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954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2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荆轲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各部分的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一)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写刺秦王的准备工作。1.作者是将荆轲放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思路提示:黑云压城,气氛紧张的情况下荆轲出场了。2.荆轲与太子丹的对话,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思路提示:勇而有谋。3.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思路提示:准备工作找信物、找利刃、找助手。详写找信物,略写找利刃,略写找助手。次要情节一笔带过,详写找信物更能表现人物勇敢果断、擅长心计的性格。4.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思路提示:分歧:准备信物;疑其改悔。这些分歧说明太子丹只是想利用荆轲为其卖命,并非真正了解荆轲。人物的性格:荆轲在这次冲突中,突现出刚毅、深沉、重义轻生的性格特征,太子丹无端生疑表现了他的轻率、浮躁。(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写易水诀别。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思路提示:表示生离即成死别,亦是对荆轲义举的激励。2.易水壮别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路提示:歌声由悲凉到慷慨,凝聚着荆轲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生与死的搏斗,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3.易水辞诀这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思路提示:易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使他的形象活灵活现、生动感人,颇富立体感。我们掩卷回思,其人物和场面犹栩栩如在眼前。(三)课文的第三部分是写秦廷行刺。1.“年十二”就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勇士秦武阳在秦廷上竟然“色变振恐”,这对刻画荆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思路提示:对比,表现了其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2.在千钧一发之时,荆轲是怎样掩饰过失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思路提示:“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3.荆轲与秦王此时在力量的对比上展开了一场怎样的较量?思路提示:你死我活的斗争。4.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思路提示:说明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绘形传神,有力地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旁若无人的英雄本色。5.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路提示:有力地突现了荆轲沉着勇敢的特征,使这位悲剧英雄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二、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思路提示: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挽救燕国的危亡和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三、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代哪些有名的刺客?查阅相关资料简析这些刺客的事迹。思路提示: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刺客是荆轲、专诸、聂政、要离。“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四、阅读于易水送人咏荆轲,回答后面问题。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骆宾王对荆轲持什么样的态度?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思路提示: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等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骆宾王在易水送别朋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荆轲虽然已经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像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着对他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咏荆轲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2.陶渊明咏荆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分析掌握荆轲的形象。思路提示: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现存的陶渊明集中,咏荆轲诗仅此一首。因为此诗以较长的篇幅,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荆轲的侠义精神,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又因为一反诗人的那种冲淡静穆的“田园诗”的风格,显出“金刚怒目”的另一种神态,透泄出诗人心系功业、壮怀激烈的另一种怀抱,特别移人视听,动人心魄。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从陶渊明的此类诗作中窥出诗人的潜在心声。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诗的重点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做了必要的铺垫。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诗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对句,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强烈地渲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心知去不归”脱胎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概,预示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剧结局。易水壮别,作为全诗的重心,写得有声有色,气氛浓重,情景如见。清人张潮对此品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状易水,萧森之气凄然。”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的飞盖入秦和秦庭一击。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必要绘声绘色地实写行刺的细节,诗人着力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的刻不容缓、义无反顾的慷慨赴死气概。最后,诗篇以四句深沉感叹托意作结。惋惜之余,表达出由衷的钦慕。“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荆轲刺秦,事隔千载,诗人“馀情”绵绵,感慨良深。结语看似平淡,但平淡的抒怀之语,以其隐约的弦外之意,传达出诗人沉潜的豪放之情,千载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引起知音者的心灵共振。清人蒋薰评论此诗说:“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鲁迅先生从咏荆轲这类诗作中,看出了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另一种形象,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我们认为,陶诗中呈现出的冲淡静穆和金刚怒目的两副面孔,其实就是儒家恪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的两面映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