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II)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23345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II)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II)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II)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兵车行教案(II)人教版导学新概念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学习兵车行,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中 又有变化的特点上,以利于学生今后自读杜诗。资料显示屏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诗人。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大计,在诗人 说来是一种不可阻止的、自觉的要求。诗,在杜甫的手里,不仅是抒发感情、摹写物象的工具,而且也是干预时事、指责国政乃至评论军事策略的手段。(中国文学史,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03页)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 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 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 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 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录自唐诗鉴赏辞典诗体诗律词语简释,上海辞 书出版社1519页)教学设计ABC设计A导语设计:“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 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 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教学设计一、导入(见导语设计)二、简介背景,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 解这首诗。三、诵读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3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 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 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 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 ”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 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四、鉴赏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 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明确: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 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 进。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 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 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 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 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 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 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 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 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 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设计B比较阅读比较兵车行和李白古风其十九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研究性阅读杜甫在长安十年,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使他的创作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 会,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日益鲜明。结合兵车行的学习,研读杜甫同时期写的前出塞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等诗,体会杜诗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提示:前出塞写天宝末年歌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 的开边黩武。丽 人行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 政的腐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是杜甫五言诗的代表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十月、十一月间。这年十月, 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唐玄宗 与杨贵妃正游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其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传到长安,然 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 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设计C阅读训练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一点比较。(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2)表现技巧:参考答案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2三幅画面是:羽檄飞驰,喧呼救边;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