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5862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自豪 喜悦 庄重 严肃)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 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问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2)课后三第1题(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3)课后三第2题:(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特殊角度写作重大历史事件的写法。2、 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观看影片南京!南京!、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南京展开过杀人比赛,创立过731细菌部队;德国人则创办了杀人工厂。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本文选取独特视角,发表之后,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索该新闻的视角)问题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问题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问题3: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问题4: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注意:此问题可以不回答,可在静默中沉思。)三、 鉴赏课文(体会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问题1: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描摹着他们内心的感受。阅读文本,划出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问题2: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问题3: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问题4: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中的“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问题5:“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样描写的作用。(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四、自主总结问题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问题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问题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五、课外作业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2、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你会有何感想。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