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论语》十二章课件1 冀教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881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9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论语》十二章课件1 冀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论语》十二章课件1 冀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论语》十二章课件1 冀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先后提出建议,将中国教师节由9月10日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 朱奕龙认为,以孔子的诞辰作为中国的教师节,将赋予教师节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一到教师节就能想到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这对学生、教师和公众关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第一章,分析文义,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亦 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 (名词作状语),复习,通“悦”,愉快,顺承,转折,生气,也是,了解,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从,志同道合的人,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章,分析文义,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我,每天 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谋事,转折,却,转折,却,诚实,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相交诚实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按时复习了吗?”,第三章,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通“又”,顺承,迷惑,疑惑,独立做事情,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超过,规范,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了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课文探究,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章,分析文义,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顺承,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做,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第五章,分析文义,子曰:“学而 不思则 罔,思 而不学则 殆。”,转折,却,迷惑,转折,却,有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第一章主要讲学习方法、乐趣和做人的态度。 第二章主要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分析文义,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贤德,忍受,简陋,分析文义,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第七章,分析文义,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指学问 和事业,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分析文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分析文义,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饭 名词作动词,粗劣,冷水,胳膊,顺承,乐趣,对于,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 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在其中,顺承,跟从、学习,优点,缺点,他们,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 斯 夫, 不舍昼夜。”,河,流逝,这,指河水,舍弃,分析文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普通人,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属于个人修养,第十二章,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并列,坚守,恳切,仁德,并列,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课文探究,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是从个人修养上讲的。,成语: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疏饮水,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总结,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一词多义,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懂得,一词多义,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顺承,并列,它的,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