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6829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二、教学设计(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因此,前面提到的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原因和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同样也适用于分析三圈环流。由于赤道与极地间的受热不均,引起空气在赤道地区上升,在极地地区下沉,造成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指对流层上空)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推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气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水平运动一开始便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教师在讲述三圈环流时,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图。需要说明的是,中纬高空西风的成因用地转偏向力无法解释,对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定论,教学中不必涉及。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成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教学中可设计两个思考题,如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既巩固了三圈环流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气压带、风带成因的认识。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应抓住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首先引起赤道低气压带移动这一关键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根本原因仍是热力作用,它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所决定的。三圈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差异等情况下的一个理想模式,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 这两部分教材内容,全都呈现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中。这幅图的主体部分是平面图,它标明了近地面层的气压带和风带;另一部分是图左侧的剖面示意图,标注着空气上升箭头、下沉箭头,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等3个环流圈。当然,在教材文字部分还作了它们的成因分析。 剖析三圈环流有几个难点(或者说是教学过程要符合认知顺序和认识规律)必须突破,以扫清知识理解的障碍。 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即成因分析。 空气升降如何形成高气压带、低气压带。 将剖面图上近地面的风带(风向),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北半球的“三风血带” 以分析北半球低纬环流作为解疑释难的突破口,关键不是靠老师讲得清楚,而教学的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建议教学程序可采用: (l)画图的症结要让学生先明确地球高空在哪里,比如,在左图中让学生画出4个人站立在地球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下沉箭头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2)讲成因。教师叙述成因,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画图。例如,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画出图中的),即热力原因形成;上升到一定高度,空气向南。北分流(只画图中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风向与 30N纬线平行(即西风),“空气便在北纬3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此乃由于动力原因而下沉,见图中)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接着,近地面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信风(图中)。最后将东北信风(风向)转画到平面图上。把低纬环流讲清楚、讲透彻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自画高纬环流,最后画中纬环流。至于三圈环流中涉及的风向,如南风、西南风、西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等,在这一节课时不必强求死记硬背,待以后复习课中再作交代。 有关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实际上是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三圈环流的基础知识,应该让学生熟记其名称及分布范围。并交代:有关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指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知识点不多,但思维转换角度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教学在逐步示范引导。 复习旧知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画图)。 知识过渡太阳直射、斜射影响气温高低,气温高低影响气压高低又影响风带的移动。 演示图像先部分、后整体,即用硬纸剪两个长方形纸条,上写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依下图分三次展示: (“太阳直射赤道”图由教师演示,其他两图指导学生演示)关于课本中的插图,注意先看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夏季移向赤道以北,冬季移向赤道以南。小结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这是假设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条件下的理想状况。但实际上地球表面井非均一,特别是北半球中高纬度海陆相间分布十分突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这样,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因冬季海陆温差很大,就出现了因热力作用而形成的季节性气压系统。 教材在这部分课文中,叙述了:(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原因;(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气压所切断;(3)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4)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教学方法,重在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部分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及自制示意图,以图设疑。释疑、解疑,变注人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热力作用是本节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本课一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有介绍,教师在备课、讲课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分析、讲授教材,不能本末倒置,或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学法指导: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动作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结果。此即通常所说的手脑结合。(科学家的研究即实验+思维)(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读图指导: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图 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的基础,该图教学可边讲边画,着重讲清四个关系: 温压关系负相关。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在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变冷收缩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形成冷高压。 压压关系相间分布。在水平方向,近地面A地为低压,B地和C地均为高压;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A地上空为高压,B地和C地上空均属低压。在垂直方向,A地为低压,则上空为高压;B地和C地为高压,则其上空均为低压。 风压关系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上升气流或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气流一般多云雨天气,下沉气流或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多晴朗天气。 2“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 分析本图应注意: 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可联系初中世界地理知识,以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例加以说明。 冬、夏季海陆上的高、低气压中心也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并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发生重要影响。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因此,对季风环流主要讲清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季风的概念。对季风定义中的“显著改变”,有不同的说法,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1月和7月盛行风向的变移至少要有120,1月和7月盛行风向的频率超过40,至少在1月或7月中有1个月的盛行风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第二,季风的成因。传统(经典)一般认为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上为冷高压,故近地面空气自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陆地比海洋热,大陆上为热低压,故近地面空气自海洋吹向陆地。随着高空气象资料的增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季风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认为,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既可使海陆有冬夏热力的差异,形成经典概念的季风,也可使地球上行星风系发生季节性的南北移动,从而形成行星季风。70年代以来的研究还指出,大地形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子。 教材采用读图、思考的方式讲授东亚和南亚季风,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