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22察今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4596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22察今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22察今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22察今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322察今2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教学设想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教学时数 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教学过程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二、解题(作品介绍)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和“预习提示”第二段。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三、检查预习情况1.通假字“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益”通“溢” 释义:涨水。“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契”通“锲” 释义:刻。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四、词句讲解: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A B C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因(缘故、根据、凭借、方法等)”;“用来的”等等。 “虽犹若”为转折复句,意为“即使也还是”。“者也”判断句式。五、请三名同学口译1、2、4段,师生共同补正。六、讨论“预习思考题”,引起学生对本文“中心论点”的争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在学生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同学们谈了各自的观点,摆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强求统一,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设喻、举例,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这一论点。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七、集体朗读14段。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2.思考:全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二考虑。3.熟读课文。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检查上一课作业;赏析写作特色;总结并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检查订正“思考和练习”三、四。二、讨论课文的论证结构。1.提问:请大家先画出文中表明“论点”的语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本文提出的“论点”共三个:论点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为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摆出了两点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年代久远,“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几经增删,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论点二,应“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对此,作者的理由雄辩有力:“先王之所以为法”为什么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因而“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举了“审堂下之阴”、“见瓶水之冰”、“尝一脟肉”这三件生活常事为喻,说明“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今人之法,应该“法其所以为法”。也就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人着想的;当今制订法令制度的人,应效法先王的做法,从当今人出发,为当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应“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讲述了“荆人袭宋”(“循表夜涉”)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办任何事情,特别是制订国家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论点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者先从反面说明死守成法不变则悖,而“悖乱不可以持国”,点出“适时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为进一步论证这一论点,作者以“良医”“良剑”“良马”为喻,说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而改变;又以“刻舟求剑”为例,讽喻不顾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之人;最后以“引婴投江”为证,嘲讽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以上三个论点的分析,也可分而论之。)关于论证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2.提问:从以上讨论分析中,断定哪一个论点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呢?学生讨论,两种意见各执一端。教师概括:我个人看法,还是“论点三”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贴切些(不同的意见允许存在)。“论点三”是在“论点一、二”论述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这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三、写作特色赏析:1.指名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三段。2.提问: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 的。四、教师总结: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五、集体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有节奏,有感情。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和练习”五2.补充练习(1)填空: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当今的实际情况)。阐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课文中的原句是:A(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B(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全文论述的主旨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列举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三个故事,还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等三个比喻。吕氏春秋亦称吕览,该书成于(秦统一天下之前或战国末)。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并简述活用的理由。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答案:前一个“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名词“法”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并带宾语“先王之法”,故活用为动词。)为其不可得而法。(“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连词“而”的后面一般不能连接名词,而是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故活用为动词。)犹若不可法。(“法”,名词用如动词,效法、取法。因为名词“法”受助动词“可”的修饰,故活用为动词。)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因为后面带了宾语“以近知远”,不起修饰作用,故活用为动词。)使人先表澭水。(“表”,名词用如动词,设立标志。名词“表”带省略了介词“于”的补语“澭水”,并作“人”的谓语,故活用为动词。)军惊而坏都舍。(“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崩塌。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本来不带宾语。这里“坏”后面带了宾语“都舍”,使宾语“都舍”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故活用为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