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一)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620500 上传时间:2019-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一)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一)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一)教案 粤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阿Q正传(一)教案 粤教版必修4教师:李明亮 序号:19授课时间2010-10-25授课班级WW09护理12班上课地点西校区d402学习内容阿Q正传(一)课时2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2、欣赏人物形象,认识阿Q的革命性与落后性。3、欣赏心理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教学方法讲授法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3分钟)已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 社戏故乡孔乙己二、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0分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三、题解 (10分钟)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享有世界声誉,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阿Q正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政治上的沉重压迫,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这篇小说无论遣词造句,还是立意谋篇,都独具匠心。四、创作背景 (5分钟) 这是鲁迅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奠定了民主主义的基础,为以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段领导的,是一次不彻底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不但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革命专政,而且根本没有打破地主阶段的国家机器,也没有触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基础。因此,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 五、介绍阿全文的故事梗概(概括全文内容)(1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已经观看的电影和课本的阅读,分章节概括。 阿Q正传共分九章。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中间三章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最后一章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六、检查预习 (5分钟)1.给加点的字注音舂来(chng) 鄙薄(b)犯忌(j)抵触(ch)出豸(zh) 擎起手(qng) 鼾声(hn)怃然(w) 托庇(b) 错愕()2.解释画线的字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七、讲读课文 (50分钟)课文以阿对革命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第1部分:革命1-3段:未庄风传革命 (用叙述语气读,平稳中稍有起伏)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停船的码头。 魆():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问:为何从乌篷船开始写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结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已25天。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由“改良”转变到“革命”,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3)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澜。未庄人“大不安”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其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勾画阿这个人物所生活典型环境:一个闭塞、落后、“沉睡”的江南水乡;一群不知革命为何物而“大不安”的未庄人;一派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的社会氛围。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塞和封建。问:“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问: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诚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板书:未庄(环境):不安4-27:阿Q宣布革命4-5段: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问:阿 Q 对革命的态度,由“深恶而痛绝之”转变为“投降革命党”,这说明了什么? (1)阿中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毒很深,满脑子是维护兵皇权、遵奉王法的守旧意识。(2)阿毕竟是个一贫如洗的短工,从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之流的害怕和慌张,从自身状况,他模模糊糊地感到“革命也好”。这是一个贫苦农民朴素阶级意识的流露,是自发的反抗意识的觉醒。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6-16段(阿Q近来用度窘得得,):问: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28-34段)问: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阿在大街上公开宣布“造反”后未庄人的反应。 其作用是反映未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封建势力代表人物惊惶失措;中间人物骑墙居中,两面讨好;一般群众守旧,害怕变革,不理解革命。17-27段: 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惴:念zhu,恐惧、忧愁。 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赵太爷: 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 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 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阿Q: 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板书: 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28-34段大家都怃然却又倒头睡去了:梦中幻想革命请两位学生朗读,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问: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至于王胡也不留,仅因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赵司晨:赵太爷的本家和帮凶。吓:多音词,这里念h,其他如恫dng吓、恐吓,也念h;又念xi,如吓唬、吓不倒。“脚太大”:封建社会用布把女子的脚裹成小脚,越小越美,这里反映了阿Q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第一种:阿Q想象中的革命党人。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杀光。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赵司晨的妹子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吴妈太大;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问: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阿Q长期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挑选女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35-48段:去静修庵革命35-45段: 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老尼姑的对话要显出她的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读阿Q的要反映他先气壮后失意的神情。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46-48段那还是上午的事本章完: 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气。问:假洋鬼子、赵秀才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宣德炉。目的:从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慑于革命力量的冲击,不得不相互勾结起来,投机革命,以窥探方向,采取进一步行动。八、总结 (5分钟)自从举人老爷把革命的消息带给未庄以后,未庄人“大不安”起来,阿Q和赵太爷、假洋鬼子各表现了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可简要归结为: 未庄 不安骚动;阿Q 神往失意;赵太爷等 惊恐投机。九、布置作业 (2分钟) 1、革命给未庄带来了哪些变化?革命中未庄各阶级的动态是怎样的?2、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仔细阅读课文,理清阿Q对革命态度的变化,并体会小说叙述这一过程的意义。 3、预习第八章不准革命板书: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未庄 不安骚动 阿Q 神往失意赵太爷等 惊恐投机作业1、了解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故事梗概。2、预习第八章教学评价学生在中学学过历史,所以教学中可以联系历史知识来启发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