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 孔孟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895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 孔孟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 孔孟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 孔孟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 孔孟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1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参考答案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第一,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孔子令门人言志,最赞许主张闲雅的曾皙;二是孔子对于衣食都很讲究。孟子则是“凡事紧张”。作者引了孟子的三句话,说明孟子深为民不聊生的危局而忧心忡忡。第二,在性善、性恶论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作者透视孔子论“仁”的言论,证明这一点。孟子则主张性善论,作者反复引用了孟子性善论的言论。第三,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作者一连举出四个例子。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作者一连举出五个例子。2孔孟的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参考答案 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1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提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情)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2“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提示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思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1.正音应读 不读苗圃 瀑布 蹊跷 菜畦 小憩 关卡 接洽 悭吝 掮客 荨麻 天堑 嵌入 踉跄 憔悴 2.词语辨析(1)从而进而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前因后果的关系。例: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进而:表示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递进关系。例:必须首先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进而解决文化生活问题。(2)虽然即使虽然:只表示让步,不表示假设,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后与“可是、但是”等词呼应。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例:即使你亲自去,也仍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1“凡事紧张”在文中的意思是( )A.孟子不如孔子有坦荡宽阔的胸怀。B.孟子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C.孟子生活简朴,经济一直紧张。D.孟子与孔子在个别事上也有一些矛盾。解析 整段文字说的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的差别点,就是对国对民的忧虑与否。答案 B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差别问题。B.这段文字肯定了孟子的思想态度,否定了孔子的盲目乐观态度。C.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清晰。D.这段文字引用两位圣人自己的话阐明观点,增强了行文的可信度。解析 对于两位圣人的观点态度,作者没有然否。答案 B3下面一段文字是课文中的一段话,它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参考答案 孔子对于恢复过去的社会秩序表现出满腔热忱。(本题答案不拘泥上述说法,意思对即可。)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即“怎么做”。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它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1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解析 C项在原文第二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文中的“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一句可作答。答案 C2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解析 D项在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答案 D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B.“人化”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解析 D项在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正确的说法:“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答案 D箴言名句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相同,都是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而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意之句,如“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意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愤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意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之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训)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扩大,而不能用道来扩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原意不合。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一、语言基础(36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空kn 空腹 空旷 架空 司空见惯B.种zhn 变种 品种 种子 刀耕火种C.劲jn 劲头 鼓劲 苍劲 遒劲有力D.占zhn 占用 占据 占卜 独占鳌头解析 B.“刀耕火种”的“种”读“zhn”;C.“苍劲”“遒劲”中的“劲”读“jn”;D.“占卜”的“占”读“zhn”。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禅宗伫立风烛残年柳岸花明B.犀利累赘惭愧汗颜各自为阵C.饿殍暮蔼礼尚往来草菅人命D.孤傲怪诞超凡绝俗根深蒂固解析 A.岸暗;B.阵政;C.蔼霭。答案 D3对下面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A.天民: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慰藉:安慰。芸芸众生:一般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B.福祉:幸福。戚戚:忧惧的样子。改弦更张:指更换手中的弓箭。C.甫定:刚刚安定。妩媚:形容女子、花木姿态的美好可爱。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而能说中要害。D.谲诈:奸诈。释怀:消除心中的挂念。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解析 B“改弦更张”:喻改变计划、方针和办法。答案 B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散会的时候,厂长把他留下来研究技术上的问题。(2)明天,全省中学生篮球赛在省城举行,你和小明去吧。(3)他正愁没人帮他解决这个难题,这时老师来了。A.尤其一起恰巧B.特别一齐恰好C.尤其一齐恰好D.特别一起恰巧答案 D5填入下列句子中最恰当的词语是()(1)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2)改革开放,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不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3)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相关的各方来支持自己,否则就会遭到当时持不同政见者的反对。A.终生难免利害B.终身难免利害C.终生不免厉害D.终身不免厉害答案 A6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应该珍惜现时的每一分钟,否则,就会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B.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人们都认为这人太傻。C.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头换面是不能济事的。D.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解析 A.“蹉跎岁月”:光阴白白地过去。B.“千载难逢”:形容机会难得。C.“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改内容。与句子要改变内容实质的意思刚刚相反。应换为“改弦更张”才恰当。D.“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答案 C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篇报道里,赵小东说,拥有同样的阳光、空气、水以及一切有益的东西,未必都能长成参天大树。B.据欧洲媒体报道,美国已经拒绝了伊拉克提出的可以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员参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工作。C.将于xx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属于综合性博览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每次会期6个月。D.我们坚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奔小康这个宏伟蓝图,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解析 A.“阳光、空气、水”跟“一切有益的东西”属并列不当。B.缺宾语,应在“工作”后加“的建议”。D.不搭配,“提出”改为“绘就”或“蓝图”改为“目标”。答案 C8下列句子的理解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A.她没有找到爸爸和妈妈就回家去了。B.刚才我看到他一个人还在车上写字。C.要研究米卢,就要看他的每一场比赛。D.目前已经有几所民办学校宣布倒闭。解析 A.有两个意思:没找到爸爸,跟妈妈回家去了/没找到爸爸和妈妈,自己一个人回家去了。B.有两个意思:把字写在车身上/他在车里面写字。C.“他的每一场比赛”有两个意思:作为教练员所指挥的每一场比赛/当运动员的每一场比赛。答案 D9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1)登山俯视华尔登湖,湖面即呈高空的天青色;但自近处观之,近岸泥沙可见处的水面却微近橙黄,渐至湖上,复为嫩绿,则又浑然一色暗碧。(2)大海分东西南北派系,不管深沟山涧小溪,统统相容相通,所以她才能气势磅礴,汇成汪洋,。如此依次转浓,迨至湖心深处迨至湖心深处,如此依次转浓润泽四方,造福人类造福人类,润泽四方A.B.C.D.解析 句“依次转浓”与前面写颜色由近到远前后相接,语意连贯。句是由小(四方)到大(人类)的顺序。答案 A10下面括号中是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出有误的一项()A.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道德行为”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道德习惯”是自然而然、不需意识支配的行为方式。从境界来说,后者要高于前者。)B.普希金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这些令人伤感的对象一经成了诗歌和绘画的题材,往往就会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以最高的美学享受。)C.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是说,对像孟子和四书这样的书也不能都信其内容真实可靠。)D.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威福”是指做官时的威风给人的幸福感、成就感;“闲福”是指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像庄周这样的人有心如止水般宁静闲适的幸福感。)解析 C对“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解有错。答案 C11下列是对课文中的诗句格言的理解与评析,有错的一项是()A.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回忆往事带给人的快乐与有新的发现一样,让人感到愉悦。B.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希望对方不要忘了自己,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D.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意思是:只有不断地追求才能显示出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解析 D此句应理解为:不断地追求奋斗能给人以不尽的希望和动力,它比到达目的地即占有真理更能使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答案 D12下面是对课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B.苏轼,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品集为苏东坡全集。C.庄子,名周,战国人,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成语“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出自庄子。D.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为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解析 B“南宋”应为“北宋”。答案 B二、阅读理解(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4分)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13文中画线句“清洁的精神”的意思该怎么理解?请简要回答。(5分)参考答案 庄子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和品格的高洁的精神。14文中加点的“深夜”和“心灵月亮”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5分)参考答案 比喻;分别比喻“污浊的社会”“独立的文化精神”。15在作者看来,庄子的心灵世界有着两面性,请写出这两面。(4分)参考答案 表面“无情而坚强”;内里“最多情而最虚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0分)创造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在科技、学术、文化领域缺少整体创新态势久矣,这个事实近年已被越来越痛切地感受到,而且,稍有文化感知能力的人都能判断,再过些年,事情将会更加严峻。我在考察世界各文明故地时认识到,很多文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疲疲沓沓地固守千年,而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就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现在,显然又面临着这样的时刻,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担忧。国际间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突然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已经衰退,他们总是投注极大的努力来摆脱这种危机,常用的方法是向文学艺术求援,力图从那里借取创新的激发点,激发起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当然,他们的这种求援举动也常常奏效。但在很多情况下,文化活力还比不上科技活力、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的活力。有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情况,连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学也活力减退,出现了刻板陈腐的惰性结构,那就越加让人悲哀了。基于上述感受,我十分赞成一些朋友提倡的作文“新概念”,并对国内十大家著名晚报共同发起的首届“晚报杯”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拍手叫好。这次创新作文大赛开展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足以证明把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训练提前到中学教育阶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时代的潮流。大赛组委会选了一些作文给我,我读了一下便觉得满目清朗,心情愉快。它有三个共同的优点:首先是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不是指所写事情细节的真实,而是指写作者生命的真实,这后者比前者要胜万倍。文章的苍白来源于生命的苍白,无聊的生命写出了苍白、无聊的文章,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生命和文章的关系,阻断了生命对于文章的灌溉渠道。这种情形的产生,与以前很多年间给文章堆积了太多外在的职能有关,不可深责写作者。现在我们提倡创新,首先就是把阻断了生命的渠道疏通,然后才谈得上其他方面。我看眼前这些文章多变化,多数都是天真烂漫、任性直率,时时因不拘常规而警策,处处因鲁莽突兀而可爱,常常因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而显得有趣。这种真实生命的直接流泻当然又是既多元又放松的了,因此纸页间充满青春的笑意。光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对文化转型期的前途保持乐观。16文中说“基于上述感受”中的“上述感受”是指什么?请至少写出三条。(3分)参考答案 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缺少创新。在现在的历史关键时刻,创新能力决定民族存亡。著名科学家常常从文学中借取创新能力。文化活力常不及科技、经济等活力。中小学文化课活力减退。以上只答三点方可。17“一不小心露出假胡子下的稚嫩肌肤”是比喻说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个比喻本意想说明什么?(3分)参考答案 形象生动有趣,是真实生命的直接流泻。本意想说明:本来年轻而试图装扮老成。18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指想象能力、突破能力和构思能力。B.作者认为本次作文大赛的三个优点是:真实、天真烂漫、任性直率。C.作者认为文章与生命的关系是:生命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命的流泻。D.作者高屋建瓴,在时代的广阔背景下论述了“创新才有希望”的道理,发人深省。E.本文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并不用严密逻辑推理取胜,而是以优美生动的文笔见长。解析 B项中的“天真烂漫、任性直率”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并非“大赛”的优点;E项“不用严密逻辑”有错。答案 BE三、语言表述(10分,每小题5分)19下面句子叙述不太通顺,表意不甚明确,请修改。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吃大锅饭现象等严重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参考答案 前一句缺主语,应在“政企”前加“的”,让后面的“问题”作主语。后一句,不搭配,改“阻碍”为“挫伤”(或“打击”);或者在“积极性”后加“的发挥”。20将下面的一组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去年的冬奥会在美国盐湖城举行。中国队的杨扬参加了1000米和1500米短道速滑比赛。她在这两项比赛中夺得了两块金牌。参考答案 中国队的杨扬在去年美国盐湖城举行的冬奥会1000米和1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夺取了两块金牌。(还有其他的改法。)四、作文(3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白血病患者,生前立遗嘱要把自己的角膜捐献给需要光明的患者。得到了光明的患者生前留下遗嘱,临死前把身上可利用的器官捐给所需要的病人,使生命在他人身上传递。也许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奉献的行为,但是每个人却常常看到、听到甚至接受他人的帮助。请以“爱的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空白超过半页以上的,加栏目“意犹未尽”。因策划人找的材料字数有多有少,如果用5”字能排开则可以;如果字数太少,用5号字可以排开的话,则用5号字;如果字数太多,可以减小一字号,用6号字。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马寅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