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564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表达与交流示范教案 粤教版必修5本单元是戏剧单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这不是仅靠老师枯燥乏味的讲授就能得到提高的。要让学生能陶醉于瑰丽而深沉的戏剧世界,感受舞台上波云诡谲、跌宕起伏的另一个人生,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亲身演绎一个角色,领会戏剧的迷人魅力。因此,本单元的表达与交流活动设计为“我编。我演。我评”戏剧表演大赛,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将其改编为戏剧并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活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在主动参与中,在欢声笑语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活动设计:1.以小组为单位,建构戏剧团,分工合作,演绎本剧组创作的剧本。分工要求每人都有任务,如担任编剧、导演、演员等。2.评委由老师从候选人中挑出8位进行培训,与特邀的四位老师组成评委团,评委成员协商拟订比赛评分细则。教学重点1.剧本创作改编能力。2.角色表演能力。教学难点1.表演者对戏剧人物的理解把握能力。2.增强团体协作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舞台道具、服装、灯光布置、麦克风。课时安排二课时(最好连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创设戏剧舞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学领悟能力。2.把握戏剧冲突,品味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表演艺术。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创作、表演、评价等多种能力。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共同改编演绎剧本。2.鉴赏评价,把握戏剧艺术的特点,共同领略戏剧表演艺术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在表演中更深入地体会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戏剧是一个世界,一个迷人的世界,倾倒众生,令人痴狂,简单而狭窄的舞台浓缩了人世间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味道。曹雪芹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同学们想要解剧中味吗?生(齐声)要!师那就让我们着上戏服走上舞台,走进戏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吧!先请参赛者看清活动要求。推进新课多媒体投影活动方式及要求从学过的课文中选一篇小说或剧本,改编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剧本,并合理安排演员,分配角色,整合成一台相对完整的戏剧。1.时间:不超过10分钟。超出者,酌情扣分。2.出场顺序由抽签决定。3.内容:健康向上,有一定的思想深意,尽量尊重原著。4.语言:表演时必须使用普通话,否则将酌情扣分。评委打分,得分为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后相加的总分。评分标准:略师请评委前排就座,下面请欣赏第一剧组的表演,剧目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请演员上台。(学生掌声)(台上演员入情表演,台下观众凝神观看,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表演结束,学生热烈鼓掌) 师哎,“十娘”先请留步,(学生笑)你可是这部戏的主角,谈谈你的演出感受吧。生好的,演出前我与剧组成员反复研讨了杜十娘,觉得她外表温顺,内心却是特别坚强刚烈,要在表演中突出这一点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而且她的性格还有个阶段性表现,从良前对李甲的态度应该侧重于温顺贤良的一面,而在对付鸨母时则逐步体现出她性格刚烈的一面,特别是在怒沉百宝箱时,她的刚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在剧情高潮时得到凸显。最难表演的一段就在于她得知李甲要卖她的一刹那,她那种悲愤失望而又不露形于色的复杂心情要演绎出来着实有一定的难度。我有意识地在台词上作了修改,并辅以动作、表情上的设计,现在看来效果还可以吧。请同学们不吝赐教。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好,请同学们来评评。生我来评一下,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学生笑)首先剧本的改编基本尊重原著;几处台词的改动没有损害原著的精神,甚至后一两处还高于原著,演员的表现也还不错,准备时肯定仔细揣摩了原著,特别是杜十娘的表演很到位,她注意了眼神、表情、动作与台词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不过,我觉得孙富这个坏蛋演得不够好,太斯文了,一点都不坏,(学生笑)乍看上去倒像个翩翩公子,特别是孙富偶然窥见十娘时那色迷迷的眼神没有体现出来,演员演得比较拘谨。生 (孙富表演者)他说的没错,我在表演时总投入不了角色,可能是我本质纯洁,找不到色鬼的感觉吧。(学生大笑)以后有机会一定再努力。师(微笑)现在我们来看下一场精彩表演,有请第二场戏的演员上场,他们要表演的剧目是别里科夫猝死案件刑侦记,听起来很有意思。(学生笑)(随着表演开始,观众笑声不断,表演结束则响起热烈的掌声)师从掌声听来,这部剧很受欢迎,不如请编剧来谈谈他自己的想法。(掌声)生首先很感谢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任务交到我手上时,我就想着以一种比较现代的方式去表现,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用侦探形式去演绎。原因很简单,我从小就喜欢看侦探故事,所以这次就派上用场了。在剧本里我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增加了三个角色:警察局长、探员甲、探员乙。通过他们对柯瓦连科、华连卡,“我”的审讯过程逐步展现了别里科夫的可笑故事及性格,这就使剧情有了极大的悬念,更加吸引人。同时又通过警察局长的表现辛辣的讽刺了沙皇反动统治的荒唐与无能。除此之外呢,我还设计让别里科夫的灵魂在剧中频繁穿插出现给全剧营造一种阴森森的恐怖氛围,以表现沙皇统治下的压抑感。自我感觉这样的改编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还是请观众们不吝赐教。(学生掌声)师挺有创新精神的,那位同学来评一评?生这部剧编得不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对我的胃口,因为我也是个侦探迷,(学生笑)他成功之处就在于把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紧扣原著精神,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演员的表演也基本到位,特别是那个别里科夫的魂灵虽没有一句台词却表演得很认真,像模像样的,给全剧添色不少。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剧情衔接处尚不够顺畅,有些生硬。生(编剧)我也觉得这是一处败笔,因为是初次上岗(学生笑),所以编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多多包涵,多多包涵。(学生大笑)师很谦虚,希望他下次能编出更好的剧本让我们一饱眼福。再欣赏下一场戏,剧目是守财奴,掌声鼓励。 (演员入情表演,观众凝神观看,表演结束学生热烈鼓掌)师非常感谢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请“葛朗台”留步,谈谈你的感受。 生首先感谢我们剧组对我的信任,给了我担纲第一主角的机会。葛朗台这个角色性格特征比较突出,好把握,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动作、语言、表情的演练上,特别是葛朗台那贪婪的眼神。我为了表现这一点回家反复对着镜子练,弄得我爸妈骂我神经(学生大笑)。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现在在班上只要眼神一转,同学就大呼,可别打我的主意,我很穷的。(学生哈哈大笑)师很敬业,我们就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生我很欣赏葛朗台的表演,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举手投足之间活脱脱一个吝啬鬼。我忍不住要怀疑,表演者是不是本来就是个吝啬鬼啊!生(葛朗台的表演者)喂,可别冤枉我,平时我可是很慷慨大方的。 【学生哈哈大笑】生(笑)别紧张,夸张的说法嘛!这场戏还有一处亮点就是很善于设计道具,比如葛朗台夫人的遗像,居然真人站在相框后面去表现,真是绝了。生(道具设计者)(笑)那是因为我们不想花钱去照相,为了节省经费才出此招。生真是一举两得啊,不过我觉得,除葛朗台外的其他表演者就相对逊色了一些,表情不够到位,较木,演技还需提高。师话说得很直,演员也不用太放心上,有批评才有进步嘛。我们现在来欣赏最后一场压轴戏,剧目是孔乙己。(演员入情表演,观众凝神观看,表演结束学生热烈鼓掌)师 表演很精彩,可怜的孔乙己请留步,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生我很同意老师的说法,这是个可怜人,首先是他的遭遇让人同情,热衷科举却又屡试不中,死守着读书人的臭架子不放,缺乏基本的谋生手段,最后只好偷窃了,结果又被丁员外打断腿,最后在看客们的笑声中凄惨地死去,可悲可叹;其次,更可怜的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因为他的灵魂已被封建科举与礼教思想浸透了,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师理解很到位,你觉得你的表演怎么样?生(笑)我自己感觉良好,还是比较满意自己的表演的。因为我也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也像葛朗台的表演者那样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眼神,因为鲁迅先生本身就很重视对眼睛的刻画,他说过,写人最重要在于“勾眼睛”。而孔乙己的眼神我认为应是一种麻木成分较多,而且随着境遇的变化,他的眼神应有所变化。我觉得我基本把握到了,还是请同学们不吝赐教吧。师同学说说看。生我很欣赏他的表演,他把人物揣摩得很透彻,表演能抓住细微之处,很成功。还有那些短衫的看客们也表演得很好,看客们的麻木、缺乏同情心的语言、表情都很到位。整部戏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天悯人的心情准确反映出来了。师评得很中肯,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交流讨论,下面请评委公布比赛结果。(评委公布结果,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师好,这次戏剧表演大赛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同学潜在的表演才华,同时,让我们领略了戏剧艺术的迷人魅力,提高了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布置作业师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准备单元测试。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师同学们,能否概述上文的主要内容? 生讲述了“和氏璧”的由来。师一块和氏美玉背后的血泪辛酸史。然而,一旦美玉现身后,一场美玉的争斗就此展开,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是讲述这样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吗?生知道,完璧归赵。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看看司马迁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推进新课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史记的知识,好么?生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中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生史记的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生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曾经因为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坚持创作,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巨著史记。生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很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师好的,同学们相互补充,对史记的有关情况大致掌握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自读了课文,文中讲述了几个故事?请概括一下。生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好,这堂课我们就先来了解“完璧归赵”的故事。多媒体课件展示:(检查预习情况)(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出解释。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拜送书于庭4.召有司案图5.设九宾于廷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生“质”通“锧”,承斧的砧板;“不”通“否”;“庭”通“廷”,朝廷、宫廷;“案”通“按”,查明、查找。生“宾”通“傧”,傧相;“缪”通“穆”;“孰”通“熟”,仔细。师好的,预习比较充分。阅读古文时,要注意文言通假现象,注意积累,以准确解释字词意义,疏通障碍,正确进行文言文句的翻译。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分析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并解释。1.宁许以负秦曲2.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3.间至赵矣4.卒廷见相如生“负”,使动用法,让承担;“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上。生“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师好的。我们在阅读中,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语法结构来分析,发现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对这些字词以准确的解释,从而恰切地理解文句。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璧有暇,请指示王!生此处是“指出来给人看”的意思,今义多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师对,这样的古今异义现象要注意掌握积累,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理解,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分析判断下列文句的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君幸于赵王。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何以知之? 5.乃设九宾礼于廷。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生第1句是判断句,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断。生第2句是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生3、4、5句是倒装句,第3句是定语后置句,第4句是宾语前置句,第5句是状语后置句。生第6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并有了状语后置的特点。师文言句式有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四种特殊句式,翻译文句时要注意这些特殊句式。(阅读113段后思考有关问题)师秦王“遗赵王书”,索要和氏璧给赵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赵国陷于两难境地。给秦国璧而拿不到城池,白白被欺负;不给,就怕秦国的进攻。师 蔺相如是何身份的人物?他怎么会在这一事件中出场?生蔺相如,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宦官地位已经低下,他又是其食客,更见卑微。生因为当时赵国陷于两难之中,赵王与群臣一筹莫展,找不到可以出使秦国的人。这时,经缪贤的推荐,蔺相如出场了。师缪贤的推荐可不可以简略成“臣舍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生这样好像太简单了。生这样,赵王和群臣应该不放心派他去吧 师此处正可见史家笔法。叙事的详略是紧扣人物塑造的。借缪贤亲历之事突出蔺相如的勇谋,尤其是智谋,虑事的周全长远,计策的可行有效,为下文作好了铺垫。师除此以外,还有何处可见蔺相如的才能呢?生赵王召见的情况。 生对,赵王召见蔺相如,他分析得头头是道,又很自信地表明了“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的决心,与前文诸大臣谋而未定形成对照,衬托出相如胸有成竹的果断和勇气。师看来,蔺相如的确是个有才能的人。 那么他到了秦国之后,秦王的态度如何呢?生秦王当然不肯以城易璧。师蔺相如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呢?生章台见相如,在一般的宫殿里召见蔺相如,礼节甚倨。生得璧传美人,戏弄蔺相如。生左右皆呼万岁,骗璧到手后君臣狂喜。师说得很好,这些细节相如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说明相如很细心,富有洞察力。那么,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生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生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生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师那么,蔺相如是如何从虎狼之国中将和氏璧运回家的呢?生 他瞒天过海,派随从偷偷从小路上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生他一面向秦王提出要求,一面暗中将和氏璧送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师那么,蔺相如如此安排,秦国君臣作何反应啊?生秦国君臣相视而嘻,很是愤怒,但因为蔺相如的智谋过人,最终还是无奈地让蔺相如完成外交大礼后回去了。课堂小结作者细致地介绍了历史故事“完璧归赵”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极具爱国心、责任感,有勇有谋的历史英雄的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前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13段,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为蔺相如的精彩出场和表现而喝彩。今天这堂课我们来阅读另外两则故事“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推进新课师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渑池之会”的故事。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后,秦伐赵位在廉颇之右”。(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渑池之会”的故事?(学生讲述故事)师“渑池之会”的故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生秦国两次攻伐赵国,攻城杀人,大获全胜,意图在外交上不战而胜。师赵王的态度如何呢?廉颇、蔺相如是如何谋划安排的?生赵王畏惧,不敢去。廉颇、蔺相如认为不去,则显示了赵国的弱小并且胆怯,建议赵王去,并且作了周密的部署。廉颇率军驻扎于秦赵边境作好防备,并与赵王约定时日,以绝秦望。师作者在“渑池之会”中,是如何突出蔺相如形象的?生主要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表现的。有秦王和赵王的对比:秦王酒酣,请赵王鼓瑟,盛气凌人;赵王鼓瑟,唯唯诺诺,胆怯顺从。生还有秦御史和赵御史的对比:秦御史,前书,主动,记录令赵王鼓瑟,示秦强,录入史册公然侮辱赵国;赵御史,顾召书,被动,胆怯退缩。生秦之群臣和蔺相如的对比:秦人多势众,有预谋在先,提无礼要求;赵人,就蔺相如一人而已,仓促应战,随机应变,针锋相对,而力挽狂澜,保全了赵国的尊严。生蔺相如与赵王、赵御史的对比:前者勇敢而有机智,后两人很胆怯。尤其是在逼迫秦王击缶时,相如的勇气与胆识,表现得特别突出。他针对秦王的无礼要求,要秦王击缶,“前曰”“前进缶”“跪请”,其动作很有礼节却又咄咄逼人,并在保持了最近距离时以死逼迫秦王就范。面对秦王左右拔刃的危急时刻,相如“张目叱之”,则“左右皆靡”,足见其壮士之气骇人,勇气可畏。师阅读分析得很好。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对比衬托中非常醒目。所以“渑池之会”后,秦终不能加胜于赵,秦也不敢动兵。当然这里也有廉颇的作用。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也是廉、蔺合作的一次胜利。师廉、蔺合作的胜利让赵国扬眉吐气,但因为功劳大小差异,利益分配调整,也就引发了新的矛盾。生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功大,说明廉颇也是有功的,不过没有相如突出罢了,所以蔺相如地位超过了廉颇。这就产生了矛盾。师于是便演绎了史传佳话“将相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幕。多媒体课件展示:(检查预习情况)(一)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并解释。1.我见相如,必辱之。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之受辱。 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羞。 生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辱,使动用法,使其群臣受辱。 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先,以之为后。 师好,词类活用是阅读中的难点,我们要注意好好掌握。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现象。1.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生古义为“不能容忍”,今义为“不忍心”。 生古义为“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为“外戚”。生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宣传号召的文告”。师好,古今异义现象相当重要,对我们准确理解文意有重要的作用,要注意积累掌握。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分析判断下列文句的句式特点。1.相如闻,不肯与会。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5.不若也。生第1句为省略句,“不肯与会”应为“不肯与(之)会”。生第2、3两句应为判断句。生第4、5两句为省略句。第4句应为“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第5句应为“不若(之)也”。师分析得很正确,这样,翻译文句就能根据句式特点准确翻译了。同学们,下面我们来阅读欣赏最后一段。 师 廉颇、蔺相如作为赵国的功臣,成为赵王的左膀右臂,可是他们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那么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小组讨论)生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师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应该说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生廉颇的心态有问题,请看“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师那么,蔺相如是如何面对这样的矛盾的?尤其是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生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师文中还写到舍人们的“相与谏”,有什么作用?生写舍人们的劝谏既表现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师相如避让廉颇的原因是什么?生相如用比较法,把廉颇和秦王相比较,强调自己避让隐忍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显示出相如视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观念。师那么,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生“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师“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其中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由此看出廉颇知错能改、坦白直率的性格特征。由此,将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师“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生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师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学生阅读后讨论)师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其实,两人合作的力量在“渑池之会”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师司马迁用他神奇的笔形象地刻画了廉颇、蔺相如两个英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我喜欢蔺相如。他有智谋,有勇气,善于言辩,爱国,待人宽厚,有大局观念。生我喜欢廉颇。他有勇力,善战,爱国,为人坦率,知错能改,也有眼光和决断。课堂小结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选取三个典型事件,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集中、凝练、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丰满突出,让我们叹为观止,对我们的写作也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布置作业完成“文本研习”13题,并将其涉及到的知识分类整理成文言知识卡片保存。板书设计廉蔺简介(身份介绍)铺垫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文,选择下面问题中的一个,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思考题:1.司马迁对蔺相如“完璧归赵”予以高度赞美,王世贞对此有所质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2.文本中除了廉颇、蔺相如两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之外,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个人物也是极有个性,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为什么?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旨在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叙事的脉络,从叙事中概括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廉蔺交欢”中,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二、命题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注意细节描写对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本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形象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1.“ 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形象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三、命题意图:旨在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意识和习惯。参考答案: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2.急,用作动词,逼迫。3.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4.衣,名词用作动词,穿。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第四题:命题意图:旨在要求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在理清古文大意和脉络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理解材料。参考答案: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面对死亡这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廷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却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就智慧和勇气来说,他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这既是作者对蔺相如的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也是作者创作动机和目的的揭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历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