生仿写)生:坐着小皮艇在湍急的万泉河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万绿园朦胧的夜色,仿佛轻柔浪漫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生:何洁柔媚的表情,犹如一曲温柔甜美的轻音乐,令人沉醉不已。(同学们大笑)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下面谁来说说“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生:“以动写静”就是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师:(板书以动写静的表达作用)能举例说明吗?生: 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基本上都是在“以动写静”。师:到底是“基本上是”,还是“都是”?生:(犹豫)应该是“基本上是”。师:那就请你说说比喻句、拟人句、通感句中哪些不是在“以动写静”?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师:单说“裙”可能是不动的,而说“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是要表现荷叶的那种婀娜多姿的动态美。生:“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师:“明珠”和“星星”都是闪闪发光的,正是“白花”那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动态美的表现。生:(犹豫)那就“都是”(同学们大笑)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生:老师,您说: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老师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讨论,注意: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继续进一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而且要结合整篇课文去讨论研究。下节课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好不好?生:(异口同声)好!师:不过,老师还要给同学们一个课后作业:背诵本文第4、5、6自然段,能不能做到?生:(异口同声)能! 第 二 课 时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的作业吗?生:(异口同声)记得!师:好,现在请大家把课文的第4、5、6自然段一起背诵一下。生:(背诵课文第4、5、6自然)师:上一节课我们还留下一个讨论题:要真正写好景物,除了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外,还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应该是一个什么问题?生:(异口同声)思想感情!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研究有关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问题。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本文第4、5、6自然段在情感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生:(异口同声)有!师:那么,谁能告诉我:作者在情感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本文第4、5、6自然段描写的景物是十分美妙的,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美好的。但是,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很显然,作者此时的心情已经变得非常地不好。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再浏览一遍,然后结合全文讨论一下,看看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生:(浏览全文)师:现在谁来说说?生:作者在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的心情自然会变来变去的。师:请具体说说?生:作者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才出门去散心;当他面临“无边的荷香月色”时,心情就变好了;写到第6段末尾时,心情又不好了;当他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时,心情好像又变好了;而最后回家时,心情好像又不好了。师:何以见得作者“最后的心情好像又不好了呢”?生:因为作者最后写道:“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口;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显然是作者孤独、寂寞心情的写照。师:说得不错!如此看来,作者的情感的确是变来变去的。那么,一篇散文就写这种变来变去的心情有意义吗?生:(七嘴八舌)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师:那作为一位著名散文家,秋实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回答疑)师: 现在谁先来说说?生:我觉得,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下文都是紧扣这句话来写的,所以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文眼。而 “心里颇不宁静”,说明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全文都是紧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写的,因此“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看出当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因此,本文着重要表现的是作者的那种矛盾的心情。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生:我同意他关于“文眼”的说法,但不同意本文着重表现作者矛盾心情的说法。师:请具体说说。生:我觉得“心里颇不宁静”是在说心情很不好,很苦闷,也正因为如此,于是就趁着月光来到荷塘边上散心,虽然他看到了美妙的荷塘月色时,心情一下子变好了,但是马上又变了回去。后来尽管他还想用江南采莲的事来排遣自己不好的心情,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孤独、寂寞的现实之中。所以,尽管作者努力想改变自己不好的心情,但终究还是无法改变。这就充分说明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极其苦闷的。师:大家同意同学的这种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师:很好,老师也非常赞成这种说法。那现在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和自己在网上查寻的有关资料来说说,朱自清先生当时为什么如此苦闷呢?生:因为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所以他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师:说得不错!不过请注意:朱自清先生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民主主义战士,而不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大革命的失败,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不可能参加革命,也不可能做反革命;他曾经说过:“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战士,面对黑暗现实,他终究还是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所以他只能如同学所言:“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苦闷,正是他作为一位民主主义战士爱国情怀的体现。如此看来,本文的叙事也好,写景状物也罢,是有着深刻而良苦的用心的,其主题是十分深沉的一句话:(板书:因为爱国爱家而苦闷) 生:老师,那么我们是否能把“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情怀”看作是本文的主题呢?师: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意思,大家怎么看?请互相讨论讨论。生:(七嘴八舌)生:我看可以直接把“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情怀”看作是本文的主题。因为我们必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我看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来看,那么如老师刚才所说的,作者那种“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就荡然无存了。师:我觉得两位同学的说法其实并无矛盾,研究把握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不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吗?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正是为了把握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吗?不过,我这里还真有一些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要让大家来讨论讨论。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的第三大题:这里共有四则材料,前三则材料都对朱自清的散文作了充分的肯定,而第四则材料虽然是对朱自清的散文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但是以反面批评为主的。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谈各自的看法。生:我喜欢春和绿中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喜欢背影中的那种深挚淳厚的父爱,也喜欢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那种色彩斑斓的凄婉,同样喜欢荷塘月色中的这种低回清丽的苦闷。一个纯真而多情的朱自清总能在我们的心中唤起各种情感的共鸣。生:我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并不多,无法站到余光中的高度去评价朱自清的散文,但是从我们学过的春、背影与荷塘月色来看,我不赞成余光中批评朱自清“宜于静态的描写,可是想象不够充沛”的说法。就说荷塘月色吧,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就是本文写景抒情的一个重要特色,而且,从其中所运用的众多美妙的比喻句、拟人句和通感句来看,朱自清先生的想象应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生:对!请大家听我朗诵几个句子:“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这是朱自清先生绿中的句子,难道这些想象还“不够充沛”、不够动人吗?师:好了,几位同学说得都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说得比较中肯。可能还有不少同学要为朱自清先生鸣不平,不过,余光中先生在某些方面对朱自清先生有所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道理,所以我们也不能来一味地批评余光中先生。只是有一点:我们要多读一些书,多一些各方面的积累,不迷信权威,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见解,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设法找到余光中先生的名作欣赏,对照荷塘月色认真作一番研究性阅读,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写下来,要求不少于600字。能不能做到?生:(异口同声)能!(下课)。【教学反思】 本教学实录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新课程理念,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具有三大特点: 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 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见课标第8页 )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见课标第8页) 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它有利于“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教学实录积极有效地实践了这种理念。在本教学实录的第一课时中,学生读书、讨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等活动共7次,答问、提问和交流共28人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背诵、浏览课文、讨论和课外作业等活动共6次,学生答问、提问和交流共20人次。这些数据不仅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过程和方法”上的保障,同时也为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绝非是一两节课所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在长期的教学中真正转变教师的职能,真正确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理念,真正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人格,同时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自己的主体意识,努力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去调整学习心态,去探寻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要实现此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两课时的教学实录中,师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学生的学习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境况的仅仅只有一个环节,那就是教师传授给学生关于通感的知识,而其余的时间,学生都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进行着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而且,教学过程中诸如学生对有关问题的争论,答问时的那种执着的辩解,包括学生对课文有关背景资料的查寻占有,在老师追问时的种种表现等等,无不体现着学生较强的主体意识,无不闪烁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光芒,同时也真正造就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收到了让人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课标比任何时候都突出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就随之而出现了种种因过分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化教师主导的教学现象,有的甚至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语文课堂自学;有的只要一上公开课,就是搞那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热闹闹,有的整堂课都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完全忽略了教师的启发引导、释疑解难,更不要说必要的知识讲授,完全置“教师”的天职于不顾。这些现象完全是对语文新课程和对课标的曲解,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一种偏失。这也是一些新课程实验区出现语文教学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教学实录力求走出上述误区,反朴归真,努力营造着“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为有效地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行积极的尝试。关于本教学实录是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主要说一下关于教师主导的问题。对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课标中有明确的解答,就是要“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本教学实录正是根据这个要求去积极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巧妙地选择教学切入点。在本教学实录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完全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思路和课文结构的顺序,直接从课文写景抒情的绝佳处切入,集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去学习研究作者写景抒情的精妙手法,引导学生去品赏玩味作者造语设境的审美情趣;其次,对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不可知的内容(如关于通感手法的运用),包括在学生对某些问题争论不清的时候,教师仍然采用讲授法实施教学,忠实地履行着“教师”应有的职责;再次,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密切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偏失和错误,及时地予以引导启发,使其自觉自悟;或者通过讨论、交流、责询、归谬等方法去予以纠正,有时在黑白是非的问题上,“教师”则直接一锤定音,绝不模棱苟且地去做“主体”的配角。正是通过这样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才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得到健康地发展,“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才得以真正形成, 而课堂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