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53132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的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抒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文赋明确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互相统一中,得到了完整得表述。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咏”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答案】D【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它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题目,答题时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其中,A项错误在于:“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和“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不合原文意思。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不够的。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答案】B【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选自宋史苏轼列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诣:到。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3分)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A B C D【答案】A【解析】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答案】C【解析】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5分)【答案】(1) 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2) 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害”,译为“毁坏”;“急”译为“紧急,紧迫”;“虽”译为“即使”;“且”译为“暂且”。“用兵”,译为“打仗”;“解”译为“停战”;“数”译为“多”;“狱”译为“案件,刑狱事件”。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泊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题。(11分)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的,王安石时年32岁。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8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5分)【答案】以乐景衬哀情。首联以杨柳春风起兴,用春风里飘飞的万千杨柳反衬诗人心中的伤春之悲。奠定全诗悲慨的抒情基调。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 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诗中的哪些因素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答案】诗人心中复杂的哀愁引发了心中的退隐之意:客思之愁。诗人为官异乡,思乡之愁如春日里的杨柳,千丝万缕。寒食之哀。诗人清明回乡扫墓,沉痛哀悼之情化为倾泻而出的眼泪,如江水上涨。早衰之叹。“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色彩对比鲜明,隐含着诗人因操劳过度而未老先衰的感叹。为官之苦。诗人虽身居官位,一心推行新法,但阻力重重,处境艰难,丝毫没享受到“轩冕之乐”,却尝尽为官之苦。【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2)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解析】试题分析:要答好名句默写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 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B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C 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D 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E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答案】CD【解析】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6分)【答案】(6分)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两个要点,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描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答题时,可联系“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提炼性的概括。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6分)【答案】(6分)凭借凄清、冷寂的秋景来表现他的飘仙之气。通过“万里清秋”来展示他宽广博大的胸襟。依托中秋月来表现他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的情怀。(三个要点,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苏东坡描写了哪些秋的特点,表达出了自己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形象特点等这些方面组织答案。例如,“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借助秋的凄清来表现自己的飘仙之气;“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苏东坡就是借助万里清秋来展现胸襟的。“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表现了苏东坡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4)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答案】(8分)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用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答出,2点给6分,3点给6分)【解析】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东坡居士 林语堂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去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由此可见,造物主一定希望人以这副面貌出现。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C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D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E传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使得传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突出传主的思想品格。另外,本文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可于平淡中见深长。【答案】AC【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6分)【答案】(6分)“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和佛徒之间。他此时是一个被贬的人,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人空门,而且受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他选择做隐士。此刻的他,以“东坡居士”自称,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他以这段特殊的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辱,反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这体现出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解析】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东坡居士”的含义,从文本中筛选出与“东坡”“居士”相关的信息,然后提炼性的概括作答。首先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第二,阅读文本,找到对应语段去把握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转向宗教的原因以及划线语句“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的含义。(6分)【答案】(6分)苏东坡死里逃生后,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欲寻求心灵的真正安宁,于是,他转向了宗教。(2分)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与肯定。(2分)赞美苏东坡具有人道精神,在被贬遭难的时候,还心系百姓疾苦、,而且亲自奔走,通过救婴儿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宗教应该以救人渡生为宗旨,不如此,则毫无意义。(2分)【解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东坡的快乐,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分)【答案】(8分)苏东坡身体力行了宗教救苦救难的教义。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2分)林语堂举了许多事例来表现这一点: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做菜之乐。苏轼从庸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3分,答出三点即可。)启发示例:可以谈人要达观豁达,正确看待得失;人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做菜一样,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从细微处也可以品出快乐,甚至可以创造快乐;人要热爱劳动,才能真正享受收获的喜悦;人要有朋友,真挚的友情,朋友的陪伴、支持,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人要关心他人,能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人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喜悦,这才是生命的本真;人应该懂得收藏和珍惜点滴的快乐(3分)【解析】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第卷 表达题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创了如今的事业,后来者唯有兢兢业业努力进取,让它进一步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绩,才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B若是场合对象选择得不对,那么即便是演讲者准备充分,演讲有热情有内涵,而听众们也仍旧可能是满头雾水不知所云,进而失去对演讲内容的兴趣。C本次推广运用的新技术,各个部门都将可以尝鼎一膏,它将惠及各个部门,为各部门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使公司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D第一代独生子女恶衣恶食,事事都要挑三拣四的情况远远不及第二代严重,这样的事实让人担忧。在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出现已久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对象错。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不合语境。恶衣恶食:粗劣的衣着和食物。望文生义。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哈尔滨歌剧院拥有一座能容纳六百余名观众的紫丁香音乐厅,并负责管理哈尔滨市合唱艺术团和紫丁香舞蹈团,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B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一般在九月中旬前后开始,秋季运动会则一般在九月下旬举行,喜欢绘画或热爱音乐舞蹈又或者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们都可以一展身手。C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文字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现代人也多望尘莫及。D一到冬天,有的同学就借口交通拥堵、公共汽车久等不来、甚至路遇交通肇事为名,常常迟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表意不明。删去“前后”一词;C自相矛盾。“后无来者”与“现代人也多望尘莫及”相矛盾;D句式杂糅,删掉“为名”或改为“就以为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5给下面一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原来写实单一的图腾对象越来越不能表现各族不断融合而不断扩大后的共同体形象由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组成的综合体,族与族之间相互竞争最后获胜的氏族便以自己的图腾对象作为多个氏族的图腾随着氏族范围的不断扩大于是出现了表示不同部族的联合的复合图腾形象龙图腾A B C D【答案】C【解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6根据相关文学常识和所学课文内容,用屈原、陶渊明、苏轼的事例,仿照第二句的句式,在前后的横线上写三句话。(6分)_ ,_;面对荒漠雪原,苏武选择了固守;_ ,_; _ ,_。【答案】面对昏君佞臣,屈原选择了投江;面对田园自由,陶潜选择了弃官; 面对大江东去,苏轼选择了旷达。(写出一句给2分,三句全合要求给6分)【解析】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嵌入式仿写,仿写时注意和前后文之间的句式结构的对应,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7从下面这段文字中筛选出四个关键词,并按逻辑顺序排列。(5分)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书法 笔法 结字 章法(选对一个词得1分,次序正确1分)【解析】提取关键词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第二: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如要点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达标,是否字数超限等。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第三:出自原文原则。考生找到所谓的关键词应是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这是这类题有别于其他概括压缩型题型的地方。第四:次序固定原则。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因为所选的词语按照正确语序应是一个主谓宾单句,如果次序颠倒语意就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即使所选词语是正确的,但次序错了,也是要扣分的。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国学大师启功活了93岁,他一生无儿无女,早在生前,他就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两百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曾执教过的北京师范大学,而自己却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启功老人去世后,留下了满满一柜子遗物。大家以为留下的是一些珍贵字画文物古董,等柜子一打开,人们傻眼了,那是一柜子儿童玩具。原来,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事儿,就是玩儿儿童玩具。老人说:“哎,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当你饥饿的时候,你觉得最需要的肯定是面包;当你最寒冷的时候,你觉得最需要的肯定是棉袄;当你无家可归的时候,你会觉得最需要的肯定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然而,当你都拥有了这些之后,你还需要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成功?名望?金钱?人需要成功、名誉、金钱,难道错了?没错。但如果我们再仔细深入地想想,就会发现,它们只是人们需求的一种表象,一种载体。我们为什么需要成功?是因为我们需要喜悦和快乐!被英媒体称为“东方之星”的丁俊晖,八岁开始辍学进行封闭式练球,十几岁就取得辉煌成绩,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遗憾。他说他想要的人生应该是舒服的人生,应该是没有受到打扰和没有太多压力的人生。而他还没有达到这样的人生状态,他觉得还是很压抑。同时,他也很遗憾没有一个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由此看来,丁俊晖虽然成功了,但感受到的不全是喜悦和快乐,喜悦和快乐的人生才是他想要的人生状态。国学大师启功活了93岁,他一生无儿无女,生前就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人民币全部捐给了北师大,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他去世后,留下了满柜子的遗物,人家以为是什么珍贵的字画文物古董。等打开柜子,人们都傻了眼,那是一柜子儿童玩具。显然,启功老人追求的并不是金钱。至于名望,或许对于他这样一个才华出众,出类拔萃,品德高尚的人来说,也是无需刻意去追求的。启功老人说过: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找乐子。显然,启功老人对人生看得那么简单通透,人生就是为了活得快快乐乐,所以他到老了还保持一颗永远跳动的童心。王世襄是知名的文物专家、收藏家、大学者,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成就,自称是专业玩家。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课堂上他居然臂上架着大鹰,怀里揣着蝈蝈,这样的举动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王世襄在收藏、鉴定等方面赢得盛名,却依然我行我素,玩耍人生:秋斗蟋蟀,冬怀鸣虫养鸽飞放,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玩得不亦乐乎。他笑呵呵地总结自己玩耍的一生说:玩即学,学亦玩。他还说:我活下去,就是整天琢磨着怎样好玩,玩开心,不虚度,找快活的事儿做。王世襄老人活了95岁。由此看来,王世襄老人追求的确实不是什么成就,而是寻找生活的快乐。不管你追求什么,其实都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反省:这样做我快乐吗?不论追求什么,也应该顺其自然,树立小目标,收获小喜悦,收获自信,再确定较高的目标去努力。一边努力,一边审视自己,看看自己的潜质,问问自己的心灵,才能自信快乐的前行。收获小喜悦,小快乐,才去向更远大的目标进发,这样才是理智的。盲目的追求而忽视自己对快乐生活的感受,只能徒生苦恼而得不偿失。功名,金钱和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都将是过眼浮云,如果不能给人带来喜悦和快乐,求之何用?快乐的生活才是最值的生活!【解析】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