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766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综合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31.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主要是下丘脑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骨骼肌C.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突触上双向传递D.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据图分析,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B.在c处给予足够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运输引起膜电位变化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 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4.河豚毒素能选择性地抑制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功能,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据此可以推断河豚毒素()A.能阻断突触处兴奋的传递 B.能使酶活性增强,细胞代谢加快C.能使膜流动性增强,通透性增加 D.能与膜上特定的激素受体结合,引起代谢改变5.小刘不经意间手指被针刺了一下,手迅速缩回并感觉疼痛。在此过程中()A.先感觉疼痛,然后手迅速缩回 B.反应速度快是因为此反射过程只有两种神经元参与C.缩手反射中枢在脊髓,痛觉形成在大脑皮层D.神经冲动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6.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甲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B甲图的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在兴奋传导过程中的一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间,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7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8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9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小体内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10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科学的是()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C.S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11.如果饮用水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C.雌性个体分泌雌性激素的量上升 D.对雌性个体卵细胞形成过程的促进作用增强12.某病人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称为胰岛素抵抗(IR)。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IR患者靶细胞膜上有部分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可能改变B.IR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采用口服胰岛素的方法C.IR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正常个体D.IR患者的尿液与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共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3.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B.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C.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14.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含量很少的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的分泌B.激素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血中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D.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15.如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表示胰岛A细胞C.结构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16.如上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液中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多种细胞 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17.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铁人三项赛)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间(h)01234胰岛素含量(U/mL)14.212.08.97.56.2胰高血糖素含量(pg/mL)65100153220420A.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加强,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18.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获得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激发特异性免疫。树突状细胞不具备的特征是()A.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B.具有与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相似的作用C.能识别抗原,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D.树突样突起增加了与免疫系统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19.人被狗咬后,需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病毒血清。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注射抗病毒血清可使机体内迅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B.注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体内记忆细胞增殖分化C.病毒的清除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配合D.免疫记忆的形成依赖抗原刺激和淋巴因子的作用20.如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图中的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吞噬细菌形成吞噬泡,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图中溶酶体释放水解酶将细菌消灭,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细菌等病原体经细胞处理后,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D.图中细胞可能是T细胞,也可能是少数种类的B细胞21.环孢霉素A是一种能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它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因此环孢霉素A可用于()A.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B.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杆菌C.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D.治疗艾滋病22.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23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a是吞噬细胞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C.图中d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24我国许多地区有计划地接种“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流感病毒D“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25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古代曾采用种痘的方法预防天花,现在天花疫苗的广泛接种,则根除了这种传染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该疫苗后首先被T细胞识别 B.第一次接种天花疫苗后,机体受刺激会产生特异性免疫C第二次接种天花疫苗后,记忆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D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抗体会与之结合导致其失去致病能力,最终被B细胞吞噬消化26.(26分)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代表效应器的应为标号 ,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及膜内电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2中的1表示,该结构可能由(一种细胞器)形成,1中的物质是。(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具有使突触后膜产生 的作用,此反射属于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作用。27.(24分)(能力挑战题)图1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 。(2)神经递质释放的物质运输方式是,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特点。(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收缩。-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4)结合图2中信息解释人体血钙低时,肌肉抽搐的原因: 。28.(25分)如图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及甲状腺进行的生理活动过程,a、b、c分别代表图中所示的三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这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兴奋,在产生冷觉。(2)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过程产生的激素增加,可作用于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使其代谢速度加快,产热量增加。(3)图中正常人体血液中a的含量变化对过程起调节作用,此种调节机制属于调节。(4)如果用激素a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小白鼠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5)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若胰岛B细胞受损,人会得糖尿病,这主要是因为 。29.(25分)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繁殖的实验研究。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2)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 (试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两方面分析);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 细胞。(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 ,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4)衰老的红细胞成为,由人体的(填“细胞”或“体液”)免疫清除。30.(25分)如图是人体体液免疫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3)浆细胞一般停留在淋巴结中,每秒钟约能产生2 000个抗体。浆细胞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 。(4)对于多数抗原来说,细胞C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刺激,一种信号是 ,另一种信号是 。答案解析1.【解析】选C。该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体表的温度感受器,神经中枢主要是下丘脑,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骨骼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2.【解析】选B。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钠离子迅速内流引起膜电位变化,B错误;由图中的糖蛋白可推测,上侧为膜外侧,下侧为膜内侧,故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C正确;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为磷脂的亲水端,会与水面接触,D正确。3.【解析】选B。a中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变,是通过神经递质胞吐的过程来实现的,消耗能量。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具有专一性,能够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是突触小泡,里面含有神经递质,b处兴奋产生后,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易错提醒】(1)突触小体不等于突触,二者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2)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4.【解析】选A。根据题意,河豚毒素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导致神经细胞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所以A项正确。河豚毒素影响了神经系统的传导,与酶活性、膜流动性、膜通透性及激素无关。5.【解析】选C。手指被针刺的缩手反射过程中,手先迅速缩回,然后感觉到疼痛;因为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痛觉形成则在大脑皮层;神经冲动可以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6.【解析】选B。甲图中,为感受器,为效应器,A错误;为突触,其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乙图中,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C错误;兴奋处神经元细胞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错误。7.【解析】选C。刺激肌肉,信号先传到电流表左边,产生电位差,再传到电流表右边,产生电位差,所以电流表会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项正确。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现象,B项正确。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错误。刺激N点,兴奋只能传导到N点左边的细胞体处,所以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8.【解析】选D。脊髓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仍有离子进出细胞,但此时离子的移动对膜电位的维持并不产生影响。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对突触后膜产生刺激,导致Cl-内流,进而使内负外正的膜电位增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故膜电位不能由正变负;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的释放,则突触后膜不能受到正常的抑制作用而表现为持续兴奋,即肌肉痉挛。9.【解析】选B。由题干信息可知,电突触无突触小泡,无神经递质,由带电离子直接通过通道传递信息,且膜两侧是对称的,因此兴奋在电突触中的传递是双向的。电突触由离子传导,传导速度较化学突触快。10.【解析】选B。维持生命必要的呼吸中枢在脑干;S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11.【解析】选D。雌性激素及其类似物的量增加,根据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机制必然引起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雌性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但由于生物个体内雌性激素及其类似物总量增多,所以对体内卵细胞的形成有促进作用。12.【解析】选B。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由于部分受体的结构改变,不能和胰岛素正常结合,导致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数量降低,降血糖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患者血糖高、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尿液中有葡萄糖,所以与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共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由于正常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所以注射胰岛素不能很好地治疗该患者,而口服更不能治疗该患者。13.【解析】选B。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分泌的,A错误。实验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导致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C错误。促进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14.【解析】选C。该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示意图。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垂体通过增加激素的分泌量,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根据的生理作用可知:该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15.【解析】选D。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题图分析可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了血糖调节,A正确;甲表示胰岛B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乙表示胰岛A细胞,能产生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甲可作为效应器,接受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出相应的反应,C正确;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胰岛素,而不是通过主动运输,D错误。16.【解析】选B。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为甲状腺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使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同时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为抑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以是全身细胞。17.【解析】选D。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正常人由于血糖调节机制的作用,即使长时间运动,血糖也不会不断降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是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调节,以保障血糖平衡,二者的含量最终也会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D选项正是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机理。18.【解析】选A。因为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因而具有与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相似的功能。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能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也能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B细胞。19.【解析】选B。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其目的是诱发人体内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B错误;该过程属于被动免疫,可注射含有抗体的血清来治疗,A正确;在病毒的清除过程中,需要吞噬细胞、溶菌酶等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同时需要体液免疫,若病原体侵入了组织细胞,还需要细胞免疫,C正确;抗原刺激机体可产生记忆细胞,在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的过程中还需要淋巴因子的作用,D正确。20.【解析】选A。细胞为吞噬细胞,将病菌吞噬处理,暴露出病菌特有的抗原,再传递给细胞,细胞可能是T细胞,也可能是少数种类的B细胞。图中细胞吞噬细菌形成吞噬泡,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1.【解析】选A。不论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需要T细胞的参与,因此抑制T细胞增殖的环孢霉素A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使用该药物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排斥作用,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A正确。22.【解析】选D。吞噬细胞将病毒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呈递给T细胞,即此题的细胞1。细胞1产生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a。细胞1还可以释放出淋巴因子,帮助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再与a发生特异性结合,彻底消灭抗原。疫苗作用于T细胞、B细胞,而细胞3是浆细胞,所以D选项不正确。23.【解析】选A。图中,c是浆细胞,d是抗体,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记忆细胞)能大量增殖分化成细胞c(浆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HIV主要攻击T细胞,故B、C、D三项均正确。24.【解析】选B。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其作用是诱发体内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A错误;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B正确;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疫苗已经过处理,低毒,且本身就是抗原,D错误。25.【解析】选B。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处理而不是T细胞,A错;疫苗具有抗原性,没有致病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正确;淋巴因子是在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释放的,而不是浆细胞释放,C错;与抗体结合的病毒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非被B细胞吞噬消化,D错。11.【解析】(1)根据神经节的位置或突触A的结构可以推断,为感受器、为传入神经、为神经中枢、为传出神经、为效应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的膜外是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细胞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此时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2)图2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1应为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该结构可能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3)图3中的Y来自脊髓,X来自大脑皮层。当针刺破手指的皮肤,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当兴奋到达Y后,引起突触前膜释放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并传导,最后引起肌肉收缩,此反射属于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取指血时手指并未缩回是因为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此时X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这正好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答案:(1)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2)突触小泡高尔基体神经递质 (3)兴奋非条件抑制12.【解析】本题以神经肌肉接头为背景,考查兴奋传递过程。看清图示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属于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能使肌肉收缩,-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止了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肌肉松弛。Ca2+内流是神经递质释放的必要条件,血钙降低,从而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答案:(1)效应器 (2)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4)血钙降低导致突触间隙(细胞外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Ca2+内流减少,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10.【解析】(1)受到寒冷刺激,皮肤和内脏的冷觉感受器兴奋,而在大脑皮层产生冷觉。(2)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过程产生的激素都增加,但只有过程产生的甲状腺激素,才作用于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3)激素a为甲状腺激素,对过程的调节为负反馈调节。(4)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所以甲状腺激素增加,对氧的需求增大,对缺氧的敏感性随之也增大。(5)见答案。答案:(1)冷觉感受器(或温度感受器) 大脑皮层(2) (3)负反馈(或反馈)(4)增大(5)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11.【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三点:(1)理解本实验的实验目的。(2)读懂并分析提取图形中的信息。(3)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1)从图中看,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受试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逐渐下降,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2)从图可知,随乙醇浓度的迅速增高,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能力指数明显降低,因此可推测乙醇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3)视觉产生于大脑皮层,其发出的指令需要通过脊髓传导到效应器处产生反应。(4)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处。(5)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答案:(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髓(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11.【解析】(1)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T细胞与红细胞都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遗传物质的复制,也不能合成蛋白质外壳,因此不能增殖。(4)衰老的红细胞属于抗原,被人体的细胞免疫清除。答案:(1)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受抗原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骨髓造血干(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4)抗原细胞12.【解析】(1)细胞A、B、C、D、E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其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是B细胞和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2)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机体进行二次应答,以更快的速度消灭抗原。(3)浆细胞是一类分泌细胞,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以适应分泌功能。(4)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的刺激,一种信号是抗原与其受体结合,一种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答案:(1)细胞C、细胞E细胞B、细胞C、细胞E(2)抗原细胞E细胞D沉淀或凝集反应(3)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4)抗原与细胞C抗原识别受体的直接结合细胞B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