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知识整合与过手复习材料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5282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知识整合与过手复习材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知识整合与过手复习材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知识整合与过手复习材料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知识整合与过手复习材料教案一、哲学常识知识体系划分 内容“两板块”划分法“四板块”划分法教材内容 哲学常识1.辩证唯物主义 1.唯物论(回答世界“是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本质问题) 第一课全部内容,第二课客观规律性,第五课人的主观能动性2.辩证法(回答世界“怎么样”,即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全部内容3.认识论(回答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第五课全部内容,第八课第二节内容2.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4.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主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六课、第七课全部内容,第八课第二节内容 二、哲学常识试题设置的知识层次要求层次要求知识范围界定知识选择范围1宏观哲学常识或哲学道理(有时仅仅要求方法论)哲学常识全部知识2中观辩证唯物主义角度 (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角度) 唯物的辩证的角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两个角度)“两板块”中第一板块全部或部分3唯物论角度 辩证法角度 认识论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角度“四板块”对应知识4微观例如: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原理 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原因 联系的观点 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人生的价值原理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 群众观点 各板块中的具体知识5特殊例如:如何理解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坚持发展的观点 矛盾分析法 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特殊的方法论归纳总结三、考点整合与解读【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上册P14 P3740 P140141 ) 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哲学产生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具体(科学)知识 世界观知识 哲学知识基本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即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产生、本质、特点角度揭示哲学的内涵)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 哲学与世界观、科学的关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误之分,哲学科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一定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定是哲学。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正确或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一定有哲学。3 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知识是一般与特殊(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具体知识是哲学形成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对具体知识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不一定是促进作用)。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二是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思维能否认识客观存在。 2 原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和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承认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那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承认意识能反映物质,在认识世界中就坚持了可知论。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 唯物主义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些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水、火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而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而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也有能动作用;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2 唯心主义类型: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神的意志决定的。)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对立哲学上的两大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比较分歧表现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观点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内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它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学习目的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板块:(辩证)唯物论本部分共5大主要原理,4个特殊方法论或知识点【知识点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 上册P613 P20 P60 ) 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自然界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1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客观的性?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人们改造自然物只是改变了其具体形态,自然物客观的属性与规律不会因人对自然物的改造而消失。2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3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提高人类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尊重自然规律。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唯物论原理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唯物论)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客观性原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承认社会的客观性,认识和尊重社会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如何理解社会的客观性?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现象(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1 哲学中“世界”层次划分 物质世界 自然界世界 人类社会 客观存在 精神世界 人类的意识 - 精神现象 - 主观世界 2 观念、思维、意识、精神的关系比较观念思维意识精神区别内涵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观念即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脑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维是指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唯心主义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而唯物主义则把精神看着是和意识、思维同义的概念来使用。外延一般指理性认识的结果。包括理性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包括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状态。用法如:“观念支配行动”、“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人是要有精神的”等。多数情况下,四者不能互换,否则,就不科学或不符合语言习惯。联系相对物质而言,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第二性的。 它们存在包含关系。精神包含意识、思维、观念;意识包含思维、观念;思维包含观念。 都具有能动作用。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比较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含义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客观存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相对面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外延仅指物质现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除物质现象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如,他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人的思想是物质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前者是将“物质”与“意识”相比较而言的,后者是将物质的“运动”属性与它的其它属性(如: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相比较而言的。3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永恒的、抽象的、不生不灭的,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变万化的、有生有灭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寓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表现。4 关于世界的本原与本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但不能说成第一位和第二位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知识点三】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上册P1438) 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含义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不能说成“大脑”)中的反映。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唯物论原理2】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与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唯物论原理3】意识的差异性原理【唯物论原理4】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论)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或根源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如何理解意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只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射,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对世界所特有的主观反映形式。 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受到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主观状态的影响,因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具有个体意识的差异性。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主观观念的东西。意识类型按性质分: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按反映程度分:感觉与思维 按时间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未来的预测意识的差异性原理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主观原因: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并不完全相同。要求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来观察事物。意识的能动性原理(首先表现)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突出表现)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重视精神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世界的可知性:因历史条件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只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某些阶段、领域、方面。 因人们实践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地提高,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深化,扩展和推移。可见“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详见意识能动性原理中“突出表现”)什么是意识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探索,追求真理;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1 “使主观符合客观”即“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不能把“使主观符合客观”说成“使客观符合主观”。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不可把意识、政策、科学理论、人民的愿望等作为出发点】 原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是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措施:总要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说: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客观实际的具体性。 要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全面性,坚持全面观点。 要把握多个事实组成的客观实际的总和,注重客观实际的整体性,坚持联系观点。 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注重客观实际的变动性,坚持发展观点。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 认识论、价值观角度思考 要反对主观主义。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区别:“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前者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正确反映;后者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质,与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知识点四】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下册P1-10 上册P7678)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什么1.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也称为人的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2.表现: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想”。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具有的精神状态。3.特点:目的性、计划性、预见性、创造性【唯物论原理5】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唯物论)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论)如何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为什么1.哲学依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体原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于现象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指导实践活动。 事物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 这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战胜困难、挫折、失败的需要。怎么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规律的客观性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表现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 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使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坚持用矛盾观点、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看问题。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推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2 如何利用规律: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3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区别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为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哲学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实事求是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的要求。层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和一般前提,它处在较为一般的层次上;“实事求是”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对“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了扩展和深化,它们处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侧重点对立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它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实事求是则要求研究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它的对立面包括两方面:一是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二是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观点。现实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具体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是逐步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要解放思想、反对僵化,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实际中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联系二者都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 注意:是“客观规律性制约主观能动性”,不是“主观能动性制约客观规律性”。2 单独运用此原理解答主观题,常按三层次作答。第二板块:(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 6+6+9 =21大主要原理;3+2=5个特殊方法论或知识点【知识点五】 联系的观点 ( 上册P4758 ) 六大主要原理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联系的作用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联系原理1】联系的作用原理【联系原理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可先表述含义)【联系原理3】联系的客观性性原理【联系原理4】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原理【联系原理5】因果关系原理 【联系原理6】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三层次)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或表述成“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1 普遍性表现: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后者否定了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和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联系客观性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客观联系中来把握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条件性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具体的不同联系。因果联系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它现象产生,任何现象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区别: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 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形:因果关系链中,在上一关系中是原因,在下一关系中是结果,反之亦然。 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特征事物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理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 要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含义从静态来理解,是指事物有机统一体和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从动态来理解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一些学生往往忽视动态理解的情况。原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主导地位。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整体都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当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学会优化结构。【知识点六】 发展观点 ( 上册P5971 P7280 P119137 ) 六大主要原理;三个特殊方法论或知识点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运动观原理运动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发展原理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发展原理2】发展的观点原理(注意先表述发展实质)【发展原理3】发展的原因原理(四层次)【发展原理4】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总+四层次)【发展原理5】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原理6】发展的规律性原理(发展)如何坚持发展的观点(发展)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发展)培养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和方法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要坚持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静止与运动的关系原理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暂时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坚持运动与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发展含义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都是发展,只有上升性的、向前性的、进步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观点原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如何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发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不忽视外因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源泉、根源、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事物的性质由内因决定、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是分别相对于外因、普遍性、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而言的。 2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非常重大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关系,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先有内因后有外因”、“内因决定外因”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相统一的观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促成事物变化发展,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保持事物性质,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1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2 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地经过“量变 - 质变 新的量变 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3 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当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发展趋势道路途径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要支持新事物,看到光明的前途。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辨证地否定,批判地继承,即“扬弃”。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发展规律性详见资料P4知识点四培养创新精神哲学依据唯物论角度: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辩证法角度:发展实质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认识论角度:认识是变化发展的。要深化、扩展认识、推移认识。重要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不断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与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分不开的。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措施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实现事物的发展。 要善于看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拥护和支持改革事业,积极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大胆革新,勇于创新。【知识点七】矛盾观点(全面的观点) (上册P86-113 ) 九大主要原理;二个特殊方法论或知识点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矛盾内涵矛盾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或趋势,也称为“斗争性”。 2 统一(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或趋势。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3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矛盾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4 哲学上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间的矛盾”的层次不同,它是对万事万物矛盾共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矛盾原理1】矛盾的作用原理【矛盾原理2】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与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矛盾原理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原理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原理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与抓主要矛盾原理【矛盾原理7】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矛盾原理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矛盾原理9】矛盾分析法包括哪些方法(矛盾)如何坚持全面的观点(矛盾)矛盾特殊性有哪些表现?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矛盾观点,坚持两分法。 运用该原理分析事物关系可三层次作答:原理总述,并交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分析斗争性 分析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如何做到一分为二?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不回避和掩盖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矛盾的客观性含义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能回避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理论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意义: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表现 A、B、C变式作答, D.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含义共性是指同类事物中每一个体都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叫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个体所具有的状态、属性、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特点(不管其它个体有还是无),也叫矛盾的特殊性。 凡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一语言环境中,普遍性特指“共性”,特殊性特指“个性”,这与前面所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不同。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认识事物)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开展工作)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要求我们从特殊性当中概括出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要求我们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1 注意:普遍性寓于(存在于) 特殊性之中,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是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2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同。3 正确的认识秩序与科学的工作方法: 认识秩序: 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科学的工作方法:特殊到普遍 普遍到特殊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分析:“从群众中来”是“特殊到一般”的工作方法,“到群众中去”是“一般到特殊”工作方法。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必有也只有一种矛盾为主要矛盾,至少有一种矛盾为次要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进程和方向)。要求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含义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要求看问题要看主流。 矛盾双方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看问题不忽视支流。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选择方法:看矛盾数目(多种矛盾主次矛盾;一种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意会法(办事情主次矛盾;看问题,涉及事物性质、评价矛盾主次方面) 关键词法(重点、重中之重、中心、关键、要务、着力、“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主次矛盾;性质、本质、主题、主流、基本面、辨方向、识大局、占主体、从总体上说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含义懂得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办事情时,既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办事情时,要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原理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要求办事情、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分解使用)矛盾分析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第三板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四大主要原理;三个特殊方法论或知识点【知识点八】人的主观能动性该知识点既可在唯物论中使用,也可在认识论中使用。详见知识点四。【知识点九】认识 ( 想 ) (下册P1234)知识整合与解读主要原理与特殊方法论含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积极能动的反映。 ( 注意:认识与意识区别 )【认识论原理1】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认识论原理2】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认识论原理3】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层次阶段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比 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阶段认识的低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2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表象就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脑中再现出来的这一事物的形象。根本任务根本任务1.是什么(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为什么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程度、水平来说,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可靠,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1 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只能说“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2 现象与本质、规律的比较比较现象本质规律区别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同类事物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易消失的东西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同一本质可以有多种现象表现,同一现象在不同场合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 3真象与假象关系的比较比 较真象假象区别含义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指那些以否定方式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举例苹果落地的现象月亮在晚上发光的现象联系真象与假像都属于客观范畴,都是客观的东西,是本质的表现形式。4 假像与错觉关系的比较:比较假象错觉区别含义不同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间的矛盾。所属范畴不同假像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 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联系假像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像迷惑的结果。5 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联系理 论 认 识 系统化 正确 反映 正确 反映 科学理论真 理 系统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区别: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真理的客观性上看,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从世界的可知性上看,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来面目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结。任何客观真理本身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的成分、颗粒,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合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相互转化。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也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参见“知识点三”认识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3.怎么办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前提。 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关键。 认识的两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的过程与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如此反复,是认识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要遵循认识规律,在实践中获取、检验、深化认识,并以正确认识指导实践。1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比较分析综合含义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重要性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事物。正确方法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有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综合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联系矛盾分析法是贯穿分析与综合思维过程的核心。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原因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其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故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比较合理想象创造性思维含义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的一种思维能力。是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作用合理想象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和其它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要求要善于发现问题 要敢于超越 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要正确对待灵感与顿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