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17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5129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17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17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17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17讲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教案 新人教版【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备考指要】1关于城镇化进程问题,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的兴起,并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在历史上长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其消极作用日渐突出。要准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并联系现实:农、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体现和标志,科学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自主学习】考点1 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_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2)秦汉时期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_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3)隋唐时期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_问世。(4)宋元时期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_为代表的“商帮”。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_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_,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_等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_。唐朝:_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_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_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形式朝贡贸易特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目的:宣扬_,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萎缩a.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b.表现: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考点2 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_。基本特点a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b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c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瓦解a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b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d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_,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抑制土地兼并a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_。b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_;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c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2“重农抑商”(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_等问题。(2)主要表现战国时期:_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西汉时期:_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_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_;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表现明朝:_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_政策。(3)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_。【重难突破】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2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3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4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迁移应用】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代大都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A B C D2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D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迁移应用】3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4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 B C D三、“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时代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相同点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维护封建统治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重农抑商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闭关锁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以巩固封建经济首先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依“滋扰生事”;再次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迁移应用】5“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使中国与世隔绝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 B C D6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四、中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比较1相同点:(1)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于同一时代产生,西欧产生在1115世纪,中国在明朝中后期;(2)都产生在沿海或沿江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地区;(3)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开始衰落解体。2不同点:(1)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只是出现于江南个别地区和个别手工业部门,而欧洲产生途径更广泛,既有城市手工作坊转化为手工工场,也有商业资本的重要作用。还有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2)社会环境不同,中国封建制度发展顽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政府压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欧洲封建制度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容易突破封建主义束缚兴起发展;(3)结局和影响不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来,形成强大的历史潮流,推动欧洲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冲击着东方落后制度,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封建主义扼杀,止步不前,拉大了与欧洲的差距。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迁移应用】7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B自耕农主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典例剖析】1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 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 B C D【剖析】汉代草市还没有出现,排除即可。均符合题干的要求。【答案】B2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行,上下相诈,公田不治。”该材料表明( )大国争霸,原疆界打破 周朝礼制破坏 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 井田制瓦解A正确,不正确 B正确,不正确 C正确,不正确 D正确,不正确 【剖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决这类题型要求我们能迅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 “周室既衰、政令不行、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公田不治”,等结合教材即可得知此其为井田制的瓦解。【答案】D3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贸易不发达 D重农轻商的思想【剖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材料的确切含义。题干材料的大意为:置办产业,要以购买田产为主,市廛、典铺则在其次。这种投资理念反映出时人重视农业、贬低商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答案】B4对比图2与图1,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图1图2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剖析】中国城市功能在唐朝和宋朝发生重大变化。唐代城市中,“市”与“坊”,也就是市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市场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到了宋朝,“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明显放松。故选A。【答案】A【巩固演练】1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份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了(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2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 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5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公室将卑,大夫皆富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天不边,道亦不变A B C D6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7齐民要术序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6世纪前南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C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状况8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 ) 自然经济的产物 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 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 B C D 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10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xx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高考真题】1(xx福建卷)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xx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3(xx四川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4(xx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参考答案:【自主学习】考点1 1官府控制商业 重农抑商 柜坊和飞钱 交子 徽商和晋商2市令或市长 草市 景德镇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扬州、成都3丝绸之路 广州 海外贸易税收 泉州 国威考点2 1国家 按亩纳税 商鞅变法 封建统治 均田制2劳动力 封建统治 商鞅 汉武帝 资本主义萌芽3抗清斗争 明太祖 闭关 资本主义萌芽 世界潮流【迁移应用】1C 2C 3A 4D 5D 6B 7A 8C【巩固演练】1D 2C 3A 4A 5A 6D 7C 8C 9B 10B11(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3)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4)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高考真题】1【解析】B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2【解析】C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3【解析】D 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4【解析】D 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