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31771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8我的回顾课文精讲 粤教版必修1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写作背景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三、重点字词1.字音讣告(f) 卓越(zhu) 桎梏(zh ) 吞噬(sh) 毋庸置疑(w yn)2.词义讣告:报丧;报丧的通知。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毋庸置疑:无须怀疑。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教材优化全析一、文脉梳理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二、内容详解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说明,爱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信仰宗教,但很快,这种信仰在他12岁时因为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爱因斯坦“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可以说,是科学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第3段,回顾自己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确定。宗教信仰中止后,爱因斯坦转向了对身外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观察与思考。不久他又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这样,爱因斯坦逐渐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并选择了终生无悔的人生道路凝视深思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第4段,回顾四五岁时对一个罗盘的“惊奇”。爱因斯坦所谓的“惊奇”,就是好奇心,包含着一种探究的欲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还是孩童的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禀赋,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蕴含着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而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看罗盘,可以说就是科学教育的开始。第5段,写12岁时对平面几何的“惊奇”。爱因斯坦说这是“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因为这已不再是罗盘那样的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数学定理,爱因斯坦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这说明,爱因斯坦保持了从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维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于平面几何的定理,爱因斯坦不仅加以证明,而且有着深入的思考:“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学层次。第6段,回顾12到16岁这段时间对于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学习,以及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对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读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的著作;对于所喜欢的读物,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入思考。第7段,回顾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习情况: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会;顺便论及考试及现代教学方法的弊端,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在这一段中,有不少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如“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介绍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强调了鼓励和自由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爱因斯坦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介绍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三、技巧鉴赏1.朴实的文风,深刻的思想这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其中的人物和事情必须符合真实性的原则。作者主要是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学习、思考的经历,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给后来人一些启示。因此,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在与年轻人谈心一样,在平淡的交谈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使人读后顿生一种亲切之感。朴实的文风也是爱因斯坦高尚人格的反映:写作本文时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毫无骄矜虚华之气,而是实实在在,虚怀若谷,通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爱因斯坦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文章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蕴含有巨大的思想力量,有很多真知灼见,如“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所表达的崇高志趣,“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对于传统教学弊端的一语中的等等,都发人深省,给人深刻的启示。2.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朴实的文风掩盖不住作者的幽默。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能使人发笑,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种幽默的说法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还常用比喻的方法来生动地说明道理。比如在谈到他对数学的迷茫时,他说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说到现在教学方法的弊端,他把学生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比喻成脆弱的幼苗。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本文平添了一份灵动的色彩。四、疑难探究1.疑难问题:文中说“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这种追逐指的是对什么的追逐?探究思路: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看。文中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又说“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由此可见,这种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是相对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追逐来说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那么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应该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参考答案:这种追逐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追逐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而与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无关。2.疑难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这段话?探究思路:理解这段话,要结合前边所说的“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还要注意这段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参考答案:这段话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错误之处:无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状态,违背受教育者的兴趣,用强迫的办法,用生硬灌输的方式,即使是出于“好心”或责任感,也只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天性,使他们变的孱弱甚至病态,毫无求知的乐趣可言。课后习题研讨一、点拨提示:扣住文本“择读”,不难找到答案。找到有关原文后,要作必要的概括,简明扼要地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的宗教信仰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因而发现宗教是不可信的。第二问,作者中止宗教信仰后,把眼光转向了离开人类独立存在的、“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巨大的世界,他凝视深思这个世界,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选择了一条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二、点拨提示: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推究其含义。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只是因为有个胃,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低层次的追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毫无价值的,也不会带来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三、点拨提示: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一定要扣住文本,言之有理、有据。参考答案:这段话说明:作者认为对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加以鼓励,而不是限制和扼杀。强迫孩子学习某种东西不能增进他们观察、探索的乐趣,不能使他们健康地发展。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从教育的目的、方法等角度深入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