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3707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xx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李乃清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王澍: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周刊: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王澍: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周刊: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王澍: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周刊: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王澍: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周刊: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王澍:愈演愈烈。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周刊: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王澍: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周刊: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王澍: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作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改的事情。周刊: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王澍: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待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答: _2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_3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6分)答: _二、(xx常州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18分)丁西林:奇妙的混合体徐百柯一伙年轻的戏剧爱好者去赴名震剧坛的丁西林先生的茶会。他们一路上直担心,不知道丁先生的客室有多大,方容得下这十来位喜欢演剧的好动的客人。谁知道按着门牌找去,却在“陈列的尽是仪器的大实验室”中见到了这位戏剧前辈。那是1940年的一天,丁西林的正式身份是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他的工作,就是在那样的实验室中;而戏剧,十几年来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然而仅凭这个业余爱好,丁西林就成了“独幕剧圣手”“中国现代第一位喜剧大师”。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称:“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丁西林早年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同时对萧伯纳等人的戏剧非常着迷。1920年回国后,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后来担任北大物理系主任,直至1948年。其间曾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这一统筹全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职位。1923年,物理学家的处女作独幕剧一只马蜂问世。剧本机智的对话、幽默的风格一时脍炙人口,广泛上演。时人评论:“在五四以后不久,看到好几种初期的通俗剧和闹剧,浅显易晓,忽然看到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便觉得突出同侪,耳目为之一新。”来拜访的那伙年轻人,从发表的那些喜剧作品里去设想和寻觅这位作者时,也许会把丁先生猜成是修长的身躯,活泼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时而会爆发出一两句轻松的使你发笑,时而又会溜送出一两句隽永的使你回味,总之,该是位非常风趣的人。孰料,恰巧相反,我们的丁西林先生是矮矮胖胖的身材,一派严肃的神态,俨然一位老成长者的风范,实实在在是位冷静的学者。年轻人和丁西林聊起来,于是顺理成章,正像是物理学似的,丁先生所要求于演员之演技的是清淡、平易,循着生活的自然法则进行。近八年来,这位著名的戏剧家只看过五场戏,结果就给年轻的演员们下了一个总结过火。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他不喜欢夸张,因为喜剧的笑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应是“会心的微笑”。所以他一贯地走着那条清淡的路子,他的喜剧全都选取最朴素、最微妙的一点,来揭示人生的真谛。他的北京的空气,不曾渲染北京的富丽相,也不曾涉露北京的暗涩面,可是却生动地把活在那氛围里的人们圆滑的心态完全表达了。写得那样清淡,只觉得就像北京的空气,原本就是那么无所谓地摸不着边际。丁西林在他的名剧妙峰山中题词:“献给国立北京大学,并纪念蔡孑民先生。在他的直接领导之下,我替国家社会服务近二十年,从未厌倦。”好一派严肃与庄重,毕竟是研究员、所长、总干事、物理学家。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答: _5丁西林在研究物理的同时能够从事喜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答: _6丁西林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_三、(xx淮阴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18分)未“出世”以前的雨果阿黛尔富歇我现在手中有十几本维克多(雨果)在学塾里写的诗稿。在日期最早的一本目录下面有注:NB参看第十一本目录。那年是,1815年,作者这时13岁。当时作诗的风气极盛,人人都作诗,连脾气阴沉沉的老师窦谷特也作诗。但是他不鼓励学生作;反之,他觉得学生和他做诗敌,有些不成体统。然而,我们的儿童诗人有两个同谋:一是皮斯卡拉;一是他们的母亲。雨果太太素来主张放任教育,听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志趣自由发展,不加阻止。维克多最初写的诗,可以说都算不得诗,既不押韵,又不合节律。孩子没有导师,不懂韵律。写了诗,高声朗读,觉得不妥当,就修改,重写,直到不觉刺耳为止。他们一步一步暗中摸索,自己渐渐学会了节律、顿挫、押韵和阳阴交错韵。但是,他的诗兴到了哥尔第埃学塾才热狂起来。窦谷特用严师的目光和尤其敏锐的诗敌的目光,监视着维克多。他用拉丁文,用数学,占尽了维克多的时间。但这都无济于事。他只能强迫维克多准时上床,准时熄灯。但维克多却用夜里的时间来寻诗觅韵,拉丁文也成了他的同盟。白天教师命令他读熟的贺拉斯的短歌和维吉尔农事诗,到了夜里,维克多便一首一首译成法文。在哥尔第埃学塾的三年,他写过各式各样的诗,甚至还写过一篇滑稽歌舞剧。这些诗,他读给母亲、皮斯卡拉听,皮斯卡拉老是发表意见,读了诗,认为好或不好,就下评语。维克多还有一个比皮斯卡拉更严厉的评判者,那是他自己。每换一个抄本,他的鉴别力增高了一步,他便把旧本子烧掉,因此这里缺了十一本。他后来重读这些旧诗,今天划去一首,明天划去一首。有一个本子,在第一页上,他写道:“大雅君子不妨一读此中未曾划去的作品。”里面是全部划掉的。一个写过许多战事剧本,并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家,写悲剧绝不止一篇,他正向着戏剧创作方面发展。这首先由于他天生的文才,其次由于伏尔泰戏剧作品的引诱。这时他已经15岁了。当时,有一个半月刊叫文艺保守派,每期都有维克多的诗和散文,内容带着十足的保王色彩。但是,在文艺保守派和抄本里,把标准放宽些还可以搜集一些值得一看的作品。看了这些诗文,就看见了诗人日后的作品的雏形和样本。在最后一个抄本,也就是说,在最好的一个抄本的第一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出世以前干下的蠢事。”一一在这句话上面画着一个鸟卵,鸟卵里边有一些不成形状的难看的东西,下边写着:“鸟。”如果有人想看一看鸟儿在卵里形成的经过,并且认为那里边已经看出鸟儿飞翔的开始,请端详一下这个卵吧。(选自雨果夫人回忆录,有删改)7如何理解维克多雨果画的鸟卵?(6分)答: _8本文表现了雨果的哪些个性特点?请作简要概括。(6分)答: _9简要说说雨果的写作之路给了你哪些启示。(6分)答: _四、(徐州高三考前信息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18分)国商张謇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含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含了哪些内容。(6分)答: _11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6分)答: _12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 _五、(扬州中学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8分)陈寅恪和钱钟书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节选)胡晓明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是杜甫。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与历史实录。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这是一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谈艺录与管锥编中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心得。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细末、修辞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时被我们分享。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句的解释为例。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陈的说去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补充说:“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为合理入情。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阔释真谛。由此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象、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材料做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象能力。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陈寅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理论。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13陈寅恪诗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答: _14解释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答: _15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答: _热点题型阶段检测(五)(时间:90分钟满分:94分)一、(xx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河上柳废名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地催。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真真反变!连木头戏”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阴,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咿呀,我”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那鸦鸦正笔直地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地起皱,渐渐地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地唱:“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从此老爹更尽量地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杨柳一年茂盛一年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密叶就好,不伤那大”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驼子妈妈的灵屋放。老鸹自然是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不消说是归家晚了。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还是驼子妈妈想得”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坝上警锣响屋背后脚步声“陈老爹!赶快!快!”地保敲门。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我的”“老爹!好睡呵?今天呢?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霹雳一声,杨柳倒了,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晴空。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1925年4月(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短篇小说,有删改)【注】 木头戏,俗称木偶戏。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1小说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分)答: _2陈老爹为什么对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得意极了”?(4分)答: _3小说的叙述看似有些时空错位,但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请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6分)答: _4小说中“杨柳”这个意象反复出现,请联系全文探究这意象包含哪些意蕴?(6分)答: _二、(xx常州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雨中的鸣鹤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丰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老街有两条,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自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淅沥春雨中的鸣鹤非常宁静,宁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在深巷里的回音,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在这里竟然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一直以为宁静是一种品格,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宁静的感染力。走在弄堂里的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光隧道,不再浮躁,只是觉得行走在这巷子里心里很宁静,仿佛人生就该如此,不便回头,不可回头。没有了喧嚣,曾经有过的繁华已经远去,只留下恬静;曾经商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与世无争,那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它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古镇不同,它没有周庄浓厚的商业味道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老街里边有许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长长的弄巷幽深幽深,走进去之后,转了个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再拐弯又是一条弄堂,这样三转两转就会在弄堂里迷路,不过不要紧,那里的人都淳朴,随口问一声,那老大娘竟然起身领着我转出那深深的弄堂,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弄堂最宽不过两米,有的仅容一人通过。巷子似乎终年都是潮湿的,高高的马头墙上那斑斑驳驳的苔痕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如果仔细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墙上那些被雨水侵蚀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生长着的小草。那些墙面上的苔痕给鸣鹤平添了许多古朴的印记,我想那些印记承载着太多的风霜雨雪,它们也应该是鸣鹤历史的组成部分吧?漫步在幽深的弄堂里,从一条弄堂转到下一条弄堂,停停走走,这样的行走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外。不知道眼前这弄堂是不是诗人笔下寂寥的雨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是否在这里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刚才替我领路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吧!一路上不尽的烟雨缠绵着。淅淅沥沥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那雨滴恬淡得像一串串轻盈跳跃的音符连缀成梦一般的旋律,落在或跨或卧的桥上,落在缓缓移动的伞上,落在那鱼鳞般的瓦上,落在庭院里那三两棵芭蕉上。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墙脚却是清一色的条石,那青色的条石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支撑起了那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据说那老房子原来前面都有廊棚相连,走在长长的廊棚下就免去了日晒雨淋。遗憾的是那长长的廊棚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却是随处可见,还有那一爿爿门板店铺还招引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不经意中,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了浙东名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来过这里,他的清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1942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纪念石碑。解放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恢复现状。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5请简要概括雨中鸣鹤的特点。(4分)答: _6文章第段写到周庄,有什么用意?(4分)答: _7第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6分)答: _8结合全文,试阐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丰富内涵。(6分)答: _三、(xx苏锡常镇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18分)难以逃避的选择张天行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正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选自2014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9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_10(1)解释文中的“走进去”“跳进去”的含义。(4分)答: _(2)说明引用冯友兰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分)答: _11结合文章标题,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6分)答: _四、(xx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18分)娓娓与喋喋余光中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如果有一种电脑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至于说话而成艺术,一语而妙天下,那是可遇而不可求:要记入世说新语或约翰生传才行,哲人桑塔耶纳就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他所指的贵族不是阶级,而是趣味。最常见的该是两个人的对话。其间的差别当然是大极了。对象若是法官、医师、警察、主考之类,对话不但紧张,有时恐怕还颇危险,乐趣当然是谈不上的。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有口才,甚至也不必都能健谈:往往一个健谈,一个善听,反而是最理想的配合。可贵的在于共鸣,不,在于默契。这世界如果尽是健谈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个健谈的人都需要一个善听的朋友,没有灵耳,巧舌拿来做什么呢?如果是几个人聚谈,又不同了。有时座中一个侃侃健谈,众人睽睽恭听,那人不是上司、前辈,便是德高望重,自然拥有发言权,其他的人就只有斟酒点烟、随声附和的份了。有时见解出众、口舌便捷的人,也能独揽话题,语惊四座。有时座上有二人焉,往往是主人与主客,一来一往,你问我答,你攻我守,左右了全席谈话的大势,也能引人入胜。最自然也是最有趣的情况,乃是滚雪球式。谈话的主题随缘而转,愈滚愈大,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这种滚雪球式,人人都说得尽兴,也都听得入神,没有冷场,也没有冷落了谁,却有一个条件,就是座上尽是老友,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良宵苦短,壁钟无情,谈兴正农而星斗已稀。日后我们怀念故人,那一景正是最难忘的高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毕竟愈来愈快,无所为的闲谈、雅谈、清谈、忘机之谈几乎是不可能了。“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在一切讲究效率的工业社会,这种闲逸之情简直是一大浪费。刘禹锡但求无丝竹之扰耳,其实丝竹比起现代的流行音乐来,总要清雅得多。现代人坐上计程车、火车、长途汽车,都难逃噪音之害,到朋友家去谈天吧,往往又有孩子在看电视。饭店和咖啡馆而能免于音乐的,也很少见了。现代生活的一大可恼,便是经常横被打断,要跟二三知己促膝畅谈,实在太难。剩下的一种谈话,便是跟自己了。我不是指出声的自言自语,而是指自我的沉思默想。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相,需要性格的力量。唯勇者始敢单独面对自己;唯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一般人的心灵承受不了多少静默,总需要有一点声音来解救。所以卡莱尔说:“语言属于时间,静默属于永恒。”可惜这妙念也要言诠。12文中分析了哪几种谈话?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6分)答: _13请分别解释“娓娓”与“喋喋”在文中的含义。(6分)答: _14文章结尾所引卡莱尔的话,如何理解?有何作用?(6分)答: _五、(xx南京田家炳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18分)生死道情痛悼老友葛洛同志臧克家我是感情炽烈而极重友谊的一个人。离开朋友,生活就觉得淡漠,这种心态,老而弥笃。对于被我视为身心双健的知心好友葛洛的突然逝去,我悲伤,我惊骇,我控诉死神草菅人命,它是否酒喝多了,看到“七十三”三字【注】,就醉眼蒙眬地大笔一挥,在生死簿上抹去了葛洛同志的名字!葛洛同志,总是“自我感觉很好”,不注意体检,险恶病情,来势凶猛,一发现,已经回天无力了!我想到医院去看望他,但又迟疑。去,就是死别。我是个心脏病患者,见到垂危病人,相对凄然,情况难堪。得到他逝世的消息后,又自悔自怨,只能用双眼泪水做事后的补偿了。同时,老友们的亡故,使我深感“此身虽在堪惊”!人,虽然已经一去不返了,但几十年相交的往事,如雾如烟,缭绕在我的心间。我与葛洛同志交接,从一道负责诗刊工作开始。我挂空名,他干实事。他工作仔细认真,一丝不苟,有他把关,我完全放心了。毛主席诗词正式出版前,征求意见,我考虑再三,草拟了二十条意见,在电话里把情况对他说了,他回答:“我完全同意,是否再加上三条,成为二十三条?”出书后,毛主席采纳了其中的十三条。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一个三八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身上带着永不褪色的“延安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我只引一件事作为佐证。十几年前,他参加了支援坦桑尼亚的工程队,一去何止经年,生活艰苦,工作难度大。这个队,因工作出色,受到当事国的赞扬,为祖国争得了很大的荣誉。归国后,见了面谈起这件事,他脸上没有半点得意情态,只淡淡地说:“是艰苦点,工作完成了。”我没看到他写出国情况的文章。三十多年来,葛洛同志从事编辑工作,我很少看见他发表作品。他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生活积累很丰富,他手下的那支笔,也是简练而峭拔的,但他不写文章以飨读者,甘愿经年伏桌,为人作嫁,不为名缰利网所诱惑牵引,以自己的双肩作阶梯,令许许多多无名作者踏着它登上了文坛。可贵的是,他并不以此傲人而沾沾自喜。他的人格、性格、风格,全表现在其中了。人际关系,有的,经常见面,但觉不近;有的,心近而形体却很远。我与葛洛同志的关系属于后者。一年中,仅仅见到一两次面。每逢春节,老朋友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兴致高,话说起无头无绪。他从不说这个长,道那个短,但他不是好好先生。谈到一些不正之风的时候,他的气愤形于面色,发出“岂有此理”的不平之鸣。谈到一些赏心乐事,他也会天真地大笑不止。上了年纪,好想往事,念故人。多少知己好友舍我而去,我没有写点什么纪念他们,因为提起笔来,“欲说还休”。悼念葛洛同志,我破了例,因为:痛悼死者,行自念也。(有删改)【注】 孔子享年七十三,孟子享年八十四,故谚语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15文章第段画线句刻画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请问作者流露出了哪些情感?(6分)答: _16在你看来葛洛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6分)答: _17文章结尾,作者说自己一般不写悼文,可最后还是破例写了这篇文章,你如何理解?(6分)答: _四、写作重点练考点集训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详细分析】问到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它所在的位置来思考作答,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因为是访谈录,第一段自应介绍被采访人。从结构角度来说,第一段多为引出下文服务。答案介绍采访对象的身份、建筑理念和成就。让读者对采访对象有个大概了解,为下文的采访内容作铺垫,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2【详细分析】要注意题干的指向。是“在建筑方面”,就不要涉及其他内容,“观点”则主要从周刊的问话来寻找王澎的回答内容。答案建筑应该和普通人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建筑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中国建筑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应该盲从西方。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在乡村,传统的乡村建筑状态是中国未来理想的建筑状态。互联网时代,大城市不再需要,建筑更加平民化。3【详细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外国人差不多”,意味着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对自己的传统陌生无知;“是另外一个国家”。说明中国的传统的东西正在丢失,亟须保护和传承。答案我们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珍视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需要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取地保护。我们要宣扬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中医理论、广州骑楼、西关建筑文化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和思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4【详细分析】首先要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然后根据题干找到答题范围,筛选出关键信息,最后归纳整合。本题的答题范围为第段,将分散在这两段的相关信息整合一下,分项概括出其特点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准确。答案机智的语言、幽默的风格。经过理性的思考。耐人寻味。用朴素而微妙的一点揭示人生的真谛。5【详细分析】本题的答题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