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项脊轩志(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2741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项脊轩志(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项脊轩志(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项脊轩志(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1项脊轩志(第一课时)从容说课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文章随事曲折,绘影绘声,自然动人。这篇文章写干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十八岁时写的;以下则为三十多岁以后补写的。就全篇结构来看,前一部分为主体,后面的补记进一步充实了前面的内容。前后格凋一致,情感贯通,结构紧密。前一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写年轻时代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层用“喜”贯穿。第二层(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第三层(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这一层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后一部分(“余既为此志”至结束),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作者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本文正是把自己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当作者忆及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就会激起自己感情潮水的放纵奔流。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则顺着这情感的线索,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将“悲”“喜”感情交织一起,使记物、叙事,抒情熔为一炉,因而文章结构绵密,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本文,注意文章结构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另外,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的。再者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主要细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写作风格。2.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9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5个实词的义项。能力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活用词的义项,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2.研习三、五、六段,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2.在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阅渎能力,巩固文言知识。2.讨论法。通过广泛i寸论,培养学生的解析能力。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鉴赏文言的能力。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自制“项脊轩”图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2.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出了无限的亲情。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二、解题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的长官)。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2.项脊轩志简介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项脊轩”图片投影。并播放配乐朗读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课文,读准字音。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字音、断句,读出语气。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尘泥渗漉shn l 余稍微修葺q旧时栏楣shn 偃仰啸歌 yn冥然兀坐w 万籁有声li4.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申为修理房屋。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上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5.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1)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2)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明确:两个方面一修缮前,修缮后。(3)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6)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7)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8)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翻译下列语句。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参考答案:1.(这是)已有百多年的老屋子,灰尘泥土往下漏,雨水也往下流。2.借来各种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3.十五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清风吹来,树影晃动,婆娑摇曳,十分可爱。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六、布置作业1.熟背第一自然段。2.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3.预习后面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