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5183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一、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具体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各种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3、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组成: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过程一般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神经中枢发生抑制,则神经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区别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二、兴奋的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3)传导特征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生物电的传导)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载体就是离子通道蛋白。另外,恢复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就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和内膜上,且电流(正电荷移动方向)必定是从外膜流向内膜。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4)信号变化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3、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4)脑干:呼吸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交叉控制: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