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01 通史串联全通关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620604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3.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01 通史串联全通关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01 通史串联全通关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01 通史串联全通关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01 通史串联全通关教案第1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空坐标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一、远古时代1政治: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2经济(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耜等农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手工业: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以及制陶等技术;新石器晚期出现青铜器。3文化: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三代时期(夏、商、西周)1政治(1)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启了王位世袭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保证贵族特权利益内容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嫡长子继承,其余各子分封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但其影响延续至今作用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联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即周礼。(3)“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2社会经济(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3文化繁荣(1)思想:诸子百家。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儒家孔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道家老子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等级观念、获取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科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 (3)文学艺术诗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战国时期的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四、秦朝时期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概念: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即地方服从中央。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内容和影响内容影响中央皇帝制度:其特征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皇帝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皇帝制度被整个封建社会所沿用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九卿为三公之下的具体行政部门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奠定了后世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3文化: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两汉时期1政治(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3文化(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主张限制土地兼并,轻徭薄赋,发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影响: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儒学之士从此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书法:小篆和隶书均始于秦代;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命题角度一引入新材料考查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xx宝鸡模拟)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前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解析:选D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周初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战国初期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陪葬九鼎,故D项符合题意。2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可知,A项正确,排除。西周都城在镐京,在今陕西,郑始祖被分封在今陕西华县,故B项正确,排除。根据题干信息“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可知,C项正确,排除。郑友建立新国是在幽王之乱后,即春秋初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在西周后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xx邯郸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由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完全被县邑制取代 B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C各级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天子不再直接统治臣民解析:选B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说明此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民。命题角度二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考查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4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解析:选D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史料阅读和信息解读与分析能力。材料讲述古代政治制度的共同规律是“统治性政权”,即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5. 西汉有“三选七迁”的说法,“三选”指“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七迁”指“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三选七迁”体现的统治思想是()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 D重土安民解析:选A材料中“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目的是削弱地方豪强和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体现的是强干弱枝的思想,A项正确。命题角度三以古籍记载等切入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6(xx新乡模拟)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冬陶夏耕”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乐崩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7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ABCD解析:选B“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命题角度四创设新情境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8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通过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亲自到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孔子。材料三据新华网报道,xx年是孔子2556岁诞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xx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中央电视台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每一领域填入一项即可)。领域信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历次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如此祭孔的原因。(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这对儒学发展有何益处?解析:第(1)问,政治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鲁哀公下令”可知,诸侯强大,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兴起;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进行回答;文化现象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四次祭孔的过程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汉朝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的举措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沿袭传统祭孔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扬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向全球直播”进行作答;第三小问从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进行分析。答案:(1)领域信息政治现象诸侯强大(祭孔);孔子代表的士阶层崛起经济现象建造房屋;衣、冠、车的生产文化现象制作使用书册;乐器琴的使用;祭祀文化流行(2)特点:皇帝亲自祭孔;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主持祭孔;皇帝派遣特使专程祭孔;在各级学校祭孔。原因: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的建立,崇尚孔子的教育。 (3)继承:沿袭传统祭孔仪式(或者重视仪式);以曲阜孔庙为主祭地点;以褒扬孔子发扬儒学为目的。创新:由中国地方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共同主办;世界各地的孔庙、文庙纪念地等共同参与;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活动实况。益处:有利于儒学紧跟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利于儒学走向世界,开展全球性研究与普及。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空坐标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儒学逐渐思辨化、哲学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科技成就突出。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制度(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2社会经济(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3文化成就(1)思想:佛教、道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儒学正统地位。(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二、隋唐时期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特点: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2社会经济(1)农业农耕工具: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土地制度: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国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2) 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唐后期成为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3文化成就(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出现唐传奇。(4)艺术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1政治制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社会经济(1)农业: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手工业:产生了五大瓷窑,出现青花瓷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3思想文化(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2)科技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完成并西传。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3)艺术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戏曲: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命题角度一以史学论著切入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逐渐成熟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开放的范围,较诸汉代更广大、更自由。这段话论述的主旨是()A唐代士族门阀制度已经崩溃 B察举制使政权的基础扩大了C唐代的政治比前代又有进步 D古代选官制度具有民主性质解析:选C“汉代的选举”指的是察举制,“唐代的公开竞选”指的是科举制。“唐代士族门阀制度已经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汉代察举制权操于上,具有封闭性,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制,打破了过去的贵族、门第阶层对政权的垄断,为其他阶层参与政权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D项存在理论性错误,排除。2(xx哈尔滨质检)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解析:选B所谓“现代性”在古代指皇权专制的趋势逐渐减轻或者是出现类似民主色彩的倾向,社会有向公平发展的趋势。皇权强化表明对王权专制制约的减弱,这更加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发展,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加强或者发展是逆历史潮流的,故选B。A、C、D三项都体现了社会的越来越民主与进步,属于“现代性”表现。命题角度二创设新情境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3(xx商丘调研)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解析:选A“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说明这一时期实行市坊制度;“宋代开封、临安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说明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体现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丝绸之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材料三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和问题,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汉代与宋代丝绸之路线路图的比较,可以得出宋代比汉代到达的范围更广,到达地区有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也增加了海上通道等;第二小问从宋代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技术进步、政府重视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图示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角度分析回答,丝路背景从自然经济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影响从社会转型、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等角度与丝绸之路比较。第(3)问,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与全球化趋势下的整合合作及构建新丝绸之路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发展:到达范围更广,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贸易渠道增加,海上商运发展迅速;唐宋以来,瓷器成为外销重要商品,故被称为“瓷路”。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2)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丝绸之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促进西欧原始积累,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绸之路使双方受益,促进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3)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需求,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欧亚国家的深度整合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中国积极开展睦邻友好交往;积极参与地区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环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命题角度三呈现新材料考查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和思想主张5619年唐高祖下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据此可知当时()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统治者尊道礼佛解析:选D由诏书内容可知唐高祖的政策符合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反映统治者遵道礼佛,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6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为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选B材料强调朱熹思想中蕴含“科学”的内容。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即通过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科学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选择B项。A、C、D三项均与题目材料的“伦理”相关,故排除。命题角度四以评传和民间故事切入考查宋元文化的特点7(xx郑州调研)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修养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程朱理学兴起后,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原因在于孟子的思想与理学在政治和理论诉求上有诸多契合之处,B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宋代儒学家,不是孟子,A项错误;儒学面临佛道挑战是在魏晋以后,C项错误;D项没有指出根本原因。8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 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解析:选B从材料“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举考试复习指南等”可以看出书坊满足了市民阶层的不同的需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从材料无法看出统治者的对文化的统治是否减弱的问题,A、D两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时空坐标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文化上: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明朝时期1政治制度(1)中央丞相制度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2)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2社会经济(1)农业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业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的进步,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外贸: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思想文化(1)思想方面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还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李贽:自称为异端,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2)科学技术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艺术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戏曲:明传奇;形成四大声腔。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二、清朝时期1政治制度(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背景: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职能: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事务,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特点:“勤”“速”“密”。靠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任何人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2社会经济(1)手工业: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制瓷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晋商和徽商实力强大;苏州以及盛泽镇、汉口镇等商业市镇兴盛。(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思想文化(1)思想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小说创作的兴盛背景: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代表作: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3)艺术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光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命题角度一创设新情境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解析:选D材料只是吏律中的一部分,并不能说明当时法律体系完善,故 A 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官吏的“法治”而不是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的“德治”,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官员素质的下降,故C项错误;设置众多的死罪条款,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2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元朝 D清代解析:选D随着皇权的强化,清朝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消夺殆尽,作为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的军机处建立,成为为皇帝上传下达的中心。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本题选D。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A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C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解析:选C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衰落。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D项错误;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不能过分集权只能适当集权,C项正确。命题角度二引入新材料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4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解析:选C依据材料,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从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5(xx宜春模拟)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A粮食生产的商品化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D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解析: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即粮食)生产的商品化。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作物的扩种而非经济作物的扩种,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不是完成于明清时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也不是材料的主旨,B、C、D三项均错误。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故A项正确。命题角度三从发展、联系的角度考查明清思想文化的内涵和特征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解析:选A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选A项。B项不能体现“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夸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7(xx景德镇质检)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惰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此思想不包含()A感叹时局动荡B不满“空谈误国”C反对君主专制 D强调“实干兴邦”解析:选C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学习考证儒家经典,不关注社会事务,最终导致明朝灭亡,可见顾炎武在感叹时局动荡的同时,批评理学家“空谈误国”,实际上是强调“实干兴邦”的重要性,体现了A、B、D三项;材料中顾炎武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故C项符合题意。8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解析:选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在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与题干中“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等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制度为根基,引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想法,故C项错误;“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D项错误。第4讲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和人文精神的起源时空坐标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上:希腊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条件(1)地理条件: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星罗棋布;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土地贫瘠。(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使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3)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愿望强烈。(4)思想条件:海洋文明和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形成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的意识。2历程(1)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3)顶峰: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3运作方式机构产生方式或资格主要职责性质或地位公民大会全体公民参加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抽签产生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抽签产生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日常司法机关4.历史评价(1)积极性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2)局限性雅典民主只是本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享有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只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二、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1智者学派(1)背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奴隶制工商业的发达。雅典成为古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2)主张: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3)影响: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2苏格拉底(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代表作是理想国。主要思想: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反对雅典式直接民主;提出“理想国”的模式;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2)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被后人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三、罗马法1原因和条件(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2)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的积极配合。(3)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2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称为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3基本内容(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4罗马法的历史影响(1)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3)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命题角度一创设新情境或引入新观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xx佳木斯调研)在古代雅典,每个官员在任职前,经过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审查后,受审人就走向那块宰牲祭供的石头,登上这块石头宣誓说,他们将公正地和依法地从政,而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就要立一金像。宣誓之后,他们就到卫城去,在那里再次进行这样的宣誓,然后才就职。这表明雅典政治()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强调官员公正廉洁 C彰显权力制衡精神D体现法律至上原则解析:选B根据材料古代雅典官员任职前,首先要在宰牲祭供的石头上宣誓,绝不以他们的职务接受礼物,接受将受立一金像的惩罚,之后还要到卫城再次宣誓,由此,可以判断是强调官员公正廉洁,B项正确。A、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2某书中写道:“他们(雅典人)每年至少召开四十次市民大会,讨论的一切重要问题,通过法律决定战争与和平”。其中的“”是指()A公民B政治C城邦 D民主解析: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