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宋 濂,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宋濂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生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背景资料,知识链接,1.重难字 嗜学( ) 叱咄( ) 俟( ) 负箧曳屣( ) 皲裂( ) 媵人( ) 衾( ) 烨然( ) 缊袍( ) 廪稍( ) 冻馁( ),sh,检查预习,jn,yn,yn,s,du,qi x,qn,ln,y,ni,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通“披”,穿),3.古今异义 古义:借。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 “真”相对。 古义:跑。例:走送之。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假,走,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兵。 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卒,再,汤,4.一词多义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动词,到达)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名词,书籍) 撰长书以为贽(名词,信),至,书,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道,质,5.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名词作动词,动手;名词作状语,用笔)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乱麻做的袍子;穿着破衣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6.文言虚词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介词,因为) 生以乡人子谒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助词,的) 之 弗之怠(代词,指“笔录”这件事)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7.文言句式 倒装句 弗之怠。 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8.重点词语解释 致:获得。 游:交游。 降:减。 舍:止息之处。 日再食:每日提供两餐。 馁:饥饿。,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作者讲述自己青年时代读书之艰辛、用心之专一。 第二部分(4):运用对比手法,将当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自己当年艰苦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 第三部分(5、6):点明文章主旨,勉励马生应更加努力学习。,整体感知,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文中哪一句话? 余幼时即嗜学。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幼时读书的刻苦? “家贫”,买不起书,于是只有靠借书来读。“手自笔录”“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说明幼时学习条件差,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明时间抓得很紧。,内容探究,3.从第1自然段看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借书、笔录,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多以书假余”。 因为作者守信用,每次都按时还书(“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5.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 观点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时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 观点二: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6.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自己的缊袍敝衣对比,突出成年后求学生活的艰苦和信念的坚定。,7.今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8.作者从哪几方面对马生进行了赞扬? 首先赞扬马生贤能而擅长学习;接着赞扬马生文章写得顺畅通达;最后赞扬马生求学问师的态度谦恭。 9.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1.品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用了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与艰难,生动地表现了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品味赏析,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文章第4自然段写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第1、2自然段作者自叙昔日学习的艰难,层层对比,推导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如在推导出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是因为其用心不专的结论时,作者做了以下对比,极具说服力量:,写法探究,“廪稍之供”“葛裘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的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的对比;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与“未尝稍降辞色” “叱咄”的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和“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对比。,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食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作者的志趣。,拓展延伸,劝学(节选) 荀 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当今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总 结,结构图示,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对比 说理劝学,致书难 求教难 奔走苦 从师艰,今之诸生,有凡所宜有之书 有司业、博士为师 无奔走之劳 无冻馁之患,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