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5317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华罗庚优化全解 粤教版必修1一览众山小1整体感知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2.学法指导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领悟、学习他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毅力和献身科学事业、为人民服务的爱国精神;还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及写法,学会把握细节,注意揣摩语言,同时要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掌握、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通过认识他人,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庖丁巧解牛1.文题解读华罗庚是华罗庚先生的权威传记版本之一,书中对华老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翔实的介绍。该书对了解中国科学文化的演进、科学人才的成长以及当前的创新文化建设有重要启迪。2.走近作者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在此期间,还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连续剧华罗庚,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3.背景纵览关于华罗庚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的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以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实践论的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际,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也因此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字词梳理1.字音坎坷(kn k) 扉页(fi) 绰号(chu) 怜悯(lin mn)褒奖(bo) 矩形(j) 追溯(s) 蜚声(fi)华罗庚(gng)吴筱(yu)元 万顷( qng)田2.字形箩筐 脱口而出 莫名其妙 瘟疫 生涯有志者事竟成 撰写 骀荡包罗殆尽怠慢追溯朔风塑造赞赏备至勇气倍增出类拔萃纯粹鞠躬尽瘁名誉誊写金瓯呕吐讴歌沤肥扉页瘸停滞商榷拂拭扼要3.词义蜚(fi)声:扬名。商榷(qu):商讨。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金瓯(u):金属的盆盂之类,文中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梁园:即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商丘东。汉梁孝王(刘武)为宴饮宾客、游乐而建。文中借指游聚的地方。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后来用“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之上。也说出类拔群,出群拔萃。4.课文详解华 罗 庚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署名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北平清华大学教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前言部分。结构上是倒叙。引申复习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并叙等。作用:在内容上写华罗庚挑战权威,引起读者的兴趣。选材上,选择华罗庚自学成材的标志,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同样的,对于这件事情之前、之后的情节发展,读者也有浓厚的兴趣。补充介绍人物:熊庆来,是华罗庚的老师,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18931969,字迪之,云南人。曾经留学比利时、法国,并且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果,定义了一个“无穷级函数”,被国际上采用并称作熊氏无穷数。熊庆来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相当的热心。早年他在东南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发现一个叫刘光的学生相当有才华,变经常指导他读书、研究,后来还和另一位教过刘光的教授一起资助他出国留学深造,甚至是卖掉自己身上的衣服给他寄钱。后来这个刘光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后来熊庆来先生来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在学术杂志上看到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才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70多高龄半身不遂的时候,还抱病指导两个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他们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年轻数学家。唐培经,是华罗庚的同乡,也是江苏金坛人,后来曾经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19031988。从小家庭就很重视他的读书,全力培养他成材。他在东南大学学习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回家乡担任金坛中学校长,接着到了清华大学担任教员,后来又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当选英国皇家统计学会会员。抗战爆发以后,他毅然回国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个相当有爱国心的学者。1949年,唐培经先生到了美国,195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后来又担任了拉美区域农业统计顾问,直到1969年退休。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商人家庭。父亲华瑞栋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经过商,后来家道败落,回家乡开了一间小杂货铺,靠惨淡(苦费心力)的小本经营养活妻子儿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比喻接受父母疼爱的儿女,特指女儿。也比喻为人所珍爱的物品。晋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第一层:介绍华罗庚名字的由来、身世及家庭。华罗庚小学毕业后,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读书,读初中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当时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的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五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例子说明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天赋,是为了进而说明为什么那么聪明即勤奋。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三十多年之后,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他写过一首诗:“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诗一:表现要埋头苦干的思想,认为天才是辛苦挣来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智力的不足。说明华罗庚成功的原因。有人问华罗庚:“你是怎样爱上数学的呢?”他回答说:“这和金坛中学的数学老师王维克有很大关系。”王维克老师也是金坛人,早年留学法国,归国后在金坛中学教数学。当时少年华罗庚正是他的学生。王维克发现华罗庚很有数学才能,于是对他格外精心培养,并经常鼓励他努力攀登数学高峰,这对于华罗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受数学老师王维克的影响而爱上数学。补充人物介绍:王维克,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是他的年级主任。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研究范围涉及外国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数学等众多领域。他是第一个发现华罗庚有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华罗庚的数学成绩卓然。而且由于网本身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的影响,华罗庚各个学科的成绩都很好,特别是中文方面,能文能诗。1925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的是能谋求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指勉强养活家人,使不饿肚)。后来由于交不起学费,没有毕业就失学了。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第三层:介绍华罗庚失学后仍然痴迷于数学而刻苦自学。第五段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地表现出他对数学的痴迷。“罗呆子”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其痴迷的程度。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华罗庚和一位同年龄的姑娘吴筱元结了婚。她和华罗庚共生了6个儿女。有一年的秋天,金坛瘟疫蔓延,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总算活过来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关节变形,瘸了。病愈后,当他一拐一瘸地出现在家乡街头时,人们见了怜悯地说:“年纪轻轻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听了这些议论,华罗庚心里很难受。经过认真的思索,他决定把一生献给数学。他想:“我别无选择。干别的工作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第四层:说华罗庚不幸染病而留下终身残疾。作用:设置悬念,同时写逆境更能体现华罗庚自学成材的艰苦和努力。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第五层:介绍华罗庚决定不一生献给数学。呼应了文章前言部分。小结:文章处处着力刻画华罗庚青年时代自学环境的艰苦(失学、为生计而忙碌、身患残疾、学习的书籍数量极少),事实上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条件越艰苦,越是说明他自学的努力程度大,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表现出了华罗庚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和刻苦自学的精神。第一部分。叙写了华罗庚青少年时期对数学的痴迷,即使遭受失学、身体残疾的不幸也仍然痴心不改,刻苦自学,终于成功的感人事迹。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1932年秋季的一天,熊庆来派人拿着照片到北京火车站把华罗庚接到了清华大学,把他安排在数学系当助理员。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进了清华大学,他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旁听。最先感兴趣的是研究数论,在这方面他一直得到熊庆来的鼓励。我国数学家早在1300年前就对数学作出过有价值的贡献,其中包括:二项式系数的巴士卡三角形,逼进多项式根的方法,解四次方程的联立方程组的技巧,关于同余式组的解的“中国余数定理”。但是,到了明朝就停滞不前(滞:滞留。停止下来,不继续前进)了。20世纪开始,我国数学家开始吸收西方数学的精华,并继承古代数学家的传统,开始发表论文。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论文逐渐增多,首先是在数论和“精细”分析的领域里。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四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文。25岁时华罗庚已成为蜚声(扬名。蜚fi)国际的青年学者。一天,清华的教授们聚到一起讨论能不能破格把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被破格提拔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会上,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最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作了总结,他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就这样,华罗庚迅速由助理员提升为助教、教授,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1936年夏天由该会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英国,华罗庚参加了一个有名的数论学家的小组。这个小组包括英国著名数学家哈罗尔德达凡波特、哈代、李特伍德,德国著名数学家埃斯特曼和汉斯海尔勃洛恩。华罗庚在剑桥大学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著名的问题。华罗庚对华林问题和哥德巴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将他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第一层:介绍华罗庚进入清华四年,研究数论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蜚声国际;留学英国两年,研究并得出了“华氏定理”。补充人物介绍:叶企孙,1993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是这样评价他的:“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国物理学最早的组织者之一,为我国物理学研究与理科教育、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81977。出生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毕业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受聘东南大学,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有担任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第一任院长,成为清华大学的领导核心人物。同时,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解放前,一直是中国科学界实际上的领导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今天的院士。但是,由于解放前的经历,在解放后他渐渐的脱离了中国科学界的核心,在文革中更是受到了牵连和迫害,在1977年悲惨死去。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他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学院式的要求,但在剑桥大学他从未正式入学,因而没有得到博士学位。1937年夏天,日本全面侵犯中国,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华罗庚由英国回国,这期间他除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外,还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华罗庚是个爱国者,回忆昆明的生活,他曾愤然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寄旅昆明日,金瓯(金瓯(u):金属的盆盂之类,文中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半缺时,狐虎满街走,鹰鹯(古书上指一种似鹞鹰的猛禽。鹯,zhn)扑地飞。”诗二:表现对国土受侵略,敌人横行霸道的满腔愤慨,表现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这位国内外负有盛名的大学教授,一家人挤住在两间小厢楼里,晚上在昏暗的菜油灯下进行研究工作;白天,则拖着病腿外出上课,用微薄的薪水养活全家。在昆明生活环境的艰难,即表现其成绩出之不容易,表现他的刻苦,也表现出爱国精神。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并于1941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他在这本书中讨论了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和一些相关联的问题,统一并改进了他以前论文里的结果。他把这本手稿交给了原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但是没有出版。第二层:介绍华罗庚在西南联大的几年间的艰苦生活,写出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5年下半年,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罗庚就与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陀夫开始通信,他们关于三角和方法的发展,显著地改变了解析数论整个学科。为了褒奖华罗庚的贡献,苏联杂志报告从1937到1941年每年都刊登华罗庚的一篇论文。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第三层:写华罗庚应邀到苏联旅行及苏联科学界对他的褒奖、重视。1946年秋天,华罗庚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的邀请访问美国。行前,上海东南日报记者赵浩生访问了他。赵浩生在一篇访问记中转述华罗庚的话说:“在昆明为了躲警报,家住在乡下,每次跑进城里上课,整天愁着一家人的生活如果不是不得已,绝不愿意出国。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开始和平建设,我想科学绝不是太次要的问题,我们绝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再开始研究科学。”出国的讲话,为其将来的回国做了铺垫。华罗庚就是怀着这种充满忧伤的心情,从黄浦江畔乘坐“美格将军号”轮船前往美国的。同行的有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在美国的四年,华罗庚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客座讲师、伊利诺大学教授等。这期间,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美国数学家狄锐克莱麦尔说:“华有抽取抓住别人最好的工作的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的能力,并且能确切地指出他们的结果中哪些是可以改进的。他有许多窍门,他广泛阅读并掌握了20世纪数论的至高观点,他的主要兴趣是改进整个领域。”“欧洲伟大的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和欧Schleie在1928年确定了一个交换域K上的特殊射影群PSLn (K)(n2)的自同构,对n2的情况,证明中有一个错误,20年后华很巧妙地提出了这个不当之处,并纠正了它。”各方面对他研究成就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他研究成就之大,同时也表现出了以后毅然回国的爱国精神。第四层:写华罗庚应邀访美四年,扩大了研究范围,受到美国数学家的赞誉。小结:文章大量采用了他人对华罗庚的评价,通过评价反衬表现出华罗庚取得成就的巨大。同时,通过华罗庚在国外受到尊敬和研究成果斐然的描写,表现出一个在民族危亡关头依然放弃国外安稳的环境和锦绣前程,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数学家的爱国形象。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华罗庚 1932进入清华大学到新中国成立这近二使年的时间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巨大贡献。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于1950年2月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从美国动身回国。在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梁园(梁园:即梁苑。园囿名,在今河南商丘东。汉梁孝王(刘武)为宴饮宾客、游乐而建。文中借指游聚的地方)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这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回扣了上一部分他自己对出国的看法。爱国不是喊口号,爱国是实实在在的,是对祖国血浓于水的一种情感,是任何条件都不能换走的一种情感。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的公开信,公开信采用了借代、借用、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其爱国热情和一颗红彤彤的赤子之心。就在这一年的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第1、2段,得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华罗庚放弃国外无比优厚的生活与研究条件毅然回国,并号召留美学生回国建设社会主义。回国后三十多年来,华罗庚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为中国的数学科学的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讨论发展数学的全国性规划时,他说:“对于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都是很重要的计算数学,以及通过加速发展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国数学与国外数学的差距就可以缩小。”华罗庚在多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他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早在1944年,华罗庚就指出:四大类典型域的研究,可以归化为矩阵几何的研究。从那时起,他就系统地建立了四类典型域上的解析函数的调和分析理论。这些工作不仅有其函数论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李群的表示理论、齐性空间的理论,以及多复变数自守函数理论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在这方面所引入的度量,被称为“华罗庚度量”。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20世纪50年代,华罗庚撰写了两本关于数论方面的书: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又出版了60万字的数论导引,其中有大量未公开发表的结果,以及三角和方面的基本材料、华林问题和他利问题等。他在序言中说,长期以来学生们希望有一本数论方面的基础参考书,他为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写了这本书。他说,在数学史上,数论的思想和方法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发展。反之,其他领域中的成就,也常常被用来解决数论中的问题。他列举了数论和其他领域之间互相作用的三个例子:(一)素数论同福里哀积分;(二)分解自然数问题,把自然数表示为四个数平分和的问题及模函数理论;(三)二项型、模变换及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序言中提到的第二个数学方面的议题是:从具体结果到抽象结果的进展。他在追溯写这本书的过程时说:“1940年在昆明教数论,那时我就开始写这本书。但是,我能在哪里发表它呢?我失去了信心只是在解放后,我才真正开始准备这本教材。我有不少助手,工作比以前在昆明时快多了。因此,内容增加了,我有可能添上新的结果。”国际性数学杂志数学评论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本有价值的、重要的教科书,有点象哈代与拉伊特的数论导引,但在范围上已越过了它。这本书清晰而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的笔法也受到称赞,推荐它作为那些想研究中国数学的人的一本最好的入门书。”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写了152篇数学论文,9部专著,11本科普著作。从1939年至1965年在数学评论上,评论华罗庚著作与论文的文章多达105篇。他对发展数学的全国性规划的意见,他在典型域方面的研究,他关于数论的两本著作,他撰写的大量数学论文和科普著作华罗庚的数学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为中国数学科学的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正是他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他对祖国沉甸甸的奉献。第36段,写华罗庚回国后致力于数学研究,非常有成就。先从他所有的贡献说起,列举了他的各种研究项目,所著的有很高价值的数学专著,反映了华罗庚研究的深入和实用。回国后,华罗庚除致力于数学研究外,还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他积极倡导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竞赛。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陈景润写来的,陈景润在信中说,他精读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并就其中关于他利问题的几个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堆垒素数论出版后,国内外数学界赞赏备至,没有人提出其中还有需要商榷(商榷(qu):商讨)的地方,他想不到一个无名青年竟然提出有的地方似乎值得改进。华罗庚看了这封大胆而又坦率的来信,不仅没有暴跳如雷(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象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也不是置若罔闻(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而是如获至宝(至:极,最。好象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他兴奋地说:“这个年轻人真有想法!”看信的反应表现出他发现人才的兴奋和喜悦。随后,他向全国数学界推荐了陈景润,建议数学学会邀请陈景润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不仅如此,还把陈景润从厦门调来北京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作自己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他继续深入地钻研数论。华罗庚训练青年人有三个步骤:第一,写一本可以使青年人循此进行某一分支研究的书,在写书的过程中使青年们得到学习和锻炼;第二,帮助青年们在一个主题下,搞些专题资料。通过搞资料,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主次;第三,帮助青年们进一步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在华罗庚的培养下,数学研究所不断涌现出出类拔萃(出类拔萃:孟子公孙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后来用“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之上。也说出类拔群,出群拔萃)的人才。他的学生中,万哲先在代数方面有成就,陆启铿在函数论方面有创造,王元、陈景润等人在数论方面有重要贡献。第二层:介绍华罗庚非常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重点介绍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第710段,写华罗庚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献身数学科学的青年人。文章详细写了发现、培养陈景润的事例,略写了训练年轻人的步骤及对其他人的培养,既有点,又有面。由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华罗庚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仅自己在学术上卓有成就,还注意培养新人,使中国的数学研究事业具有自身造血功能,能够后继有人。1963年华罗庚和万哲先合著出版了典型群一书,作为训练数学研究人员的教材。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运筹学(运筹学: 利用现代数学的成就,特别是统计数学的成就,来研究人力物力的运用和筹划,使能发挥最大效力的科学)从字面上解释是“运行和规划的科学”,它是在国民经济中选择最优化方法的一种科学。比如消除商品流通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等。从那以后,他带领一支小分队从研究所走出来,把优选法送到工厂,送到农村。他写诗形容自己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说:“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这首诗极好地表现了华罗庚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兴奋心情,表现了这位科学家把为国为民服务当作乐事的高尚情操。优选法与运筹学的传播与推广,十几年来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推广过程中,他又讲又写书。他写的优选法平话、统筹法平话,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第三层:第11段,介绍华罗庚传播与推广优选法和运筹学,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去处理实际问题,受到外国同行的肯定。数学应用于生产包括两方面,即优选法和运筹学。数学的这两个方面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经传播与推广,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华罗庚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事情。文中引用了华罗庚写自己深入生产第一线的诗,反映了他看到数学应用于生产实际、直接产生效益时的兴奋、自豪之情。1979年,华罗庚在近古稀之年再次横渡英吉利海峡访问了英国。这次访问历时八个月,以伯明翰大学为基地,在英国各地讲学。这期间,还应邀到法国、荷兰、联邦德国访问了一个多月。在伦敦数学学会组织的报告会上,他向英国的数学家们介绍了在中国把数学方法交给群众的做法,外国同行感到很新奇。事后,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辛麦斯基博士给华罗庚写信说:“你的经验除了中国外,对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也是完全适用的。我希望一些数学团体能把您的榜样铭记在心,去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就在这一年,华罗庚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破阵子奉答邓大姐一词中说:“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喜悦心情。华罗庚一生,几次写入党申请书,但都没被批准,直到1979年自己已近古稀之年,才被批准,他自然是十分高兴.从中也可看出这位科学家对党忠心耿耿。华罗庚应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邀请,1979年11月2日从伦敦到达巴黎,受到法国同行们的热情欢迎。11月9日,访问南锡第一大学时,这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即将结束西欧之行时,他对新华社记者说:“在我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我已是古稀之人,但仍以此告诫自己。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空,即空洞,无所事事;松,即松懈,不思进取。实,一则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事,活到老干到老,二则要办实事,科学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第四层:第1215段,写华罗庚在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以求。他出访讲学,介绍把数学方法教给群众的做法;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满怀献身“四化”建设的豪情;他求真务实,自强不息。文章最后引用华罗庚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收束全文,突出了华罗庚求“实”的精神。第五层:写华罗庚自勉自励。小结:文章通过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表现出了华罗庚的爱国热忱,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华罗庚在建国后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极研究、推广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形象概要华罗庚逆境中奋斗的精神;自学成才的模范;爱国精神;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用人方法;务实的工作态度。5.结构巧解1.全文自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9岁的华罗庚因一篇文章受到清华教授的重视。第二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家境的贫寒、身体的残疾都不能阻止华罗庚对数学的痴迷,终于在19岁时发表著名论文。第三部分: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华罗庚年轻有为,一方面是他有天分,更重要的是他对数学的执著、对祖国的爱。他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爱国者。第四部分: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华罗庚不仅是个数学家,还可以说是个教育家。在数学领域,他卓有成就;在教育领域,他有自己培养数学人才的理论,并且培养出许多数学人才。2.华罗庚侧重叙写华罗庚一生中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写华罗庚在青年时代艰苦自学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华罗庚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主要事例:在清华大学,学习和研究教学。在剑桥,写出18篇论文。在昆明,完成自己的第一部著作。到苏联旅行。应邀到美国访问)。第三部分,写华罗庚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成果累累,培养陈景润等青年,不遗余力。3.小标题一 (1-6)失学前后,热爱痴迷数学(7-10)残疾后,决心献身数学。小标题二 (1-5)清华四年,研究数论;英国两年,得出 “华氏定理”(6-9)西南联大几年,完成堆垒素数论(10-12)访美四年,扩大研究范围小标题三 (1-6)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7-10)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11-15)致力于数学的实际应用6.写作特色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紧凑。表现在小标题上,除了开头外全文用三个小标题统领起来,三个小标题主要是以华罗庚的生平主要事情来拟定的,同时又暗含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时期,概括性很强。过渡自然。部分之间,层之间,段之间都有巧妙的过渡。承上启下,很好的连接了文章的内容。语言准确、质朴、生动、形象。文章介绍的是数学家,所以文中时间、地点、生平事迹、研究成果、数学专用名词等都用得很准确,科学性很强。在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不惜笔墨,用细节、引用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大量使用引用这种写作手法。引用名人自己的话语、诗文,也是传记文表现人物真实的一种方法。文中引用了华罗庚的诗歌,以及他的话语,使文章对华罗庚精神世界的剖析更加深刻透彻,使读者能够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评说的使用。传记主要是叙述介绍人生的生平事迹,如果穿插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可以使作品避免单调,增加一些文学色彩,使读者获得启迪和教育。7.主旨探究文章简介了华罗庚的一生,突出艰苦自学,后来得出华氏定理,完成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事迹,赞扬了他杰出的成就,歌颂了他刻苦钻研,报效祖国的精神。8.练习解析一、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解析: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全文来看,特别是要抓住华罗庚进行数学研究的情况,从文章的叙事中总结概括。参考答案:联系华罗庚一生的事迹,尤其是有所成就以后,他并没有停止自己刻苦研究的步伐:进入清华以后,他不仅研究数学,写出有价值的论文,而且自修多国语言;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任教,并没有摆老资格,而是孜孜以求,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现、培养新人;就是到了古稀之年,他还不断与国外同行研讨交流。可见他一生都在务实、诫空、诫松,所谓的“空、松”就是停滞不前、腹中空空,就是研究松松垮垮、不思进取,这不是真正科学家的作风。所谓“实”就是踏踏实实,求实务实,不懈努力。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解析:文中引用华罗庚的诗句共有四处。对于这些诗句,要结合诗句写作的背景情况以及上下文的有关事迹来理解,弄清诗句的字面意思,体味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这些诗句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华罗庚在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后,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这本书的扉页写了一首诗:“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首诗是华罗庚多年进行数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强调了勤奋、刻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回忆昆明生活时,他愤然写下:“寄旅昆明日,金瓯半缺时,狐虎满街走,鹰鹯扑地飞。”真实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局面和国事的艰难,表达了华罗庚的爱国之情。华罗庚把优选法送到工厂、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他为此写诗:“向在城市里,今来大地边。东风勤拂拭,绿满万顷田。规划处处用,数学入田间。移植谁之力,靠党非靠天。”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兴奋心情,也表达了对领导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共产党的无比热爱。华罗庚加入共产党后,在破阵子一词中说:“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及献身“四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并可看出他的谦逊精神。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地理解华罗庚的人生感受。三、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填写下面关于华罗庚生平的表格,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来为华罗庚立传的。解析:填写表格时,要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加以提炼,用尽量简明的词句填写。思考作者组织相关材料的方法,要纵向看一看“时间”和“主要事件”两项内容,稍作思考,就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参考答案:关于华罗庚生平的表格:时间主要事件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30年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1932年秋季进入清华大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抓住华罗庚经历中的重要事件和数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他立传。更上一层楼1.人生启迪华罗庚读初中时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他虽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但却能用妙法思考,迅速回答出其中“物不知其数”的有名的算题。这说明华罗庚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天分,有着突出的聪明智慧。从这个事例看,华罗庚可以说是天才。但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在一首诗中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一方面可看出华罗庚具有谦虚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华罗庚之所以能成为数学家,取得卓越的成就,决不仅仅因为他的天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刻苦。文中有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可以说,华罗庚具备天才的条件,但他是靠勤奋和刻苦才成就了“天才”的事业。华罗庚的人生历程启发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既需要一定的禀赋,更需要勤奋努力,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和客观条件。2.视野拓展生命的问号田彩虹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获“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是不在乎地男士可能会这样说。“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鉴赏提示:人生本来是一个非常抽象而难以回答的话题,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但真的要去说它时,却是难以言表的。而本文作者却写得形象而生动。文章首先描述了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的问题作铺垫。接着又列举出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一些人们,写出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之后很自然地提出“人生到底像什么”这一问题。紧接着作者写道:“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这是一个过渡段落,巧妙地运用生活中部分人的结局而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这是作者发自内容的忠告。这篇文章很重要的成就就是运用了比喻,把抽象的人生具体化。题目生命的问号即用了比喻,且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开头又以“有毒的树”喻生命中碰到的危机,很贴切、形象。最后又提到了那棵树,使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并以“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一句问话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