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 粤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3118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 粤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 粤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 粤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 粤教版选修4 第三单元 陶冶情操 幽默人生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幽默性散文的一般常识。 2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说理的,作品的立论和选材有什么特色。 3体会作品中高雅、幽默的情趣,品味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语言风格。 4学习写作幽默性散文。 二、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无论是淡快乐、论趣味、说命名,都具有独特的见解,高雅的格调,且富有幽默智慧,妙趣横生。它们将告诉你怎样告别浅薄粗俗,怎样拥有高雅的修养,怎样培养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怎样洗练出一个既有品味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感受散文的意蕴美和哲理美,品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和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最终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品味能力。 论快乐是我国现代学者和作家钱钟书的优美散文。作者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对人生哲理进行了探讨,指出人的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的快乐追求,应是在精神:的;暴力不能征服人,武力不能屈服人,鼓舞人们抗战到底。 论趣通过夹叙夹议,层层深人,提出只有有了“趣”,才能学有所成,开启心智,有益身心。 命名记通过求名、甲名等情节将国外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以此为对比,对中国的文化风俗进行了相关思考。 三、单元学法导引 1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意境,感受其情、理的熏陶。 2了解背景,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初步探讨文章主旨。 3品读文中的优秀语段和重点语句,揣摩作者语言中所蕴涵的高雅、幽默情趣;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领会作者是怎样将幽默看做人生的一部分,是怎样以一种从容不迫的、生趣洋溢的健全心灵去品味生活,幽默人生。 5在阅读和鉴赏本单元这些优秀散文的同时,抓住幽默性散文语言幽默生动的特点,学习这些语言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拿起笔来,学习写作幽默性散文。 四、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8课 论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体会钱钟书幽默智慧的散文语言,学习作者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的语言表达,理解追求高雅格调的人生观。体会作者对快乐的理解,陶冶性情。学习本文善用比喻,比喻中联想丰富且话语幽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善用比喻)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通过品位语言来提高人生的格调,培养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洗练出一个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教学方法:联系时代背景,注意理解语言。以学生为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预习全文;看文章从那些方面论述了快乐?每一方面又是如何具体展开论述的?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并适当作一点批注。 (2)、品读语言: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并适当加以点评。 (3)、用一句话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达观即快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替代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文化奇人写的文章论快乐 释题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 二、了解作者 钱钟书(19101121xx1219),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淳朴而保守的家庭,自幼入学读书,天资聪敏。1929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有: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谈艺录、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管锥编等。这些著述已被人们当作“钱学”来学习和研究。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著作等身,培养和影响了几代学人,深为世人所景仰。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他于抗战期间所写的散文虽未直接反映重大题材,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昧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 三、整体把握 (一)词语:酉(yu)阳 杂俎(z) 烹调 殉葬品 一箪(dn)食 禁锢(g) 洗涤 词解: 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 一箪食:一篮饭。 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二)阅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观点?怎样论述的? 2、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你暂时还不能理解? 四、文章结构 第一段: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说了快与乐的关系。法语;汉语;德语;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第二段:“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更进一层说,因为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第三段:快乐是人生永远存在的一种诱惑。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语言幽默带讽刺。第四段:断言“快乐由精神来决定”,颇有创见。因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用了大量的事例,反复论证,更有说服力。语言幽默带讽刺。第五段:指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正如元代陈绎曾文微所说: “辨宜曲折明白。”即要反复论证,起伏波澜,其中之道理方能明白清晰。文章虽没有对“快乐”做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但作者认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快乐,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自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又何必强求一致呢?!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有一种作者却懒得去写正经的“批评”,“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的确如此,谁也不能包揽一切,更何况对世界诸种复杂问题的看法呢?这是一种睿智,一种大气度。 板书:论快乐: 一)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 二)人生虽然痛苦,但是并不悲观。 三)一切快乐享受,都取决于精神。 四)发现乐由心造,是文化的进步。 五、学生质疑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查找有关快乐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读文本,品味语言 1、 钱钟书的幽默体现为一种高卓的智慧,是对世事的达观、洞悉。是一种文化的幽默。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朗读13段, 找出幽默的词语: “引诱”“偷渡”“筹码”“殉葬品”上了当” “天堂”“鱼饵”“预支”等 这些词语生动、简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面对快乐的诱惑而无怨无悔的揶揄和嘲讽。 2、 精彩的比喻 “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不仅释了词义,而且把人生对快的感受也具象地表达了出来。 用“日脚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说“日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恰帖,喻得有趣味。 “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再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钓钩上的鱼饵”,“满足得像猪”,“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总之,这些比喻,以联想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寻味。 二、 纵横捭阖的思维,极具创造性。 朗读第一段体会 1、文章开篇只说从旧铺里买回来一本维尼的诗人日记,由此说起与“喜乐”、“快活”、“快乐”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题旨所规定的范畴。文章由维尼的诗人日记先说法语里“喜乐”的拼写,再联想到汉语里的“快活或快乐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又再想到与之反义的德语里的“沉闷”的直译为“长时间”,并举出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与快乐相关的种种说词。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字字语语皆学问。 2、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行文由“喜乐”联想到“沉闷”,由快活之“短”,联想到沉闷之“长”;由“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类推到“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过来说到“短命夭折”,并推说“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在天上去受”。看来,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唤醒你想象的神经,补充你思想的空白。 三、敢于思想、善讲真话 1、对于快乐这一司空见惯的感情,作者对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进行了一次总挖掘,升天入地,追古索今。我们说,人群中杰出人物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生而不是神仙。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吃人间的饭,坐人造的凳,读人写的书,操用人工的器物,在人的范围内生存、起居,混杂在芸芸众生当中而无法超越,所以,他们的痛苦比起一般人就更显得忧愤深广。但是,在钱钟书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部分与生俱来的突出要求和愿望: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他的存在几乎就是不断地迎接挑战:政治动荡的挑战,宗派成见的挑战,世俗的挑战乃至荣誉的挑战。但他却如驾轻舟,击浪中流,容与自在,以静穆对喧嚣,以冷隽对狂热,以不变对万变。钱钟书所深恶的,其实是社会生活中的那些黑暗、虚伪,无知装大,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等丑相。当他在生活中遇见纯善、优美、聪明、勇毅的人和事的时候,他流露出来的就是深深的喜悦。 可以说,渊博和睿智是钱钟书的两大精神支柱,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一尘不染,兰心慧质,特立独行。 2、而这种思想的表达,却是通过层出不穷的警句,丰富新颖的譬喻,机智幽默的讽刺,鞭辟入里的剖析,微妙风趣的心理揭示出来的,让人沉思回味。 四、问题探究 1、下列比喻有何含义?作者借此分别表明了什么观点? “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 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3、文中引用穆勒的话,将苏格拉底和猪进行比较,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为了阐发“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观点; 寓庄于谐,以幽默启发读者深思。 4、作者认为,“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为什么? 没有精神上的愉悦,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会发生作用; 如果精神愉悦,痛苦也可以成为快乐的契机。 5、作者为什么认为“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从此痛苦不再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战胜了物质。 6、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由此问引出时代背景。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 五、语言揣摩 1、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2、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全句如何理解? “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 3、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 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 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 5、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这句话中的“效果”具体指什么? 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6、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全句是什么意思? “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 7、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什么人? 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 8、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句话怎样理解? 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小结语言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新颖。语言幽默带讽刺。拟人,有趣;比喻,带讽刺。看问题全面、深刻,带讽刺。 六、拓展学习 1、快乐名言: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生命短促,怎能自寻烦恼?(尼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假如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快乐美好的,我们将永远无法学会勇敢与忍耐。(海伦凯勒) 2、探讨:谈谈你对快乐的看法,你怎样追求快乐的?我们应怎样追求快乐? 七、小结。 本文思路开阔(所举事例包括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文章层层见深(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在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 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总之,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复阐说了作者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告诉人们,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快乐无时不在,不但有世俗的快乐,而且有超越世俗的一面,快乐在于对生命主体的把握与理解,得出了“快乐有精神决定”的结论。所谓超越世俗,是说,守住自己的精神园地,保持自己的个性尊严,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也要乐天知命,坚忍不拔。 八、练习: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补充资料: 偏才钱钟书 钱钟书出生诗书世家,自幼受到经史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英文,数学等理科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记忆力惊人的钱钟书 钱钟书记忆力惊人,书读一遍即能成诵,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横扫清华图书馆”,有人称他记忆为照相式记忆。有一次中文系的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回寝室大喊大嚷:“不得了!不得了!”大家惊问怎么回事,原来这位同学是研究唐诗的,他为了考证一个典故,在图书馆中遍寻未获,正巧碰到了钱钟书先生,便上前请教。钱先生笑着对他说,你到那一个架子的那一层,那一本书中便可查出这个典故。这位同学按图索骥,果然找到了这个冷僻的典故,因此他大为惊讶。传说有学生将拼凑的论文交给他,他未置评价,只是将文章内容出处一一列举出来。 小事糊涂的钱钟书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xx年版。) 淡泊名利的钱钟书 198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以荣誉文学博士的头衔和薪金外另赠4000美元价值的书籍的酬金,特邀钱钟书前往讲学,却被钱先生拒绝了。 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先生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得到一笔酬金时,他一笑说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对钱那么感兴趣吗?”1990年,导演黄蜀芹想在电视剧围城片头加一组钱钟书工作的照片,也遭钱先生拒绝了。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也早已成为美谈。国外曾有人认为,如是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危害更大。钱钟书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露脸。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求见他,他执意谢绝,在电话中,他对那为女士说:小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附 课后反思: 读钱钟书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也确实感到:若钱老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的。 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而思路敏捷、冷峻幽默而亲切随意、逻辑内敛而富于感性,寓重大论题于谈笑风生之中。除末段自辩自己矛盾以外,全篇以快乐为人生目标,以痛苦与上当为人生判断,以灵魂自主、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为人格追求,以快乐由精神决定为中心话题,全面阐明了作者的快乐哲学。其人文精神与“提示”有较大差距。被选入教材,私下认为是受到了近年钱钟书热的一定影响,也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某方面的变化有内在联系。在练习中,我们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钱钟书在论快乐中说: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乐,我们甚至愿意慢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有很多学生回答很典型。有的说:“人生苦短,虽然很痛苦,但也有快乐,如果痛苦的人生中,还抱着悲观,那么只会是苦上加苦我们也不能预见未来,未来痛苦也好,快乐也好,都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们只能快乐的享受现在的快乐,快乐的忍受现在的痛苦,有一个快乐的心境,死又何惧!”有的说:“人生现实可能是痛苦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面对它现实不是你能控制的(可以联系今次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情况,心理辅导),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哪怕你想成现在快乐,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到以后,把以后的快乐都预支了也行。”只有少数人能站的高一些:“我们要辩证的对待生活,我们既要拥有对快乐的希望,但又不能为了快活而快活。日子都是平凡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充实的生活着,那才叫真正的快乐。”在快乐主义思想流行的时代,人生价值观念才是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必要。对名人名文如果不能恰如其分的分析、评价和介绍,只是一味地肯定和赞美,名人的权威加上教科书的权威势必给年轻学生以人生观的误导。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9课 论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林语堂幽默的散文语言,学习作者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体味作者文章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生活中喜欢做什么?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请2-3个学生回答,(激趣,沟通语文与生活),板书课题“论趣” 梁启超认为:“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法国罗丹则说:“艺术也是趣味。”这都告诉我们,生活包括文学艺术离不开趣味。 二、解题 1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用课文的话怎么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2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前面是否是偏离题意? (1)文章第四段才提到”趣” (2)引用传说转入议论道出对人生的看法:名利权色是人生中趣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名利权色也属于趣的一部分。再说到自己对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回归到话题:人生乐趣莫如趣.。 三、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四、 读一读,品一品(读读课文,品品这趣)1、课文研讨: 词语: 扈(h)从 手足胼胝(pinzh) 摩顶放踵(zhng)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n)客术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思想内容: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4、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请谈谈作者的看法。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 (1)在求知上要有“趣”。(2)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3)在读书上要有“趣”。 5、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2、讨论: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如何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有好奇心(朗读第4段)痴 (朗读第5段)动灵机 (朗读第6、7段)超功利 (朗读第1、2、3段)林语堂所言“趣”与我们玩电玩之“趣”是否同一“趣”?(回顾课前的提问)读一读,课文举的例子;结论:做一个有高级趣味的人;(追求人生和艺术的境界)过一种有趣的生活;王小波说:个性的独立,自由的思想才是获得有趣生活的前提;五、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1、林语堂的文字有趣否?是如何做到这样有趣的? 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2、.林语堂的散文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请从课文中画出,并做具体分析。 示例: 我看见只有两条船。 老天爷,实在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赏析:这个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它的精妙,南北来往的船舶,熙熙攘攘众生,无不为了这名,这利。借助故事的形式,将世相概括得如此恰当,既叫人恍然大悟,又叫人拍案叫绝。 大禹治水,手足胼胝,三过其门而不入,不见得是为名为利吧。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就显然不为名利。 赏析:这段话信手拈来如顺手推舟,却打捞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让人回味无穷,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岸,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兼爱,无不让人敬仰。这简单的一句话饱含知识渊博,文化的厚重,让人获益匪浅。 我看见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为这四事。 赏析:作者显然比乾隆的扈从概括得更准确,顺水推舟地将世上困扰人心的事实巧妙而诙谐地说了出来,自然而有趣,我们读着有味,品着有理,嚼着有趣。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顾凝远论画,就是以天趣、物趣、人趣包括一切。能够潇洒出群,静观宇宙人生,知趣了才可以画画。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是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赏析:作者对趣的阐释就像是智者喝茶品人生,淡定从容,而让人顿悟。顾凝远论画讲究兴致, “当兴致未来,腕不能运时”不能作画,林语堂随手采摘的这朵历史浪花就非常恰当而将趣字讲深,讲透,讲明,让人信服。 据里考克说,剑桥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导师一礼拜请你到他家谈学问。就是靠一只烟斗,一直向你冒烟,冒到把你的灵魂冒出火来。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赏析:作者将导师和学生的谈话说得妙趣横生,我们不难想象,拿着这烟斗,喷着冒烟,这导师是如何拷问这学生的。其中因不明而怒,无知而怯,明而悦,悟而喜,种种滋味随这个特别的“冒”字浮现而出。 修辞:比喻、夸张典型传说的运用举例信手拈来,充满生活气息材料现实针对性强,举重若轻3、读读这些故事,品品趣从何来 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 林语堂特别重视演讲。他不仅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的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千万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还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事先要有充分准备,才能到时有优良的表现。他说:美国总统林肯最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就是事先作了充分准备,而演讲结束后,又让人看不出有准备的功夫,他认为这是成功的演讲,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临时请人演讲,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临时请人讲话,令人措手不及,那是多么窘相的事呀!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 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给猛兽吃掉。这实在是一件惨不忍睹的事!可是,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这个人胆子很大,看到狮子却不十分害怕,并且走到狮子身旁,在狮子身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也不吃他了。 皇帝觉得很奇怪,狮子为什么不吃他呢?于是又让人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还是毫无惧色,又走到老虎身旁,也和他耳语一番。说也奇怪,老虎也悄悄地走了,同样没有吃他。皇帝诧异极了!怎么回事?便把那人叫出来,盘问道:“你究竟向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呢?” 那人答道:“陛下,很简单,我只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可吃了以后,你们得演讲一番!” 说罢就坐下了。哗,顿时全场雷动,得一个满堂彩!校长却弄得啼笑皆非。 以牙还牙 引题:一般认为哭是一切动物所共有的本能,笑却只是猿猴的特性,这种特性只有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人猿才有。我不妨补充一句,思想是人的本能,但对一个人的错误,以微微一笑置之却是神了。 下女:“十分抱歉!小姐要我告诉你说,她不在家。” 访客:“没关系,你就告诉她说,我没有来过就是!” 这号码怎么记? 爱因斯坦的一位女朋友,给他打电话。末了要求爱因斯坦把她的电话号码记下来,以便以后通电话。 “我的电话号码很长,挺难记。” “说吧,我听着。”爱因斯坦并没有拿起笔。“24361。” “这有什么难记的?”爱因斯坦说, “两打与十九的平方,我记住了。” 他怎么说 ? 马克.吐温来到法国一个小城市旅行并作演讲,一天,他独自到理发店去理发。 “先生,您好像刚从外国来?” “是的,我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您真是走运,因为马克.吐温先生也在这里,今天晚上您可以去听他演讲。” “啊,那太好了。” “先生,您有入场券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耸肩膀,把双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这位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站着。” 怎么说一样的话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席间,他对一位夫人说:“您太漂亮了,夫人。” 不料,那夫人却说:“可是,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您。”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说: “这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4、联想、拓展、思考 品茗林语堂的趣,你是否领悟到什么? 请说一说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讲究这“趣”字。 5、作业:把林语堂有趣的语句抄一抄,尝试也写出这样有趣的文字 板书: 做一个有趣味的人 做一个有高级趣味的人 过一种有趣的生活 附 课后反思: 人生在世,所有的人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人是为了出名,有的人是为了名利,有的人为了争夺权力,还有的人是为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目的也不一样。但如果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有兴趣,假如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要学后有成,就单靠这趣字。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趣是关于启发心智的事,由蒙昧无知,变成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颠倒。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都靠不住。而且就变成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 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 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和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成其曲折崭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 授课时间 xx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至星期 第 节 第10课 命名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2、体会王鼎钧幽默的散文语言特点,沉潜幽微,寓意耐人索解。 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妙趣横生的文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王鼎钧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说说这作者: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人。日本侵华期间,山东沦陷,离家当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此段经历形成写作动机及早期作品内容。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其间在中国时报担任专栏主笔,为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家,7090年代台湾散文的扛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双语教材编辑。1990年退休。曾从事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各种文体写作,最后定位于散文。 王鼎钧在台湾为身体力行将小说与戏剧技巧融入散文的代表人物,对文体的混合有首开风气之功。他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他关于文学的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可谓雅俗共赏。王鼎钧的文学生命十分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良工式古不违时”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 王鼎钧曾获得台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台北中山文艺奖章、台北行政院优良图书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他的早期作品追求写实,20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主义影响,作品风格数变。题材一贯关怀大众苍生,感受时代苦难。为人性喜独处冥思,作品亦沉潜幽微,寓意耐人索解。为基督教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山梁”、“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巨人出版社,台北)。 二、看看这作者自个儿写的简介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正式写作由一九四九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後定位於散文。已出版左心房漩涡等散文集十四种,其他十一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良工式古不违时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三、一个读了王鼎钧的散文的读者如是说 我还记得那样的下午,在自家的院子里,在冬日的余辉下,我被那样的字句一一敲打,那样的气度,那样的冷,我看到了困囿许久的汉语夺路而出的可能性。真正的散文就是诗歌本身,以见证的名义,它们是同一条河流。 这样的河流中,我看到,一个人在打捞他的历史。你是如此激动,我也仿若如是。一人一生,有情之眼却窥到了三生三世。你的过往已经成为你的烙印,而我,却在十字路口瞥见擦肩而过的惊动。那惊动中饱含撕裂的痛楚与弥合的失语。正是那样的失语中,你才被赋予了那样的语气。绝堤之水,且行且住。这是怎样的一种克制与放纵!不是你在说,而是你被说。于是那旋律绝美,闻者无不动容。当年我一昧倾心于那样的旋律,却忘记了是怎样的厚重才能承载它。那样的冬天,我在爱中起伏,我在哲思中呼吸,命运安排这样一本书浮现为韵脚,只为,值着那样的季节,灵魂正用蓝色的笔触使得那孤寂之星更加地幽蓝。 四、认认这些字这些 揣摩 自忖 不知轻重 喧宾夺主 轻佻 羊圈 鴂舌之人 恍然大悟 腼腆 震动 起承转合 千奇百怪 精致 膝盖 四通八达 视野开阔 名讳 觅食 黯然 镂刻 荆棘 倚着 五、这妙趣横生的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1.话犹未了,她尖尖的手指早把红色的封套倒提起来,钞票像一条小鱼滑出来,钻进了老崔的掌中,没有水声,只有轻微的震动。孔老师还能享受这种震动,比美在音乐会上捉住乐声。 【赏析】这个“倒提” 既幽默又形象,把空老师生怕沾染这礼物的小心翼翼的滑稽模样给写活了,而用小鱼比喻钞票更是鲜嫩秀气,而将孔老师巧妙解脱困境如释重负的心情比作享受音乐会美妙的音乐,既形象又美妙,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2.最后,孔老师捏着空空的封套,捏得它张开了大口,朝地面呕吐,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吐出来。她几乎拿着封套当酒杯,对着同席人照了又照,表示这杯酒确已干了。 【赏析】这段文字用了拟人和类比,形象生动地将空老师的动作和心理都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将封套当酒杯的譬喻更是奇妙,形象而精妙地将孔老师的光明磊落写得生动逼真而富于幽默。 类似的珍珠还有很多,请欣赏,如: 1、校里校外,前街后街,萝卜头儿满地滚,没有自己园里种的那一颗。 【赏析】作者将自己的孩子比作自家种的萝卜头,不禁让人莞尔。读起来又亲切又幽默。 2、校长正像个牧人似的,站在大门口,微笑检视羊群入圈。 【赏析】作者将校长当牧人来写,将学生当羊,既形象又幽默,校长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就如牧羊人对羊的深切关爱和期望,这种无言的和谐的深切的爱就通过鲜活的文字表达出来,犹如三月春风扑面而来,满眼满地都是。 3、自己的家在望,绕着房子跑了一圈,前门只见蝴蝶 ,后门石阶上只有松鼠。 【赏析】作者写自己找不儿子,却隐而不说,而将视线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这种留白的艺术如国画里面的虚写,既写出事实,又增加空间感,读来趣味横生。 4、老崔此时望见儿子,内心特别喜悦,觉得儿子如在地平线外冉冉升起,脚步沾地。觉得儿子在阳光镂刻下身体发肤无不精致。觉得他翩翩如恋枝之蝶,依依如觅食之鼠。 【赏析】将喜悦写得如此精致也算是一种极致了,生动形象的比喻,贴切新奇,所选喻体如“恋枝之蝶”、“觅食之鼠”恰当又形象地形容归家的儿子,略微夸张的语气和用词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类似的彩贝还有很多,你还能采撷到几颗? 1、孩子的自尊心在动摇,得赶快伸手扶住。 2、乖乖,一串爆竹点着了,节奏也不过如此。 3、3个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