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568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优化设计 大纲人教版第5册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解析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参考答案 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2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参考答案 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作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子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象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使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如何理解这段话?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提示 这是考查对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的意义的理解。我们已知“月亮”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而庄子则因为具有高洁精神而成为守住这种文化精神的“树”。这句话是说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高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设问、移用等修辞手法。“月亮”是比喻纯洁的心灵、独立的文化精神。树在“看守”月亮,拟人。“心灵月亮”,移用。“深夜”既从月亮而来,也比喻社会的黑暗,双关。人们“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指人们在物欲横流的黑暗社会中迷失自己。1.常见常用字形的分辨 2.正音应读 不读姓区 奇葩 琵琶 澎湃 蹒跚 河畔 抨击 披衣 土坯 媲美 骈文 血泊 解剖 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1如何理解庄子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要从作者前文所引胡文英的话中找答案。“蛇的冷酷犀利”说的正是其“看穿”的一面,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鸽子的温柔宽仁”则是说明其“未能忘情”的一面,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2庄子为什么“热肠挂住”却“冷眼看穿”?参考答案 这是由庄子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生活的时代,诸侯残忍,世界黑暗,天下污浊,他虽对天下苍生充满同情,但自知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不是他个人用书生的秃笔便能斗争的,只好冷眼相看。3试概括作者对庄子的风格的评价。参考答案 作者对庄子的风格的评价可用荒唐、偏激、怪诞、孤傲来概括。4加点的三个短语能否换位?为什么?参考答案 加点的三个短语不能换位,因为这三个短语写的是读者的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子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琉璃 余秋雨一条用黑色的木板砌成的长长甬道,里里外外全是竹子,杨惠珊女士和张毅先生找了这么一个地方和我见面,我一走进去就觉得飘飘浮浮,神秘得不知身在何处。他们慢悠悠地告诉我有关琉璃世界的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点不可思议。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的司机神情木然,一直定睛看着杨惠珊,最后忍不住悄悄地问我:“这位女士怎么这样眼熟?”我轻声回答:“整个亚洲都认识她,主演过一百多部电影,金马奖影后、亚太影展影后。”他吃惊了:“真是杨惠珊?”我平静地点头。杨惠珊刻骨铭心地演尽了人世百态,突然受到另一个世界的感召。她向亿万双期待着她的眼睛挥挥手,飘然远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一点别的东西。终于,她发现了琉璃世界的灵光闪烁。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她早已习惯于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创造的材质,但是,人类的身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材质吗?未必。为什么上天让她又看到了另一种材质,可以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这比用人体表演人体更空灵、更高贵、更诗化。既然看到,就放不下了。她远涉重洋,尽倾资财,遍尝磨难,只想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去塑造、去捧持。一度,她身边堆满了烧坏了的废品,废品由财富转换而来,财富由生命转换而来,种种转换全成了废品,种种废品连成了废墟。在失败得毫无希望的废墟上,她不茶不饭,静守静思,决不离去,直到奇迹终于出现。青烟散去,炉门打开,慢慢冷却,细细逼视,哦,成了。她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国际美术界的极大注意,这没有使她过于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她听一位日本学者随意提起:这种工艺在中国汉代之前就已经成熟。真的吗?杨惠珊急速转过身来,迷惑地眺望起遥远的黄河流域。原来还以为是法兰西文化的骄傲呢,居然在异国他乡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找到了自己远年血缘的印证。这就终于理解,为什么自己会毫无理由地对琉璃世界如痴如狂,为什么以前毫无雕塑经历和冶炼经历只凭自己的摸索便取得奇巧配方。也许是接收到了几千年前发出的秘密指令,几千年都是失传的荒原,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那天杨惠珊突然读到药师琉璃光本愿经时并没有太大吃惊,因为她觉得本来就该如此。经文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果然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任何一段历史都太粗糙、太混杂,都需要烧冶,烧冶历史的结晶,烧冶历史的琉璃,而历史的琉璃就是文明。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在历史变成琉璃的同时,生命也变成了琉璃。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于是,当冲天的烟雾飘散之后,有一双纤纤素手在仔细捡拾。她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的坎坷和辛酸,只是深知既然经历了那么多,我的这一炉应该不同于汉代的那一炉,我的这一炉烧进了更多的历史灾难,理应用现代语言把它们升腾为更大的仁爱和慈悲。金手指天,诸佛列位,宏愿庄严。杨惠珊的琉璃世界已经成为一种奇瑰的精神仪式,很让国际同行震撼。这种冰清玉洁的仪式,这种纯净明澈的震撼,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其力量早已远远超出案头摆设之外。杨惠珊今后的计划如何?她不企盼明确的远景,只愿意在琉璃世界中专注修持,享受挫折,直至化作泥土,来肥沃历史和现实的荒原。1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里的“另一种材质”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作为“创造的材质”甚至胜过人类的身体?参考答案 “另一种材质”即指琉璃。因为它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内外明澈,净无瑕秽”,亦可比人体更空灵、更高贵、更诗化。2文章从一开头就极力渲染一种神秘色彩,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琉璃的神秘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 从以下几方面表现:主人公曾拥有的显赫声名和对琉璃的痴迷;她无师自通,烧制琉璃大获成功的传奇经历;琉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意在表现主人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著,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感召力。3在第十段画横线的句子里,“两重窑变”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两重窑变的成果,是人类真正的珍宝”?参考答案 “两重窑变”指“生命变成琉璃”和“历史变成琉璃”。因为人们历经坎坷以后升华出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历史在演进中产生了人类文明,这些都弥足珍贵。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选取一位成就卓著的艺术界人士为故事的主人公,是因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故事,更能唤起人们的猎奇心理。B.第五段里,反复强调主人公的财富和生命都转换成了废品,是为了突出烧制琉璃的艰难,同时突出主人公对琉璃世界的痴迷。C.第七段中说的“在异国他乡拾到了一部依稀的家谱”,是指在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中意外发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D.作者强调主人公的“无师自通”,又说她“也许是接收到了几千年前发出的秘密指令”,这样写,是为了宣传一种虔诚的宗教精神。E.文章的最后五段,意在提醒现代人认真思考,坦然面对历史和现实,应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拥有更博大的襟怀。答案 AD读庄子之一苍蝇与蝴蝶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可以用官场和民间来划分。官场中又分在朝和在野:在朝者信奉法家,在野者力主儒家。也许有人会说这错了,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中国的文化就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好像没法家什么事。可是要知道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伟业靠的是韩非的法家酷刑,后世的帝王将相对此不会不有所领会。“罢黜百家”本身就是法家专制思想的体现。马可波罗到中国后曾诧异于国家拥有庞大的常规部队却不用来开拓疆域,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爱好和平。可他不知道中国的部队是用来管家务事的,“攘外必先安内”,在朝者的骨子里其实从没放弃对法家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儒家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他们在专制统治下缓解对立局面的一个骗人的幌子。而在野者却把这个幌子当成了救命稻草。他们身处民间却心向官场,早就不甘与草民为伍,所以他们极力宣扬儒家的“君臣之礼”以讨好在朝者,期望就此踏入官场,一步登天。然而,他们所处的地位毕竟有些尴尬,很容易因为野心的流露而受到在朝者无情的打击,甚至是镇压,于是他们就又不得不摆出一副清心寡欲的嘴脸,冒充清高的道家之士,以所谓出世的态度来寻求入世的机会。由此可知所谓“独尊儒术”只是一块被用来两头遮羞的破布,是官场中遮蔽真相和裹藏幻想的道具,时间长了难免散发出腐臭的气息。由于民间裹着破布的假道学多了,真正的道家思想也就难免处于弱势,找寻道家精髓就成了件颇为不易的事。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庄子,一位真正安贫乐道的逍遥派,尽管他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比起那群两眼只瞧着腐肉的苍蝇可爱多了。庄子喜欢谈论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被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是:懂得了死,生就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他开始谈论老子的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叫三声而出。老子的弟子们都责怪秦失,说他不像话。秦失却反过来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真正懂得老子。他说:“是(喜生恶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大概也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吧!既然死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痛苦悲伤就是庸人自扰,显得多余了。不要说对孔子守孝三年的礼,就是对墨子的三天之礼,庄子都觉得多余。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高兴得不亦乐乎,世人惊异也实在是对他的生死观不够了解的缘故。既然死不足悲,那么生又何喜呢?在庄子眼里生不过是一场梦。“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与后世所谓人生若梦不同的是:庄子的梦是因为觉得生死归一,都是物化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梦为蝴蝶,享受浪漫带来的快乐;而后世的梦却是由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悲观得不是遁世就是寻死,全然做不到笑看风云。因此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眼光实为深远。认识完生死,我们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为什么不易施行了。正如庄子自己的比喻:他的思想是大鹏鸟飞临于九万里之上,蜩和学鸠焉能理解,即便理解又焉能施行之。无法施行,这世上难免就会多一些扰人的苍蝇,不过偏偏有些苍蝇非要给自己安上蝴蝶的翅膀,你想想斑斓美丽的蝴蝶盯着一块腐臭的烂肉大快朵颐,多恶心啊!读庄子之二间世哲学与孔子从人世出发归结出本原性的道不同,庄子和老子都是从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出发得出道的核心思想,因此两人在道的观念上基本一致,但他们在对道作用于人世的途径的看法上却很不相同。鲁迅在汉文史纲要中说:“然老子尚欲言有无,别修短,知白黑,而措意于天下;周则欲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也就是说老子借天道阐发政见的意图很明显,而庄子则以批判和否定人道为目的,大有另辟蹊径来解读人世的想法。应该说出现这样的区别与庄子身处的历史背景有一些关系。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唯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地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按“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地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地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在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以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著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的“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地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浙江考生(xx年)我愿把祖国比作一棵树,然而她必须扎根在人文素养的土壤里,只有这样才能根深叶茂;我愿把祖国比作一艘船,然而她必须树起人文素养的风帆,只有这样才能乘风破浪;我愿把五千年华夏文明镌刻在那高大的丰碑上,让人深知,它的基石是用人文素养筑成的。当博大的儒家思想熠熠生辉的时候,我们的汉王朝正以其雄厚的实力,向世人昭示着她的风采、她的英姿。当人文主义的火炬投向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启蒙思想的光明驱散蒙昧主义的黑暗的时候,先进的欧洲人把人类引领进新的时代。自从新文化运动将“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中国,到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一起带着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元。可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却又出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怪现象,实在令人深思。城市中,鼓足干劲奔向小康的人们,却在大搞“形象工程”挺拔高耸的摩天大楼掩饰不住内心的空虚,金碧辉煌的亮灯工程也遮不住纸醉金迷下的颓唐。然而某些领导人却管不了这些,为着“显赫”政绩沾沾自喜。他们或许能搞活经济,却不懂“莎士比亚”并非洋酒的名字,“丝竹”也不是“竹笋炒肉丝”的雅称。他们始终弄不明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确切含意,如此这般,又怎能领导人民走向“全面小康”?充斥在网络文明中的这一代人,当我们被庸俗低级的趣味所包围,开口闭口“美女经济”,动辄就去看“人体彩绘”的时候,当我们不再知道朱光潜和他的谈美书简,不再知道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的时候,当红楼梦也要改名为清宫性爱秘史才卖得出去的时候,那么我们仅有的精神家园会荒芜成什么?“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需要你,用你的火花点亮我们心中的灯。“德先生”,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需要你,用你的锋刃披开沿途的荆棘。“德先生”,我们需要你!崛起的中国更需要你!点评 当我们的发展走到事关成败的十字路口的时候,当我们的发展走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办?这确实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请回“德先生”、请回人文素养的观点,立论非常有针对性,体现出考生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清晰。作者先用两组排比从理论上和事实上强调人文素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笔锋一转,把矛头对准社会现实,最后以饱满的热情呼唤“德先生”的回归。全文一气呵成,语言洗练,字里行间充满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