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8 古代诗歌鉴赏(一)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30973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8 古代诗歌鉴赏(一)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8 古代诗歌鉴赏(一)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8 古代诗歌鉴赏(一)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8 古代诗歌鉴赏(一) 新人教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吴文英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注】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幽素:幽情素心。(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答: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鉴赏能力。可根据对诗句的整体感悟,抓住关键词分析,“残日东风”两句转写除夕守岁。在岁暮的最后一天,连残日、东风都想挽留住将尽的年华。这两句写岁月匆促,时不待人,切合“除夕立春”之题意。“放”字用得尤其贴切,显示出词人的炼字功夫。要理解“岁华”即“年华、时间”。然后分析:“残日”和“东风”为什么“不放岁华去”?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不放岁华去”的?再结合试题和注释思考此句同诗题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答:_解析:解答此题,应从诗句中找出能反衬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概括。思考时,可根据题目提示和全词内容,从三方面思考。全词写了初春的美景,写了他人的欢乐,写了昔日的温馨,从这些方面概括作答即可。答案: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注】芜城:扬州的别称。京口:今江苏镇江。历阳:今安徽和县。(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答:_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答:_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里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苏诗直抒胸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答案: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地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月光。“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答案: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除夜有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1)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答:_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理解“乱”“残”的句中的意思;看“乱”“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看“乱”“残”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答案:“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尾联的一般性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漂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答案: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王昭君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注】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和聂仪部明妃曲明李攀龙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_答案: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秦州杂诗(十二)杜甫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1)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老树空庭得”空旷的庭院里几株老树在那儿怡然自得,“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清渠一邑传”清澈的溪水传流整个秦州,“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答案:(1)“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意思答对即可。)(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答:_解析: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答案: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意思答对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芳草渡贺铸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1)词的上片中“留征辔,送离杯”两句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谋篇布局的能力。解题时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由于考查的语句在开篇处,故首先应考虑开篇点题的作用。内容方面,由句中的“留”“送”“离”可知,这里写出了送别场景,进而明确其营造了离别的氛围。答案:开篇点题,表明别离。用留马、送杯两个典型动作来写离别之时,简明扼要,语浅意深。营造了离情氛围,浓重地渲染了送行者的离愁别绪。(2)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本题时,要先审题,明确本题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诗,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最后结合词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留马、送杯”两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托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任选两处即可)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王守仁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答:_解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答案:表述句意同:均被贬失意,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答案: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绮 怀清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注】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绮怀组诗16首,即追忆此事。红墙:指女子居所。(1)第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就是要答出首联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就是要答出首联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一般来说是领起全诗、渲染氛围,引出下文等。本诗作者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有领起下文,渲染氛围的作用。答案:领起情感。回忆花下吹箫情景,表达相思之情。渲染氛围。距离红墙如银河般遥远,表达与表妹相爱而不得的忧愁与痛苦。(2)请联系全诗分析三、四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_解析:这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答案:比喻: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围,犹如诗人用重重思念将自己包围;形象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痛苦欲绝的思念之情。对比:尾联将忆念推移到十五年前明月之夜的美好时光,与今日同表妹相爱而不得作对比,突出了当下凄凉、痛苦之情。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望江南池阳道中李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答:_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从词的上阕“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等语句可知作者是披星戴月地赶路的人,身在他乡,前路漫漫,内心有孤寂之感。从词的下阕“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等语句可看出作者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答案: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2)李纲词中的“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谁的诗句更妙?请阐明自己的理由。答:_解析:解答此题,需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答案并不唯一,若认为李纲的词好,可从“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因而更具体细致;“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因而更生动形象的角度分析。若认为温诗好,可从更简洁凝练、含蓄隽永的角度分析。答案:示例一:李词好。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示例二:温诗好。)更简洁凝练,纯用名词,不事修饰,留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更含蓄隽永,因为有“霜”,无“寒”而寒自见;因为有“月”与“鸡声”,无“晓”而“晓”自明。1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注】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吹:通“炊”。(1)本诗颈联“直”“弯”二字,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直”“圆”二字,在营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答:_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分析本诗中的“直”“弯”和王维诗中的“直”“圆”描写的分别是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本诗主要突出皖南景色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维的诗是一首边塞诗,主要突出了塞外风景的苍凉雄浑。答案:范诗借“直”“弯”二字勾画出皖南风景林深溪秀的特点,而王诗以“直”“圆”二字突出了塞外风景的苍凉雄浑。(2)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答:_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情与景会”,所以要重点分析诗人选取了什么样的意象,描绘了什么图景,而这样的图景又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从诗歌中的景物不难看出景是美景,而情也是乐情。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答案:诗人把主观情思寄托在景物描写之中。诗歌选取轻雾、重山、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黎明朦胧宁静而又生动活泼的山村美景图,寄寓了诗人晨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诗歌鉴赏:开头两句“破小寒”“散疲顽”,写得很细致、真切。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紧张的劳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第二联写在山路上遇到的情景:马在漫卷的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帷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的山,仿佛是从帷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写出了自己切身的感受和体验。第三联写在村落看到的景物: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最后一联,写耳边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像是在欢迎“我”这个客人;这鸟声对于行人,似有情,又似无意,妙处正在这“有情无思”之间。人把自己的感情,推移到鸟儿身上。全诗节奏轻快,情绪乐观。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守睢阳作(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注】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合力死守睢阳这个江淮屏障,叛军围攻数年不下,保障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后粮尽城陷,张巡等三十六人英勇就义。鱼丽:古阵形。陴(p):城上的矮墙,俗称“城垛子”。(1)“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塑造了唐军广大将士的形象。试还原他们的形象,并品味这两句诗的妙处。答:_答案:战士们裹好旧伤,仍然凭顽强的毅力奋勇苦战,有的重伤员更是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战士们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意志。(2)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道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_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不仅塑造了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更塑造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诗歌鉴赏:一、二句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苦”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含辛茹苦,“孤城”写出了睢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三、四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五、六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七、八句,“疮”表明战事的艰苦,“裹”表明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犹”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顽强毅力。九、十句,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精神。最后两句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浪淘沙左辅曹溪驿折得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空山魂一片,招入孤舟。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注】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人。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者是:这是。空山魂:桃花。(1)“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清新幽静,色彩鲜明。水流缓缓,桨声轻轻,春草染绿小洲。几树碧桃掩映在红楼之间。(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答案:本词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但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羁旅巴山蜀水,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将桃花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诗歌鉴赏:本词在序中交代了在曹溪驿折的桃花枯萎后,作者把花瓣包裹起来投入江中后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词的上阕,前三句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江水轻柔、船桨声舒缓,小洲碧草连天,红楼、碧树相互掩映。后两句,上句照应词的序,写作者登上小船把花瓣投入江中的事情;下句写作者对桃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孤舟”也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下阕,一、二句写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曾停止,所以即使把桃花投入江中也没有什么伤春之情。作者正话反说,极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后三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投入江中的桃花流经的地方,“切莫回头”是劝慰桃花不要回头,一直到作者的家乡、流到大海,以此向作者的家人报告作者的讯息等,再次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之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答案: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解析: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答案:这三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夜如年贺铸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注】这首词写于北宋时期,当时政治羸弱,且常被少数民族侵犯,作者也十分关注社会及国运。捣衣:把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此处为捣寒衣、战衣。破除:唐宋人口语,消除,除去,消磨。(1)词前面写“万杵千砧捣欲穿”,后文却说“不为捣衣勤不睡”。既然夜不寐不是因为捣衣,那是为什么?请简析。答:_答案:“万杵千砧捣欲穿”表明这是为了给远在边疆的亲人准备寒衣,但准备寒衣也不必一夜不睡;后文又说“不为捣衣勤不睡”,表明女主人公还有一层对远征家人的深切痛苦的思念之情。这思念的痛苦无法排遣,只能借“捣衣”来消磨时光,打发这难熬的夜晚,减轻心中思念的痛苦。(2)作者在末句说“破除今夜夜如年”,站在作者角度,试推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思想情感,并简要分析。答:_答案:对夜里捣衣难眠的思妇的同情及对千万远离家乡在战场上长年征战的战士的同情;对因北宋政治的软弱而造成的“思妇难眠”“捣声沉重”的一系列社会现状的愤慨;由此景已久而产生对国运的担忧。诗歌鉴赏:这首词,通过思妇相思难寐,彻夜捣衣的情节,来表现思妇对征人刻骨思念的主题。词的前两句写景,夜已深,月轮已西斜,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勾起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飒飒北风,带来刺骨寒意,催促着思妇要及早捣洗寒衣。这两句自然凝练,仅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黯淡的深夜景色的画面。接着“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思妇月下捣衣声,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厚厚的石板都要被捣穿。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震撼人心的杵声让人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不言自明。月下捣衣,风送砧声的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一般人也最易触动感情,因此其成为古典诗词中常写的题材。“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两句,更从思妇的内心世界入手,写出了她相思的痛苦。这两句深入一层,先说是不是因为辛勤劳动,忙于捣衣而顾不上睡觉呢?回答不是,而是因为思念征人而不能入睡,所以才起来捣衣,以消磨漫漫长夜。尽管在北风月下独自捣衣,已经够痛苦了,但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滋味,更是难熬难耐,贺铸运用这样曲折的笔法,通过衬托对比,就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言状的痛苦和对远方征人情意的深挚。这首小词,只有五句,却写得凄凄切切,娓娓动人,一波三折,寓意深长,是贺词中的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