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4917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认识到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的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探究西周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地图、人物画像和图表,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设问和提问,加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 (3)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2)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宗敬祖等,这与早期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1.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述、谈话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形成师生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记忆得更深刻;3. 最后,趁热打铁,通过布置部分习题来当堂检测。【教学内容】1. 王们世袭取代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是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 宗法制。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经夏商两代发展,到西周时已相当完备。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其主要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长幼严格区分大宗小宗,以此确立上下尊卑,确保周王室的绝对权威。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3. 分封制。分封制自夏朝建立,经商朝沿袭,西周大规模实行,其目的在于确保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西周主要经历武王周公两次大规模分封,加上中后期不断的分封,先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通过规定严格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教学重点图解】1 分封制的形成和发展(右为示意图)2宗法制的产生和完备(以下是西周宗法制度示意表)【热点试题】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3.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4. 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课堂小结】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取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2)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和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3)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4)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用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2)利用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3)培养学生评价人物和事件方法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教学方法】1通过讲述本课内容,使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结构和脉络有清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2在教学中运用图解法,使同学们更直观地学习本课;3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比如用西周分封示意图与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帮助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背景。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4.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5课堂检测。【教学内容】1 至高无上的皇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2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 宫廷警卫 ;卫尉: 皇宫保卫;太仆: 宫廷车马;廷尉: 司法;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宗正:皇室内部事务;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学重点及图解】1至高无上的皇权:包括 “始皇帝”的来历和皇帝神圣、皇权至上的特点;秦的统一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包括三公九卿制的职能及特点;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包括郡县制的职能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热点试题】1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2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3秦始皇设三公九卿的目的是什么?其职能和特点是什么?4秦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秦统一15后即灭亡了,请结合秦始皇在位时的各种措施,说说秦灭亡的原因?6郡县制与分封有什么不同?【课堂小结】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了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之、州县两机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让同学们认识到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方法】1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 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较难理解及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知识点较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有限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3. 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采用表格法教学,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来源:来源:Z&xx&k特点: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和尚书台的出现1、 中外朝制度:西汉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起用布衣卫相,并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成为“外朝”。2、 尚书台制度: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尚书的权力,使之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3、 演变趋势:大权由皇帝总揽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1、 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为郡与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2、 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3、 州郡县三级制的形成: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1、 三省制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2、 唐朝三省的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办法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3、 唐朝三省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4、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1、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州县两级制:隋初,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道的出现: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道州县三级制的形成:唐肃宗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 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唐朝中后期,随着节度使数量增多与权力增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二府三司分权1、 目的: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加强皇权。2、 措施:二府分权: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分割宰相权力:分割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财权,设三司使。3、 结果: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地方任用文官与路州县三级1、 地方任用文官:其目的:防止武人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2、 路州县三级制: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元中央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 背景:综合蒙汉政治制度2、 措施: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3、 特点及影响: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行省制度的形成1、 概念: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余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 内容: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无不领之”;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官吏,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厉害,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郡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趋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和强化【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热点试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5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6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问题展开。在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利的不断加强。在我国封建王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实行的各项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及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 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4) 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形成比较清晰的基本知识框架;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2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3运用谈话法、对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与探究学习法,于学习和交流中不断锤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内容】1明朝政治制度:(1) 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三司互不统辖,各司其职。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这样就把地方的权利集中到了中央。当时统领中央各部的是宰相,宰相的权利就随之扩大了,那相权的扩大势必威胁到皇权的集中。 (2) 在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1376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正式废除。之后他为了减轻国事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过,为了防止殿阁大学士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仅仅将他们的品秩定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自己决定,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加。那殿阁大学士的设置,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 内阁的创设。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中,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注票拟即票旨、条旨,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但票拟只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明朝的内阁并不是职位名,只不过是皇帝让自己信任的文臣对国事提出参考意见以供选择,这些人原来的官职并不高,没有权力直接指挥行政,是属于议政的部门,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他们表面位尊而权重,但并无决策权。其权力来自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即“票拟”被采纳的程度,其与皇帝沟通受制于宦官,提拔选举贤良又受到了吏部、兵部的约束。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内阁的权利逐步扩大,随着内阁权利的扩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主持内阁的首辅,更是权压纵臣。特别是万历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然万一相权构成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必将为皇帝所不能容忍。张居正死后,他的官职被剥夺并且抄了家。君主专制日益加强。2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是以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依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并把该制度推向了顶峰。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那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康熙帝当政时期,为了扩大皇权,设置南书房,挑选翰林院的学士入值。到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是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在军机处中军机大臣的职能是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承旨遵办。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教学重点】1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3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热点试题】1 明清两朝在政治制度上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 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何异同?3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4 简述从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5 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6 比较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附加)【课堂小结】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但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