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项链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177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项链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项链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项链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项链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名师说课 教 材 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黑幕,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幸福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揭露。 教 法1.预习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心理描写的细腻。2.讨论法: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3.比较法:指导学生阅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把于连、爱玛、安娜同玛蒂尔德进行比较。板书设计 基础整理1.字音认读(1)重点字音寒伧() 佳肴()自惭形秽() 债券()誊写() 惆怅( ) 鲈鱼() 赝品()衣褶()(2)多音字 2.字形辨识3.词语积累 惆怅:伤感;失意。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同“寒碜”,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讥笑,揭人短处,使人失去体面。 丰韵:同“风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资质:人的素质。 招致:招徕,引起。多指不良后果而言。 怨天尤人:指遇到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尤,责怪,归罪。 面面相觑:互相望着(显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觑,偷看。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4.词语辨析 黯淡暗淡 “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同“暗淡”。 恭请邀请 二者都有约请对方的意思。“恭请”是敬辞,感情色彩浓;“邀请”指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感情色彩不如“恭请”强。 光临莅临 二者都是敬辞,表示他人来访,只是所指的范围有所不同。“光临”称他人来访,所指范围大;“莅临”指贵宾来到,来临,所指范围小,尊敬程度重。 苦楚苦处 二者都有“苦”的意思,其主要区别是:“苦楚”多指生活上所受的痛苦;“苦处”指所受的痛苦或痛苦的所在,名词。 变幻变换 前者多指抽象事物不规则地变,如“变幻莫测”。后者指具体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如“变换位置”。5.文学常识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三本游记。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等,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 他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和丑恶风尚。他善于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社会的真相,又兼有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手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朴实优美,通俗易懂,在构思上往往不落窠臼,有新颖独到之处。 重难突破 1.小说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想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2.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至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外”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3.项链的结尾部分,佛来思节夫人两次发出“我可怜的玛蒂尔德”的深深感慨,她究竟认为玛蒂尔德有什么“可怜”的呢? 如果说,前一个感慨是由于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丰韵和娇媚而感到吃惊与怜悯的话,那么当她了解了原委之后发出的感慨,含意深刻得多,内涵也丰富得多了。 如果认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为玛蒂尔德的勇气、诚实、苦难的经历而感动,小说的警世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们应该仔细咀嚼佛来思节夫人所补充的“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这句含意极为深刻的话。但浅层地认为那是佛来思节夫人敢于说出真相,是诚实的表现,那就忽视了这句话的特定背景:玛蒂尔德“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在这剧烈而又复杂的情绪变化中这句话才脱口而出的。 小说虽对佛来思节夫人的出身、地位、外貌未作直接的叙述与描写,可是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发现她跟玛蒂尔德“很有交情”,可见她们出身、地位并不悬殊。在借项链与最后见面时两人之间的称呼也可以作为佐证: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说:“挑吧,亲爱的。”极乐公园相会时,玛蒂尔德走上前去招呼佛来思节夫人:“你好,珍妮。” 两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佛来思节夫人出入上层社会,应付自如,满身珠光宝气,而玛蒂尔德则因偶然一次机会却为珠宝而烦恼。这个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佛来思节夫人明知是假,以假为真,于是她可以随心所欲;而玛蒂尔德则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假的珠宝,上层社会是假冒伪劣充斥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十年的艰辛。 因而,佛来思节夫人的感慨更出于对出身、地位、美貌相仿的女友竟然连“假”都不知道却想走进上层社会的单纯、无知、天真而又虚荣的叹息。她的潜台词便是:你连什么叫假,怎样作假的起码道理都不懂,竟然想挤进上层社会,换来的却是十年辛酸,多么可怜啊!小说的警世作用便在于此。法国上层社会是丑恶的,美貌而又天真的女人不该有虚荣心,如果既不了解社会而又有虚荣心,那么,等待她的便是苦难。而玛蒂尔德历尽苦难之后竟然还能“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可见她是可怜中之尤其可怜者。 我们读项链,不得不折服于莫泊桑对社会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深刻含蓄的反映。细细咀嚼玛蒂尔德究竟有什么“可怜”,认真想一想她之所以可怜有怎样的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我们便会发现,她的可怜是有巨大的警世意义的。 典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第二天,她到她的朋友家里,说起自己的烦闷。 佛来思节夫人走近她那个镶着镜子的衣柜,取出一个大匣子,拿过来打开了,对路瓦栽夫人说: “挑吧,亲爱的。”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链,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_起来,_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_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_了。1.“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表明路瓦栽夫人当时的心情是_。 解析: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借助动作描写来完成,“发之于内而见于外”,内心的活动是可以通过外表来窥测的。路瓦栽夫人的发抖正是其激动而紧张的外在表现。答案:激动而紧张2.“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朗读时,重音处理最妥当的是( )A.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B.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C.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D.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解析:“这”强调的是自己看重的,并非别的;“只”表明路瓦栽夫人怕被拒绝的心理。 答案:B3.填入文中的横线内,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笑 搂 亲 溜 B.跳 搂 亲 跑C.笑 捧 搂 走 D.跳 捧 抱 跑解析:首先要注意动作的连续性,其次要注意动作的表现力。答案:B4.小说的结尾揭示了项链原来是赝品,这一部分的情节,有没有铺垫?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解析:小说的铺垫是阅读小说过程中极易忽视的,但是这些铺垫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所在。没有铺垫,结局就不会成立;没有铺垫,情节就不会有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参考答案:(1)“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玛蒂尔德是不经意地发现的,说明项链并不是作为贵重首饰而珍放。(2)当玛蒂尔德提出要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可以”。 本课小结人物描写技巧 (1)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情等外在特征具体而准确的描绘和展示人物的内在性格。肖像描写贵在以形写神,如项链中通过对路瓦栽夫人前后肖像的变化描写,可以看出她十年的劳苦辛酸,爱慕虚荣让她葬送了自己的青春与美丽。 (2)动作描写在小说作品当中,动作描写是记录人物活动、再现生活场景、表现人物性格的最重要艺术手段,小说的矛盾、戏剧的冲突,归根结底由人物的动作组合而成,动作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同肖像描写一样,它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如项链中“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句中的“跳”“搂”“狂热”“亲”“跑”一方面表现了她借到项链后的激动与狂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的虚荣,一挂项链就让她激动成这个样子。 (3)语言描写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承担着各种任务,它可以是说明性的对话,目的是介绍背景、环境,说明人物情况,讲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是动作性的对话,是故事进行中人物内心动作的语言表现,它构成刺激,引起矛盾另一方的反动作,促使矛盾发展、激化,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好的语言描写都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如项链中“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就把玛蒂尔德的矛盾心理勾勒出来了。 (4)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一是间接心理描写,即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情绪和运用动作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直写心理也可以采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它通过人物第一人称的自我表述,反映人物思想、情绪、感受、愿望等内心活动。如项链一开头就用内心分析的方法描写玛蒂尔德对上流社会奢侈生活的艳羡,表现了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