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沪教版第四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4267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沪教版第四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沪教版第四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沪教版第四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沪教版第四册一、教学目标 l、知识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二、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一)导语 讽谦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谏,进谏,疏,是-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机,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可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日渐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谅,本文是其中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 (2)谗邪 (3)拙恶 (4)谬赏 (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 (2)知止以安人 (3)思谦冲而自牧 (4)江海下海川 (4)乐盘游 (6)慎始而敬终 (7)虑雍蔽 (8)证身以酗恶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 明确(1)克制,(2)使安宁。(3)虚;养,(4)居于之下。(5)以为乐。(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选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12)来;而;因为;用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几乎全用排比、对偶句构成,但也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错杂其间,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 先说排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在内容上,前后有推理的关系;在形式上,作者连用两组排比句,串连而下,气势充沛,似乎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 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 再说对偶。如第一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振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何,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分而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再说反问。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在内容上,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在形式上,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得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结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骇,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谈起来气势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析原因,末段问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