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5031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 显露出 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 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 :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 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六、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板书】(用幻灯片或可见表现效果较好)我与地坛史铁生 去雕饰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突然残废 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 陷入人生困境 显本真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生存还是死亡 生命自有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情趣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永恒之景 生命永恒 太阳、雨燕 成为心灵家园 之美 孩子的脚印、苍翠的古柏夏雨的气息、秋叶的味道第二课时一、导入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五、作业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板书】 理解儿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母亲 担忧却不敢表现 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 儿子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我与地坛练习题 【课内四基达标】1.下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拗(o)口 印把(b)子 骠(pio)勇 湖泊(p)B. 山大(di)王 都(d)市 一撮(zu)儿毛 牲畜(x)C. 称(chn)心 茶几(j) 冠(gun)心病 补给(j)D. 拂(f)袖而去 丢三落(l)四 看(kn)管 博闻强(qing)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荤腥 饮鸠止渴 舔犊情深 明火执仗B.嘉奖 惹事生非 卓荦不凡 同仇敌忾C.阑珊 弄巧成拙 误入岐路 谈笑风生D.招募 鬼斧神功 要言不烦 鞠躬尽瘁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梁教授曾经百病缠身,久治_,参加冬泳两年,不但诸病全消,而且身强体壮起来。(2)因市政建设和旧城改造需要,将拆迁塔岭路居民住宅,对该地居民实行_安置。(3)父亲虽非专业,但见博识广,他在外国文学上独到的见地,往往令专业人士_。A.不治 异地 侧目B.不愈 易地 刮目C.不治 异地 刮目D.不愈 易地 侧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对自尊心特别强的人的初次错误,批评不要太尖锐,隔靴搔痒,点到为止就行了。B.刘毅和王鹏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他俩是同乡,两小无猜,场上配合非常好。C.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D.在春游之中,她并因为自己年近“耳顺”就兴意阑珊,她像我们一样年轻。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税务稽查小组清查“四丁广告公司”的偷税漏税问题,局领导决定必须严肃查处。B.激光致盲武器的问世,就如“有矛必有盾”一样,反激光致盲武器也便应运而生了。C.记者了解到,宋将军的两个弟弟和妹妹的后代在津生活,便前往对他们进行了极其有价值的采访。D.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缴获的战利品中的日方1/50000军事地图,拿来同敌军作战地图比较,明显不如对手。6.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A.黄鹂中的黄鹂的形象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的象征。它那“尖利而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B.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凝聚了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篇散文。C.朱光潜,中国美学家,安微桐城人,别名孟实,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艺录西方美学史文艺对话集。D.美国著名学者房龙的宽容序言是自序。7.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虽然兵多将广, ,想取胜怕也困难。A.但摆布不周密,即或对手再弱,由于纪律松弛B.但摆布不周密,不能严明纪律,对手即或再弱C.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即或对手再弱D.即或对手再弱,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8.问号表示疑问末尾的停顿,反问句的末尾一般也用问号,下列句子的问号表示问且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的处境如何,以什么途径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B.塔克拉玛干沙漠,究竟是“生命的禁区”?还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希望之海”?C.那些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人,面对孔繁森的光辉形象,难道不感到羞愧吗?D.“对老百姓消费生活来说,降低关税有什么影响呢?同学们。”在政治课上张老师提出了这个热闹话题。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悬崖边的树雷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这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了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A.“奇异的风”内涵丰富,引人联想,象征人生道路上不应有的挫折打击。B.悬崖边的树“寂寞而又倔强”,使人联想到不屈不挠的战斗者的形象。C.无论怎样倔强,身体也要“留下风的形状”命运无法抗争的无奈。D.“奇异的风”无法改变树的性格,挫折打击无法改变展翅飞翔的理想。【能力素质提高】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作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就要运用思想。语言和思想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生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互相推动着。就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来,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b地涌现出来。(甲)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乙)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丙)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重点?(丁)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会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烦意乱。这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虑的时刻。有两种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只会是失败。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时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暂时把它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粗细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c,文从字顺,内容和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10.文中1处原文共有下面五个句子,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种是( )(1)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碎的想法。(2)我并不打什么腹稿。(3)有一个大致的轮廓。(4)一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5)也许经过一番组织。A.(2)(4)(5)(1)总之(3)B.(3)(1)(5)(2)总之(4)C.(2)(1)(5)(3)总之(4)D.(1)(3)(5)(4)总之(2)11.文中a、b、c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章,从所列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序号填入表格中(1)滚滚而来(2)字斟句酌(3)兴会淋漓(4)源源不断(5)信手拈来(6)意到笔随(7)刻意雕琢abc12.“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来的,应把它还原于原文中甲、乙、丙、丁哪一处?答: 13.文中加点的两个“它”字,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 14.作者不完全同意那种“相当流行的看法”。其原因是什么?答: 15.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答: 阅读下面文章,做文后题目。乞丐(俄)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含着泪水的小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个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我伸手搜索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肮脏的、战栗的手,“请原谅,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冰冷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呵,兄弟。”我明白,我明白,我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恩惠。16.小说开始,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乞丐哪些特征?说明了什么?答:_。17.作者为什么要说明“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答: 18.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答: 19.乞丐为什么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答: 20.我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什么?答: 21.作者以“乞丐”为题的深意是什么?答: 22.作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答: 【综合实践创新】23.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多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评论改为_。24.阅读下面语段,简要说明广告语使用的具体效果。“雪碧”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为产品作了准确而独特的定位,其广告效果在于:(1)“晶晶亮”说明产品:_。(2)“透心凉”表示产品:_。25.作文毕业班照毕业照,摄影师让学生列队站好后,把眼睛闭上,待焦距光圈调好后,再把眼睛睁开,这样照出来的照片没有一个眨眼的,而且个个炯炯有神,同学们感触很深,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吗?请就此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自拟题目,体裁不限。参考答案【课内四基达标】1.A(B xch,C gungun,D ff)2.B(A鸠鸩舔舐C岐歧,D功工烦繁)3.B(“不治”一般指不可救治;“不愈”指没治好;“易地”指换地方;“异地”指另外的地方;“侧目”指斜着眼睛看,形容又怕又恨的眼神;“刮目”指另眼相待,有赞扬意)4.D(A隔靴搔痒:说话办事,写作等未抓住关键;B两小无猜:男女幼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不避嫌疑;C下里巴人:战国时,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泛指通俗普及的文艺作品)5.B(A“清查”一词后加“出的”二字,方能明确“严肃处理”的对象;C“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的后代”表意不明;D“拿来同我军作战地图比较,明显不如对手”结构混乱)6.A7.C(A项将“即或对手再弱”插在中间,使语意割裂。B项前两个分句未能构成结构相同的“整句”与C项相比欠佳;D项的第一个分句位置不当,使语意割裂)8.C9.C(错解了诗的基调)【能力素质提高】10.C11.(3)(4)(6)12.乙13.一样,都是指文意。14.他认为,在写作说理文时,语言总是随思想生发而变化的,只有表达结束,思维才能停止。15.指形式和内容,详略与主次。16.特征有容貌、衣着、伤口;说明了乞丐的凄苦可怜,需要帮助。17.表明作者对乞丐真诚的同情和不能帮助他的内疚。18.(1)应该帮助而未能帮助的愧疚;(2)人格上对乞丐真诚平等地看待。19.作为乞丐,他自然得到过别人不少的物质上的帮助或施舍,但极少有人真正把他当人看,给他以人格上、精神上平等的尊重。对于他来说,“我”给予他的恰是他的世界里非常难得却又十分渴望的。20.理解及精神上的回报。21.“双关”,老人是乞丐,在现实中的我于精神方面未尝不也是一个孤独、少有人理解的乞丐,“我”的人文主义思想渴求理解和支持。22.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切和理解,展示了高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境界。【综合实践创新】23.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花虽不艳,然而为果之绝24.(1)不含色素,无害人体;(2)极好的解渴效果25.作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